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群体里面容易按照他人的想法生活,在孤独中容易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但值得记住的只是那些在群体中保持独立的人。——爱默生
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巴菲特的合伙人查理芒格,他曾在其著作《穷查理宝典——查理芒格的智慧箴言录》中花了40页篇幅写了一篇长文章,名字就叫《人类误判心理学》。
确实,《清醒思考的艺术》一书,就是要用理性的、概率的、合乎逻辑的方法来纠正人类本能使用的感性的、直觉的方法,在思考上产生的巨大思维错误。
==== 1.说个故事 ====
某富翁连续12个月来,每个月都收到一位专家发来的股市预测,对下个月的股市涨跌进行预测。而且这连续12个月来都预测准确,他对这位股神仰慕之极。
这一天,富翁收到专家的信息,告知他专家成立了一个基金,代客理财,富翁很幸运做为仅有的几位私募对象之一。
那么,请问,富翁应该认购该基金吗?
列位看官,请先在纸上简单写下自己的答案和原因,然后继续听我道来。
富翁很爽快地按照账号信息,提供了一千万美金。
几个可能的结果:
1.那位专家从此杳无音讯。
2.那位专家还在,但投资成绩一塌糊涂。
==== 2.为什么?到底发生了什么? ====
其实是这样的:某甲弄到了一百万份邮箱,然后他每个月发出股市预测。
1月初,将一份预测股市上涨的信息发给50万人,将一份预测股市下跌的信息发给另50万人;
1月底,结果揭晓后,他将预测错误的邮箱删掉。
2月初,将一份预测股市上涨的信息发给25万人,将一份预测股市下跌的信息发给另25万人;
2月底,结果揭晓后,他将预测错误的邮箱删掉。
……
12月初,将一份预测股市上涨的信息发给200人,将一份预测股市下跌的信息发给另200人。
这样,到了12月底,共有200人连续12个月收到了正确的股市预测信息。
==== 3.幸存者偏差 ====
这里面首先有幸存者偏差:由于我们经常只能看到成功,看不到失败,于是系统性地高估了成功的可能性。
我们只看到了连续12个月,收到了正确的预测;但那99万收到错误预测信息的人我们永远都看不到。
昨天看完《中国合伙人》之后,我和朋友讨论一个问题:俞敏洪的成功,是因为他坚韧、坚持、乐于分享、下苦功夫、善于学习,等等这些现在媒体宣传的俞敏洪之所以成功的特质,还是这仅仅只是一个偶然?
在时代的情景中,是否还有很多和俞敏洪类似的人们、做了类似的事情、有这些类似的所谓成功需要的素质,但最后因为失败者是不会去写书的、失败者是不会去演讲的、失败者也是没有媒体去采访的,导致我们根本就不知道同时有很多很多个俞敏洪,最后我们只知道这个俞敏洪而已。
同样,调查发现长寿和喝红葡萄酒之间有关系,但这其实是否是因为还有更多经常喝葡萄酒的人因为不长寿导致我们根本不可能调查到他们,于是调查方法注定了结果?
如何避免幸存者偏差?作者的建议是:尽可能常去逛逛曾经大有希望的项目、投资和事业的墓地。
==== 4.结果偏误 ====
因为连续12个月收到了预测正确的结果,于是我们认为这个做出预测的专家是正确的?
结果本身的正确难道还不能做为做出判定的依据?
这正是一种结果偏误:人类倾向于以结果来判断决定,而不是当时做决定的过程。
这种思维错误又叫“史学家”错误。
一个经典例子是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珍珠港是否应该提前疏散?站在今天来看:自然应该疏散。因为有大量证据证明,日本即将对其进行袭击。
但是,这些证据是在事后回顾时才显得这么清晰。在当时的1941年珍珠港事件之前,存在无数自相矛盾的证据。
要判断是否应该疏散这个决定的好坏,必须置身当时的情境之中,过滤掉我们事后知道的一切信息(尤其是珍珠港果真遭受袭击的事实)。
如何避免结果偏误?作者的建议是:尽可能常去逛逛曾经大有希望的项目、投资和事业的墓地。
==== 5.居然连续12次预测正确,这是一个奇迹吗? ====
有一天,你突然想起某位同学王小二,你与他好久都没有联系了。这时,手机响起了,正是王小二打过来的。
“这一定是心灵感应!”你非常兴奋,叫了起来。
这到底是心灵感应还是巧合呢?
