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本书让你读懂老北京

今天的北京,既保留着历史的沧桑,千年如一,又充满了现代的气息,千变万化。因此,无论是久居于此还是短暂停留,人们对北京的印象总是既熟悉又陌生,既清晰又模糊,仿佛很难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那么,真正的北京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或许你能从这十本书中找到答案。

1. 《老舍的北京》作者: 老舍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年: 2004

人们提起老舍,就不能不想起北京——这个他生于斯、长于斯,并且为之倾注了毕生心血和笔墨的老城古都。老舍深爱着北京,爱她的城墙巷道,爱她的风情习俗,更爱那些和他一样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老百姓们。老舍的大部分作品反映的都是北京底层老百姓的声音,有着十足的“京味”。
2. 《北京的城墙和城门》作者: [瑞典]喜仁龙 译者: 许永全 出版社: 燕山出版社 出版年: 1985

《北京的城墙和城门》是瑞典学者喜仁龙1924年在巴黎所著的著作。不但有二百多幅老北京城墙和城门的珍贵照片,而且有测绘图,还有工程勘察记录,尽管由于专业素质所限,有的测绘图不够规范,但此书仍然是现在记录老北京城墙城门的最翔实可靠的文献,是一本至今无人超越的盖棺之作。1985年版根据1924年伦敦第一版(限量印刷800部)译出。

3. 《北京的传说》作者: 金受申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出版年: 2003

八臂哪吒城;高亮赶水;北新桥;黑龙潭;“三青走到卢沟桥”;样楼;卖蝈蝈笼子;西合群羊;锔白塔;挪种;“乏塔”;八里长桥不免桅;天安门的石狮子;断虹桥的石猴;天坛益母草;什刹海;铸钟娘娘;“玻璃指头李二”;“铁影壁”等传说你知道吗?本书作者金受申是上个世纪初(1906年)出生的人;他看似有几分迂拙,实质上是绝有文才的人;他三十郎当岁,开始写有关北京社会生活的文章,是被世人誉为“北京通”的人,北京人不知道的北京事,就得看这本书了。

4. 《消失的胡同——铅笔画中的北京风貌》作者: 况晗 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出版年: 2008

胡同曾是北京四九城的标志,北京文化的体现,如今却渐渐消失。《消失的胡同——铅笔画中的北京风貌》是一本兼有艺术、建筑、历史、民俗等各方面内容的图文书,详细地介绍了北京的胡同,读者既可以随意翻到哪篇读哪篇,又可以按照每条胡同在地理位置上的关联顺次阅读。并且书后附有作者精心制作的全北京胡同地图一张,图中的数字和该胡同画作在书中的页码对应,方便读者查阅。

5. 《北京古建筑地图》作者: 李路珂等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09

在北京这样的一座古城,带上一份地图去穿越大街小巷,寻访帝都遗韵、市井民风,感受建筑艺术的魅力、体味历史变迁的沧桑,这实在是旅行者或闲暇者的一大乐事,又是建筑、规划、历史、艺术等专业从业人员和学生的重要功课。《北京古建筑地图》编写的初衷,就是为了帮助那些穿行在城市历史时空中的人们,那些和我们一样热爱北京,热爱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人们。

6. 《树之声》作者: (日)阿南史代 译者: 曹立华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 2007

本书虽以古树命名,但内容远不限于此。涉及历史的变迁,八国联军的人侵、文革的破坏;东北旺中日友好公社、中关村高科技园区等社会历史的痕迹都附着在古树的年轮转换中。书中还展示着一幅幅当代北京的风俗画。

“时光赋予它们尊严,你可以感受到古树那种特有的、宁静的力量,周围的一切风云变幻,朝生暮死,惟有这些古老而又生机勃勃的生灵,深深地扎根大地;虽然不言不语,却坚守着自己异常坚韧的个性。

7. 《京味儿食足》作者: 崔岱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 2012

说北京,自然让人首先联想到四合院。《京味儿食足》自然少不了四合院里的吃食、风情,四合院里的香椿芽、槐花、石榴、瓠子,配上天棚、青瓦大鱼缸,中秋的要拜的“月光码儿”,那些个今天住楼房的人再也享受不到的京味儿,真叫人留恋;说京城的吃食,就不能不提到京城的“馆子”,去饭馆餐厅用餐,北京老话儿叫“下馆子”。北京的“八大楼”是鲁菜的馆子,“长安十二春”则是江南风韵,峨眉酒家、四川饭店虽立足京城较晚,经作者描绘,仍让人垂涎。当作者把饮食文化与百姓生活有机地融为一体,构成京城百姓的生活图景,不禁令读者食指大动之余,另有一番感慨。

8. 《京华忆往》作者: 王世襄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 2009

王世襄先生。他久居京华,京华的花鸟鱼虫、菜肴点心、器物文玩,又是他绝学的一部分,他学既是玩,玩又是学,所以本书辑录的文章既有学问又好玩。百灵的歌唱、蝈蝈的冬鸣、萨其马的香气、铜炉的妙趣……就让的音容笑貌和他妙趣横生的文章,带我们回望他的世界。

9. 《北京三百六十行》作者: 齐如山 出版社: 辽宁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 2006

《北京三百六十行》一书共列二三十类,七百四十一行,分门别类对旧北京的工商业作了一一描述。由民国戏曲理论家齐如山撰写。齐如山如是说:“北京的实业界,向来号称有三百六十行。余最初听到这句话,以为不过是约略言之,不必实有此数也。后阅宋朝人的笔记,才知道这句话实始自南宋之杭州,因记载杭州有三百六十行的文字颇多,如田汝成《游览志余》中,亦有“三百六十行,各有市语”是也。是此语一直由宋朝传到现在的北京,还是这样说法。 ”

10. 《再会,老北京》作者: [美]迈克尔.麦尔 译者: 何雨珈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年: 2013

北京,充满活力的中国之都,变化是唯一不变的主题。对中国人而言,北京是一切的中心:政府、传媒、教育、艺术和交通,甚至包括了语言和时间。自北京建城以来,她就是吸引外来人口、商人、学者和探险者的魅力之地,其中也包括了13世纪的马可·波罗:“全城地面规划有如棋盘,其美善之极,未可宣言。”

本书作者迈克尔·麦尔1995年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首次来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座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1997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十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他作为一个外国人对于北京的观察与理解既有客观独特的视角,也体察到了本国人可能也未曾体察的细微。

或许这句话可以作为本书的注脚:“几年前我看到一个充满乐观意味的横幅,挂在一栋老楼的拆迁现场,上写:再现古都。一天晚上,不知道谁悄悄地将第二个字的左半部分去掉,所以口号变成了:再见古都。”

(文:鹤公子 来源:北青网 编辑:荐书堂)

1 Star2 Stars3 Stars4 Stars5 Stars (1 votes, average: 2.00 out of 5)
Loading...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