愿风裁尘[EPUB]

作者信息

郭敬明 作家,编剧,导演,国际版权出品人,上海最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最小说》《最漫画》杂志主编,长江文艺出版社北京图书中心副总编辑。“80后”作家群的代表人物,连续六年登上中国福布斯名人榜,连续八年国内出版销售纪录的创造者,多次荣登年度销量总冠军宝座,出版数部长篇小说销量均突破百万册,最高销量三百万册。
2008年5月4日美国《纽约时报》以《China’s Pop Fiction(中国流行小说家)》为题报道,该报道评价他为“中国最成功的作家”。
2008年至2012年出版《小时代》“三部曲”。
2013年,首度“触电”做导演。已出版作品:《幻城》、《小时代》系列、《临界•爵迹》等。导演处女作:《小时代》。2013年6月27日全国上映。

作品简介

以黑夜为界


当日出东方,薄雾被光线照得四下散开,安静的大街开始被喧闹的人群填满,不远处的小店伙计,揭开水面翻滚的锅子锅盖,把清晨的第一把拉面倒进水里。
楼下的保安穿着干净的制服,对着他看见的每一个人,说,早安。
流水声。汽笛声。喇叭声。母亲第三遍叫赖床的小孩起床的声音。
慢慢醒来的世界。


有一段时间工作太忙,几乎消耗掉了整个白天的时间,于是所有的稿件,小说,都必须晚上回到家的时候继续熬夜。开始的时候是持续到凌晨一点,之后变成两点,三点,最后演变成在冬天里已经彻底亮起来的天光下(六点半?),裹着被子倒头睡去。
醒来的时候已经下午三点。
刷牙,洗澡,随便从冰箱里拿出一点东西来吃。
之后去公司上班。
写字楼大堂的保安,有时候会对我说下午好。
坐下来打开电脑没有多久,公司的人就陆陆续续地下班了。他们对我说,小四,我先走啦。
很快地,公司里就只剩下我自己,或者一两个同样需要加班的人。
然后就慢慢地过渡到了黑夜。
说是慢慢地,其实并不准确。
应该说,然后就一下子到了黑夜。


想要结束这样的昼夜颠倒的生活,于是早早地躺到床上去。可是却怎么也睡不着。过了一会儿还是起来看书。
没有拉严实的窗帘露出一小块窗户,望出去是零星的还没有熄灭的灯火。
哗啦哗啦翻书的声音,在寂静的黑夜里听起来格外清晰。
两点把书看完,在结尾的时候被男主角的那一句哽咽的“那,我就先走了?”触动了心绪。翻身起床,套了一件毛衣,打开电视准备打一会儿Wii,玩了一会儿没有了兴致,打开莲蓬头准备洗澡。然后发现热水器没有电池了无法点火。
于是穿上裤子,套上一件大衣,抓起钥匙,出门去买电池。
在这样的漫长的黑夜里,任何的事情都显得格外隆重。我们有那么长的一段时间需要一个人孤单地度过,一个人因为寒冷而打开空调,一个人翻完一本书而叹气,一个人把电视频道从1换到39,一个人看着MSN上几乎清一色的黑白头像,一个人裹紧大衣出门买电池。
我们每一个人都幻想过,怎样去打发一段太过漫长的时光。
是去欧洲旅行,还是窝在家里看完堆积在书架上的累累图书?
这些时光都像是在遥远的一整个世纪之外,漫天的尘埃还没有来得及飞到我们身边便轻轻地坠地。变成了铺展在我们远方的,一条浮游着尘埃的银河。
我们慢慢前往,慢慢老去。


在我们漫长的青春里,我们的世界都被浸泡在这样光线充足的日子中。
我们在灰蓝色的清晨里醒来,大家拥挤着,睡眼惺忪着,拿起牙刷和杯子,走向宿舍楼道尽头的水房,哗啦啦的水声把天色冲刷明亮,擦掉嘴角的牙膏泡沫,抬起头,窗外枝头的麻雀已经可以看得分明。
宿舍管理员会在七点前把每一个人赶出寝室,去教室里上早自习。所有的人整理好书包,把没有吃完的馒头或者面包,塞进塑料袋,然后随着人流开始一天的功课。
早晨,中午,下午,傍晚。
黑板上的粉笔字换过一版又一版,来不及抄写的人,叹了一口气,把钢笔丢到桌子上,趴下身子,把脸埋在胳膊里,微微抽动的肩膀,也不知道有没有流泪。
我们离黑暗很远,我们离深夜很远。
就算廉价的速溶咖啡也无法让我们坚持到更深的黑夜。总有强大到无法抗拒的疲惫袭来,让我们不甘心地丢开试卷,倒进温暖的被窝。
我们像被包裹在透明的介质里,单纯而又混沌地度过着年少的青春。
我们在黑夜里安静地沉睡着。
世界离我们很远。伤害离我们很远。