设想一下,还有很多中其他的情况:王小二想起你但没有打电话;你想起王小二而他没有给你打电话;王小二打你电话而你没有想起他;你打电话给他而他没有想起你,以及你没有想到他而他也没有打电话给你。
其实,由于人们将90%的时间用于想别人,从不发生两人彼此想念、其中一人打出电话的情况是不可能的。
再加上,那人不必非是王小二。如果你还有其他100个熟人,这种事情发生的概率就提高了100倍。
所以,居然有人连续12次预测正确,这是本来就是一个必然发生的事情。
结论:不可思议的意外事件就是虽然少见但完全可能发生的时间。它们的发生没有什么可吃惊的,如果它们从来不发生,那才令人感到意外。
==== 6.这样使用归纳法是正确的吗? ====
因为连续12次预测正确,所以未来都会正确,这样使用归纳法是正确的吗?
人类有归纳法的倾向,由观察个体得出普遍适用的结论的倾向。
举例:
一个农民喂一只鹅。一开始鹅畏畏缩缩,想:”这个人为什么要喂我?这背后一定有阴谋!”
好几周过去了,农民天天都过来喂食物。鹅的疑心渐渐减弱。
几个月后,鹅这样想:“这个人很喜欢我!”——这个信念每天都得到证明,它越来越坚定。
鹅没有料到,农民在圣诞节的时候会把它从鹅舍取出并杀掉。
这只圣诞鹅就是归纳法思考的牺牲品。
==== 7.日常生活中如何进行思考? ====
作者一口气提出了52个思维错误,如果每件事思考时都要一样对照看是否犯了这些错误,日子可怎么过呢?
有人问作者:“你怎么做到生活中不犯思维错误的呢?”
作者的答案是:我做不到;准确的说,我根本不想这么做,因为回避思维错误是很麻烦的。
作者的规则是:
在后果影响可能很大的情形,需要设法尽可能理智和理性地做出决定,这个时候掏出思维错误清单,一一核对。
在后果影响很小的情形,那就听从直觉进行思考。
有时候清醒思考是奢侈的。
==== 8.结论 ====
这是一本关于思考的书,阅读的过程也需要读者做出大量的思考。
这是一本认真而严谨的书。
如果要真正使用此书,不能大略读过,而需要反复练习,也需要隔一段时间再拿出来读一遍。
真正能够使用好此书,必将提高决策质量,改变个人的现实生活。
延伸阅读 · · · · · ·
有时候,清晰的思考反而是一种浪费。
有时候,凭借直觉去决定,你会后悔莫及。
唯一横跨心理学、哲学、企管等领域,涵盖52个生活、工作、投资、爱情上最常见思考错误的经典作品!
《清醒思考的艺术》不仅指陈思考错误,更提出有效对抗妙招,预防掉入隐形思考陷阱,让你看清思考盲点,清除决策障碍,选对思考方法,做出正确选择。每个思考错误搭配一幅风格独特的插画,实用性与娱乐性兼具。
罗尔夫•多贝里既有深邃的洞察能力,又有出色的讲故事能力,穿插生活趣事、名人轶事、历史故事、爱情关系、投资理财、股票买卖、心理学实验等,叙述丰富、幽默,耐人寻味。
躁动的年代,我们需要一本锻炼独立思考的书!
作者简介 · · · · · ·
罗尔夫•多贝里(Rolf Dobelli),1966年出生于瑞士琉森,瑞士圣加仑大学(University of St. Gallen)企管硕士、经济哲学博士,全球最大商业书摘网站getAbstract创办人之一,并创立全球杰出人才社群机构Zurich.minds, 会员包括《黑天鹅》作者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库尔特·维特里希等。
多贝里长期担任《法兰克福汇报》(Frankfurter Allgemeinen Zeitung)及瑞士《周日报》(Sonntags Zeitung)专栏作者,撰写各种有关认知偏误的文章,帮助人们在个人生活、经商、理财等方面清楚思考,做对决定。
已有7部作品问世,包括文学小说及非文学类作品。《清醒思考的出版》甫一出版,即荣登《明镜周刊》畅销书冠军宝座,在德国成为率先击败《乔布斯传》的作品,并被翻译成13国语言。
多贝里曾旅居中国香港、澳大利亚、英国及美国,现居于瑞士琉森。
发表回复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