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享 | 优秀有不同的标准,是不是一种逃避

文/巧言

最近被这么一个问题问倒了:“你总是说,优秀有不同的标准。但这样是不是一种逃避,是不是带着一种‘比不过你,所以我就不比了’的心态?”

高中课本里有一句背得滚瓜烂熟的话,“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初读时只觉洒脱,再三回味,竟为之胆气而敬佩。位居高位,顺风顺水,众人皆百般赞赏万分鼓励,如何自持,如何不为所动地保持自我,如何不被旁人的夸耀所牵制去迎合众人。

好难好难。

之前在“奴隶社会”读到一篇,《从麦肯锡到盖茨基金会,我为什么换工作》,点开前原以为又是一篇鞭笞资本主义对员工的压榨、歌颂慈善事业对人世与人 心滋润的情怀文,却在字里行间读到了冷静理性的分析与选择,并不冠冕堂皇,并不清新动人,更多带着冷静与坚定。另一篇文章《清华六年,不是彼岸是漂泊》 (附后)说,“可这个世界的评价标准本就千差万别,属于他人的‘彼岸’又怎么值得你去花大半辈子的时间去抵达?”

我想这算是某种回答。

我曾经很热衷于比较:分数,排名,等第,层级,唯恐人后。比较带给我许多满足感,旁人的赞赏夸耀,比较中的优越感,以及由此产生的对自己的肯定,都让我格外的心安与兴奋。

而今却格外恐惧,“哎呀你在XX大学读书,好厉害”、“哇你申请到了XX学校好牛逼”、“在XX部门做部长,真是太厉害了”,比比皆是,都让我毛骨 悚然。感觉无形中被安置在某个线性的队列里,简单粗暴地分作三六九等。今日你且风光,一旦落后,一旦偏离,便会受尽鄙夷。于是在这巨大的意蒂囚牢里奔走, 就为争一句旁人口中的“大神”。

个中滋味自然冷暖自知。你自然可以把旁人羡慕的幽径视为自己的赛道,奋力跑向众望所归的终点。众人构建的体系成为自己攀爬的阶梯,充满了胜券在握的安全感与一骑绝尘的满足感,却始终是一种怠惰——一种对于“自知”的怠惰。

内心的自给自足是最难得的。自己所选择的路,如能有内心的坚定支持,旁人的评价无非是锦上添花。这样的选择是纯粹自我的,它并不伟光正,也并不高大上,却能在午夜梦回给你踏实依靠。

所以所谓优秀有不同标准,是希望你在磨砺里建立起自己的世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效用函数,有着不同的参数与自变量。它可能装满了货币与股票,那么请 你为国接盘振兴A股;它可能包含着家国天下,那么希望你脚踏实地一心为民;它也许充斥着许多难以言尽的奇思妙想,也请你放心大胆地去找寻。你终究会建立起 自己丰富的维度,估量着成败得失,判断着进退取舍,用一把你历经打磨的人生标尺,而不是旁人的赞赏和嘲讽给你建立的坐标系。

这也许是一种逃避,却比蜗居在千军万马蜂拥而上的人流中,拿着旁人丢给你的框框观察世界,更会让你坦然与心安。

优秀

 

优秀,有时候是在这个世界上畅通无阻的通行证。
我优秀,所以可以不合群。
我优秀,所以可以单身。
我优秀,所以可以拒绝某些应酬。
我优秀,然而我没妨碍他人。
嗯,会有人说自认为优秀是脸皮厚,随便,反正我要义无反顾地成为优秀的人,在通向优秀的路上一骑绝尘。

与其说自认为优秀,不如说始终都追求优秀,乃至卓越。

 

附:清华六年,不是彼岸,是漂泊

文/Oni

六年前初来乍到,我不知道清华这盘棋该怎么下。可是慢慢地,我看到了许多被推选出来的“下棋高手”和“下棋秘籍”。

秘籍书曰:欲练此功,定要有高GPA、二学位、科研发表、校会/校团/院会/院团/辅导员骨干、艺术团上道、基层志愿经历、洋气海外学习背景、高大 上公司实习经历…样样都做到了,都做了第一,还能常常出现在各舆论头条中,那你就是坐享彼岸的“大神”,而不是漂泊流离的小弱。

