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youth, when at home, should be filial and, abroad, respectful to his elders. He should be earnest and truthful. He should overflow in love to all and cultivate the friendship of the good. When he has time and opportunity, after the performance of these things, he should employ them in polite studies.

- Confucius

本站所有资源均源于网络,仅做汇总整理,不保证数据完整性。

推荐阅读 |《旅行与读书》最幸福的两件事|詹宏志

du-shu-yu-lu-xing-750x380

只有一个人生是令人不满足的,但我们诞生之际时空已定,这个人生也就跟着注定,还有什么方式能让我们扩大对实体世界与抽象世界的参与,在我看起来,也许只有“旅行”与“读书”能让我们拥有超过一个“人生”。读书时,你固然要融入情景,因而有了另种人生的感受;旅行时,我们也要想尽办法纠缠地,假装另一种文化与生活的短暂化身,这也是我不爱“旅行计划”,也不喜欢“安全旅行”的缘故,如果我们没有大胆一点,我们永远只是戴着“家乡之壳”去旅行的人,没有接触异世界,也就没有短暂的另一个人生……

对旅行的想象比旅行容易,对旅行的讲述却比旅行更难,所以好的旅行文学往往比动人的风景不易得。理想状态下,它应该不止包括对见闻的精彩叙述,也会把一颗阅历丰富的心所有的感悟传递给我们。或许这就是许多人看到“旅行”与“读书”两个元素并置时,会如此期待甚至激动的原因。

如果这样想,可能你会失望。这并不是一本谈论旅行与阅读关系的书,甚至很少涉及纯文学类书籍的阅读经验。它更接近于一本游记,讲述作者如何按照美食指南和旅行参考,去目的地按图索骥,直到将纸上所读化为现实所感。

可是跳出这个预设的框架,它又是目前浮躁的旅行书市场上罕见的真诚之作。很难想象这个读图的时代,仍然有人会决心出一本只有文字的书去讲旅行。但另一方面,这也说明作者对文字本身的力量坚信不疑——这样的作者是不可能写出“糟糕”作品的,当一个人首先为自己而写,只将读者当成交谈伙伴,他的坦然就会保证他不至陷入模式和套路,而这就已经远超了太多时下的游记写手。当然,拿这本书与它们相比也太委屈了些——但不得不承认,在进入书店后,读者里恐怕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就是要在它与美图攻略类书之间做出取舍。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原书的手稿不得不删去三分之一,让这部作品几乎失去了所有的论述部分。编辑过程中的诸多考量到底如何,读者很难揣测,但留下来的这三分之二见闻的叙述,显然会让阅读更轻量化。然而,作为偏爱深度分析文的人,读过后最强烈的感受却是惋惜!我甚至忍不住和朋友说,这原本是一部可以达到五星的好书,经得住更久时间的考验,甚至成为中文旅行文学的又一本经典。可是它却在出版之前,就失去了最深刻的部分——现在只能通过附录中那篇精彩的文章勉强窥得一二了。

出发往义大利托斯卡尼旅行之前,我从书架上找出前些时候在伦敦买到的一本主题式的旅行书。这本书的书名叫《佛罗伦斯贪吃鬼指南:兼含托斯卡尼的美食周游》(The Food Lover’s Guide to Florence: With Culinary Excursions in Tuscany, 2003),作者是一位美国的旅行与美食记者爱弥莉。怀丝。米勒(Emily Wise Miller)。

根据作者米勒小姐的自述,她本来驻在旧金山,为《旧金山纪事报》担任旅行与美食的记者,有一次当她采访来到托斯卡尼与佛罗伦斯,不意竟被当地紮实的美食与慵懒惬意的生活风景完全迷住,因此她移居托斯卡尼,一住十八年。平日她替几家英文报纸和网站继续担任美食与旅行的特约撰述,但现在她的职志是向世人推荐介绍托斯卡尼的“美好生活”了。

这一类的故事很多,有时候是推销书本的手段,不能尽信,不过读起书中的内容,发现作者米勒小姐的胃口很好,她照顾到的层面不仅是著名餐厅,还包括面包店、冰淇淋店、酒店、咖啡店、杂货店、熟食店、甚至也包括食材店和菜市场,这就让我相信她真的有一种“托斯卡尼生活”,而不是到此一游的“过客”。

