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ch day provides its own gifts.

- Marcus Aurelius

本站所有资源均源于网络,仅做汇总整理,不保证数据完整性。

中美相遇:大国外交与晚清兴衰(1784-1911)

美国人为何选择贸易战?
美国妖魔化中国的源头在哪里?

以史为鉴,窥视中国走向世界的曲折道路:理解中美关系,从200年前开始。

美国建立于1776年,即中国清朝乾隆四十一年,到现在将近两个半世纪过去了,历经西进运动、南北战争、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虽然领土早已扩大为囊括了50个州和众多海外飞地的现代帝国,但仍旧是一个一脉相承的国家政权,其国家运行的基本规则并无根本变化。这二百多年中,中国则发生了剧烈变动,先后经历了清朝乾隆时期的大一统、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起义、清朝灭亡、中华民国兴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中国度过了漫长且屈辱的近代时期,继以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在过去三十年间逐步成长为亚洲地缘政治和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中国的曲折太多,对美国的认识、态度和做法,也几经变化;美国自1784年第一艘商船抵达广州以来,也亲身参与了很多中国的历史变化,与中国时而风雨同舟,时而又怒目相向。

中美两个大国在地理空间中远隔重洋,直到今天为止真正前往对方国家亲身目睹和经历对方社会与文化者,相对于本国巨大的人口都显得寥若晨星,可以说自双方发生交际以来,彼此眼中的对方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诸种话语体系构建出来的想象体。现实生活中,双方人民对彼此了解的出发点差别也很大。例如,就各自的近代历史而言,中国是多灾多难的百年屈辱史,而美国则是欣欣向荣的百年进步史,于是当代中国有一种近代外来殖民主义与帝国主义受难者的心态,而美国则持有一种文明救赎者的心态,由此而对公众历史记忆产生的影响以及两者对若干现实问题的认知、理解和诠释,差别不啻天壤。19世纪以来各自的历史,决定了中美两国的心理距离是非常遥远的,甚至在今天双方的眼中依旧沾染着19世纪的色彩。互联网的出现,并没有明显缩短这种中美间的距离,甚至会以前所未有的舆论影响力来扩大这种距离。然而,在国际政治空间中,两国却已经做了二百多年的邻居了。二战结束以来,美国一跃成为西太平洋地区的国际政治秩序的主导国家之一,中国与周边很多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关系,说到底都是受中美关系密切影响的。

在21世纪初的今天,中国国力富强且蒸蒸日上,美国雄踞列国之首而傲视全球,两国的关系重新进入到了一种大国时代。这是一种全新的局面,其新主要来源于一点,即美国自建国以来从未见过如此繁荣并融入了欧美一手建立起来的国际秩序之内的中国。今日中国空前广阔的市场和全球首屈一指的消费人群,对美国乃至全世界而言都是一个新现象。与此同时,中国延续着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并不会变成第二个美国,这让当代美国陷入了彷徨之中,甚至有要回到冷战时代的路线之争的意味。那么,一个推动全球经济的中国,究竟对美国意味着什么呢?一个领跑全球科技的美国,又对中国意味着什么呢?冷战会以不同的形式重新归来吗?这两个大国迟早会走上直接冲突的道路吗?此兴彼衰是历史发展的唯一趋势吗?中美对彼此而言又真正意味着什么呢?

对这些问题,作为一名历史学家的我并没有十分可靠的答案。我仍旧在思考,而且相信在中美两国有许许多多的人都在做着同样的思考。我们从来不缺有关大国关系的各种精彩的理论分析和学术思考,也从来不缺中外各种机构的五花八门的局势解析和战略报告,甚至从来没有脱离过日常新闻报道所覆盖的大国关系。今天的中美关系无疑站在了一个历史的关口之上,但这并非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这本小书讲述的内容,是中美两个大国相遇之后的第一个百年间的交往故事,为以上这种思考提供一些历史角度的参考,并提供一种大的历史背景,以期寻找很多貌似无关的事情之间存在的联系。

我本人的学术研究领域是清代中国外交史和近代东亚国际关系史。在我多年的研究活动中,中美关系一直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也没有间断过对中美历史上的接触、交往和冲突的观察。我是2007年从中国抵达美国攻读博士学位的,如今已在美国生活和工作了十载有余。几年以前,我所任教的大学鼓励教员们开设新课程,延展教学内容和吸引学生选课兴趣。当时中美关系开始出现波折,当此之时和对中国一知半解甚至毫无了解的年轻学生坐在一起讨论中美关系,不失为一经世务实之举。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十分乐意和我谈谈中国和美国的关系,我的美国邻居或是把他们20世纪80年代初访问北京、苏州和上海的大批照片和我分享,或是邀请我去参观他们家中收藏的中国和东亚物品,对遥远的中国及其文明都抱有极大的热忱和好奇,而这些活动也使得回顾中美关系史日渐成为我生活中经常要做的事情,其中我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要向对方交代清楚中国的历史以及早期中美交往的历史。于是,我决定开设一门中美关系史课,以本科生高年级研讨班的形式教授,借机把一些曾经关注过的中美交往故事整理出一个头绪。

备课之余,我深感绝大多数的中美关系史著作主要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的大事件为主,诸如“门户开放”政策、威尔逊主义、二战、冷战、朝鲜战争、乒乓外交、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美贸易摩擦等,对19世纪中前期以及之前的部分,也就是中美两国开始相遇的时期用力较少,很多表面看上去并未直接引起大的波折的历史章节更是湮没不彰。这种情况本身无可厚非,因为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势力的大发展,以及在此地区逐步卷入全球列强角逐,是在1898年从西班牙手中抢到了菲律宾群岛之后,也就是美国一跃发展成为一个主要的帝国主义国家之后。有鉴于此,我在备课中特别注意一些中美交往早期历史上颇有意义的故事,在一种大的历史背景之中丰富叙事细节,展示一幅相对细腻一些却又不失完整的双边交往图景。