楼下的罗森店里,我需要的一号电池只剩下两节,而我需要四节。好心的阿姨建议我不要买,去别的便利店买同样牌子的四节,否则混合不同品牌的电池效果不好。
于是我点点头,随便买了两袋鸡肉粥付钱后离开了。提在手里的袋子被晚上的风吹得哗哗直响。
虽然上海是号称全中国二十四小时便利店最多的城市。可是沿路走过去,关门停止营业的便利店,还是占了大多数。
我叹了口气,继续裹紧衣服,往更远的街道走去。
以前看到过的一句话,是说,在黑夜里路过别人的人生。
路过一个在这样人迹零星的深夜依然坚持摆摊的中年男人。他蹲坐在炉火前的塑料椅子上。手上拿着一个黑色的塑料收音机,小心而仔细地调整调频,哔剥的杂音在周围的寂静里混合着炉子的燃烧声,一起变成空气里浮动的杂点。他身后坐着一个年轻的女生,低头吃着馄饨。碗旁边摆着一个手机。她隔五秒钟就拿起来看一下,但是手机的屏幕却一直都没有亮起来。

相关评论

《愿风裁尘》是郭敬明在而立之年献给每一位读者的纪念之作。《愿风裁尘》中描述了他十年生活的点点滴滴,从年少成名的郭敬明到身披荣耀的明星作家,他经历过沮丧和艰辛,也感受过期待和崇拜。在《愿风裁尘》中他还原了最真实的郭敬明,那个躲藏在无数峥嵘风云之后的郭敬明,那个一直用尽全力做到最好、做到极致的郭敬明。


  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只是,在郭敬明这里,自卑并不是一种偶然、飘零的情绪,而是一种人格、性格特征,甚至可以说,自卑是他这个人的底子。
  已经有不少人注意到,郭敬明始终非常敏感、排斥自己来自四川小镇的出身,但这种自我身份的不认同,并非是来自上海之后产生,当郭敬明只是一个懵懂的中学生时,他便有强烈的逃离小镇的冲动,或者说,他对“外面的世界”有着超乎同龄人的向往。“外面的世界”观念多来自于当时郭敬明深爱的安妮宝贝、王家卫,它意味着高楼大厦、名牌服饰、豪华酒店、咖啡厅喝下午茶,意味着某种颓靡却又奢侈的情调。因此初中时候,他会费尽心思去买他眼中的“名牌”:


  在说散文之前,我必须得先说你那些精彩到让每一个看故事的人沉溺其中无法自拔的小说,它们是真的好看,真的让我们以为那些故事中的人就在这个世界的某人角落安静地生活着,或许就在一条下过雨的街道上和我们擦肩而过过。而对于你的那些散文,我们是怀抱着截然相反的另一种心情来阅读的。你在散文中给我们展示美好,也给我们描述残酷,你把自己的心事一字一句地讲给我们听,你同我们分享喜悦,你也对我们诉说失落。在这些词语中,我们隔着千山万水的距离却也能倾盖如故,连朝语不息。


   你相信么,我买下了小四的《愿风裁尘》,并且再一次被他的描述所吸引。而买之前的决定仅仅因为那一句“愿风剪裁你生命里的尘埃”。那年高一,2004年,第一次读他的散文,《左手倒影,右手年华》,记得是邻桌的你才让我真正感受到文字的魅力,也是你,我才知道了郭敬明这个人。就跟这本书的历程一样,从2004年-2013年,刚好十年。十年的时间,我们穿梭过一个又一个被风吹过的甬道,前往一个又一个未知的远方,用时间的历程续写生命的意义。

1 Star2 Stars3 Stars4 Stars5 Stars (No Ratings Yet)
Loading...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