好,那我们就按照寻宝图,像世博会上到处排队盖戳一样,集齐10个龙珠,召唤一个彼岸。

然并卵。

看似简单的解决方案的背后,是无数的时间投入,以及无价的机会成本。当别人在音乐的世界里徜徉的时候,我在集龙珠;当别人开设时尚专栏的时候,我在集龙珠;当别人静心学术研究的时候,我TM还在集龙珠。这东西收集起来还挺上瘾,恨不得所有人都应该跟自己一样——或者说,自己跟所有人一样。

现在想来,很庆幸当年能有半年的时间远离清华,来到德国南部无比宁静的学术小镇海德堡。这里没有GPA,没有团委,没有实习,没有社团。有课的日子 里,我和许小姐在全德国最好吃的食堂吃午饭,下午在老街上溜溜弯,再找个图书馆写写作业;没课的日子里,我们跑去超市采购,回她的厨房烧排骨炖牛肉,坐着 火车去巴黎去东欧。

在这样浪漫、无拘无束的环境中,我发现之前如此敬仰的“彼岸”,竟然变得黯然失色:如果真的爱学术,为什么我在图书馆里上蹿下跳,而许小姐却享受至 极?如果真的爱志愿,那么即便远在他乡,也应自主寻找和创造出奉献社区的机会。然而在这个漂泊的异乡,我所感受到的,竟然是“解脱”的畅快,以及解脱后的 迷茫。

交换结束后回到清华,立刻惯性地马不停蹄,奔去“彼岸”。可毕竟心中开了一个豁口,在疲惫的深夜,问问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些,为什么被这个园子推着、 无意识的做这些。这学期是副组长,那么下学期就应该做组长;这学期是班里第二名,那么下学期就应该做第一名;这学期做了A公司的实习生,那么下学期就应该 找一个更好的公司去实习…一切都似乎是为了完成而完成,为了超越而超越,I don’t look for them; they come to me.

因为害怕居无定所,于是我们放弃了开垦,选择了蜗居;因为害怕舆论争议,于是我们放弃了一方专注,选择了八面玲珑;因为害怕一事无成,于是我们放弃了冒险和偏锋,选择了从众与万全。

那些曾插上过小红旗的“彼岸”,却渐渐地淹没了我们,就像是穿着一件华丽却毫无特色的袍子,走在那些跟我们完全一样的人群当中。我们在每一处“彼岸”交汇,却又并不属于自己的领土;而那些漂泊的人,却在耐心地建造着心中所想的彼岸

也许这六年来最大的失误是继续再读一个学位,当初没有鼓足勇气杀入职场的海洋;但这恰恰是我在清华成长最快的两年。我开始怀疑大神秘籍,开始问自己真正想做的是什么,心底里并不在乎的是什么。我开始试着割舍和重建。

割去了学分绩的功利,重建的是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毕业论文;割去了学生干部的“攀爬”,重建的是自己真正感到价值和使命的团队;割去了“立竿见影”的急躁,重建的是对每一段高大上或接地气的经历的珍视。

慢慢发现总有人对你指手画脚,总有人对你并不满意;可这个世界的评价标准本就千差万别,属于他人的“彼岸”又怎么值得你去花大半辈子的时间去抵达?

割舍的过程是痛苦的,就像是对自己这几年、这十几年的一种否定;但是只有潮落之后,才发现当初的那些“彼岸”,不过是盲目而畏缩的另一种表达。了解一个人,不要只看他曾获得了什么,更要问他,你可曾痛苦而坚决地割舍过什么。

对每一个来询问如何准备咨询案例面试的人,我都会说,如果能把准备过程看作是提高自己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契机,就算未能拔得头筹,你在未来的职业道路上也会深受其益;但话又说回来,既能刻苦准备又平常心的人,结局也不会差。面试录取和能力提升相比,前者虽然是彼岸,可后者却能让你去漂泊。

十七载风雨求学路暂告一段落,在汇入新一段旅程之际,祝愿我们都能在这充满各式各样“彼岸”的世界里,慢慢摸索出自己的航道,跟随内心的灯塔,放手去远洋,去漂泊。

借用Sheryl Sandberg的话,祝你勇敢而幸运,因为幸运偏爱勇士。

1 Star2 Stars3 Stars4 Stars5 Stars (No Ratings Yet)
Loading...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