两年多前,承上海在线新媒体“澎湃”的单雪菱编辑美意,并受在美国马里兰大学巴尔的摩郡分校执教的好友宋念申教授的鼓召,我将部分授课讲义和研究中加以留心的一些历史故事写成中文,配以插图,以“中美浮梦录”为题,逐次发表于“澎湃”之上,为学界之外的大众读者提供一些理解中美关系的历史资料和角度。当时命名“浮梦录”,是取百年浮世与一梦华胥之意,探讨中美双方在早期一百多年的交往中对彼此怀有的种种理解和期待,这些愿景有的实现了,但很多并没有实现,真的成了梦。例如,19世纪前期,很多华工被发财致富的美梦骗到了美国加州的“金山”,但在“金山”却遭到了种种的歧视和虐待,而“旧金山”这个名字直到今天仍旧承载着赴美华工华民不可承受的历史创伤。另一方面,美国曾经怀揣着吸引劳动力开发新土地的美梦,对大批涌入的华工示以友好,最终却以1882年的《排华法案》收场,成为迄今为止中美历史上最为惨痛的篇章。单编辑以生花妙笔悉心修改,每每让拙文增色三分。很多热心读者提供了批评和指正意见,甚至一位远在加州的读者来信热情讨论相关清代词语的解释。这些都让我甚为感动。现在承新经典文化的杨晓燕主编的错爱和悉心关照,我将原稿汇集,蒙编辑孙腾、刘早细致严谨的修订,以及文汇出版社徐海清编辑恰到好处的建议,付梓于此,以飨读者。这是这本小书的由来。

当代中国学界的专业历史学者在大众读本的写作方面,用力仍嫌不足,这导致了历史学家的很多专业知识无法很好地服务于社会与大众,两个群体距离越拉越远。中国历来提倡的知识分子的经世精神,在一定意义上已不甚明显,专业的学术研究者躲进小楼去寻章雕句是不争的现实。作为一名科班出身的历史学者,我对这种情况是十分熟悉的,但是在亲眼看到韩国、日本和美国很多学术上十分优秀的专业同仁,也在积极地将他们的历史知识推广到大众读者之中去以后,我觉得自己或许也可以做一些工作,而且近些年也有一些中国历史学者已经做了颇为成功的尝试。这本小书脱胎于授课讲义,其中也包括我个人的研究心得,绝大多数都是采取面对面讲故事的叙述方式,其目的之一就是要从学术的角度尝试着做一些与学界之外的大众读者沟通的努力。

中美两国在交往过程中,彼此都花费了很长时间来认识和了解对方,经历了一个充满着各种误解、偏见甚至冲突的过程。为了叙事方便,本书沿袭传统的历史编年体路数,以时间先后讨论中美早期交往中的一些故事。时间跨度主要是从18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期,特别是19世纪,即1800年到1900年之间的故事。19世纪的时候,因欧美工业革命、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扩张等因素,全球化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国际政治格局也发生了剧烈变动,若干老大帝国土崩瓦解,若干新兴帝国强力崛起。全球范围内的帝国在19世纪的竞争,基本上奠定了20世纪中后期民族国家普遍兴起后的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的基础。很多学者称19世纪为“漫长的19世纪”,所论至有道理。在这个世纪内,中美两国自身也经历了剧烈变化,两国之间正式的商贸关系和外交关系从无到有,现在中美关系的很多方面也都可以直接追溯到19世纪。中国自身更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屈辱的时期,与当时全球的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都发生过紧密的联系,奠定了中国近代外交体系以及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基本方向与框架。本书根本宗旨在于呈现中美两国在漫长的19世纪内的相遇、相望和相撞,从历史的细节中展现大国交际背后自身的社会巨变,及全球国际秩序特别是东亚国际秩序的新陈代谢,并观察在这一百多年的交往中,晚清中国是如何一度中兴,但最终没落衰亡的。我们亦可由此得窥中国为何在20世纪初进入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时期,以及包括中美关系在内的中外关系如何卷入了新一轮的剧烈变化。

历史早已证明,没有哪一个帝国可以做到永恒不灭。每一代人面临的内部和外部的历史进程,也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任何有关历史的叙述,只能存留真正过往的某些方面,甚至是努力搜寻后仍若即若离的雪泥鸿爪。美国和中国,在人口、地理、民族和文化等许多方面,都是十分庞大和多元的国家,也都是历史悠久的国家,这两个大国之间的关系更是包罗万象。本书所述只是挂一漏万,唯希望所挂之一,能给读者提供一些知识的养分,便是达到了笔者出版此书的初衷。

应本书文体之需,每章中的参考注释一概省略,但书后附有详细的参考目录,以供有兴趣的读者按图索骥,从更多的优秀作品中获得更多的教益。

王元崇,王元崇,历史学家,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历史系,现任教美国特拉华大学历史系。研究近世中国、东亚外交以及近代中国的国家建设等议题。著有Remaking the Chinese Empire: Manchu-Korean Relations,1616-1911 (《再造中华帝国:满满朝鲜关系,1616-1911年》,美国康奈尔大学出版社,2018年)、《中美相遇:大国外交与晚清兴衰(1784—1911)》(文汇出版社,2021)。中英文论文见于《T’oung Pao通报》、Late Imperial China、《中国社会科学》等期刊。

所有分享的资源均来源于网络公开资源,本站不保存任何数据,仅做汇总整理,不保证数据完整性。若此处无下载链接,说明分享已失效或被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