但如果你是读了旅行相关的书才去旅行,书中所记就有了一翻两瞪眼的摊牌考验。书中描绘的世界终究要和“真实世界”相遇,书写者究竟是忠於真实,还是制造了真实?在书与“世界”面对面的时候,阅读者显然是会要求“兑现”的。而米勒小姐书中所记,就在我这样一位读者按图索骥的对照下,必须呈现出真相来。

书本的书写工具毕竟是文字,描写美食的文章触动人心的有时候是文字而非美食本身。我也必须承认,米勒小姐书中触动我的,常常是灵光乍现的文彩。譬如底下这个例子,米勒提到位於“中央市场”(Mercato Centrale)的“奈波奈”(Nerbone)时说:“奈波奈不只是一家三明治摊子,它是一项冲撞式运动。”(Nerbone is more than a sandwich vendor, it’s a contact sport.)这就有趣了,为什麽把卖三明治的摊子比喻成美式足球的“冲撞式运动”呢?让我忍不住想再读下去,她也继续解释“冲撞式运动”的意义。她说,你必须先在收银台前的饥饿人群中杀出一条血路,挤到收银员可以和你“四目相接”的地方,你伸长手臂把二点七欧元(一个三明治的价格)交给他,换来一张收据;然後你再紧握收据,排开人群,挤向另一个由磨刀霍霍大厨领军的三明治柜台,告诉他你的需求,基本上三明治有两种,一种叫做panino con Lampredotto,另一种叫做panino con Bollito。米勒小姐解释说,Lampredotto是fatty intestine,也就是肥肠罗;Bollito则是boiled beef,所以是煮牛肉。这样还没完,酱汁也有两种,肥肠和牛肉沾用的酱汁也要一并告知师傅,一种是红色的辣酱,名叫Salsa di Piccante;另一种则是绿色的青酱,名叫Salsa di Verde;如果你要两种酱都放,你就要说tutte le salse,也就是两种通通来的意思。

书呆子相信凡事书中都有答案,在买面包一事也不应有例外,我在佛罗伦斯中央市场开市不久,早早来到闻名遐迩的“奈波奈”,人龙还没有太长,我不困难就挤到可以看到收银员眼白的地方,把一张大钞递过去,用我自认为发音正确的义大利文向他要了三个炖牛肠面包(panino con Lampredotto)、三个煮牛肉面包(panino con Bollito)、以及1公升的奇扬地红酒(Chianti)…旗开得胜之後,我更加有信心挤向三明治师傅的处理柜台,大声叫出我的注文内容,并且豪气干云地为酱汁选择了tutte le salse。只见师傅拿起一个圆面包,腰上用刀划出一个缺口,叉子从锅中挑出一大块牛肉,痛快地切了十来片(後来我们发现面包夹的牛肉几乎有半磅以上),夹入面包中,再对着牛肉浇上红、绿两种酱汁,最後再把整个面包拿进锅中沾一下牛肉汁,才包进纸张中,完成了一个煮牛肉面包。接着制作炖牛肠面包,师傅用大叉叉出一串像生肠一样的内脏,已经炖煮成红色(应该是和蕃茄一起炖煮的结果),一样豪快地切了十数刀,鼓鼓地塞满了一个面包。我要的红酒则是从一个大桶里像水龙头一样流出,注入一个大玻璃瓶里。没多久,我们捧着堆如山积的战利品,走向临近的公共桌椅,开始据案大嚼起来。那牛肉柔软多汁,那牛肠滋味甘美,红色辣酱呛辣有劲、绿色青酱香郁清新,连那一公升价格低廉的红酒,搭配着牛肉牛肠的脂肪,也显露出一种圆润的滋味…表面上看,这是一场“知识的胜利”。书呆子读了书,找到对应世界的方法,而当书呆子面对真实世界,世界也果真如出一辙回应了他刚得来的“新知识”。但等我回到家,重新上网想更弄清楚什麽是Lampredotto。这一次,我找到的是义大利文版的“维基百科”(wikipedia),却发现“维基百科”告诉我完全不一样的故事…

2015年,台湾著名作家、出版人詹宏志将旅行与读书两大人生志趣的书写集结,推出颇具詹式风格的《旅行与读书》 。本文即出自该书的第一章。

du-shu-yu-lu-xing-cover

《旅行与读书》詹宏志 / 中信出版集团 / 中信·大方 / 2016

詹宏志出生于1956年,南投人,台大经济系毕业。现职PCHome Online网络家庭董事长。詹先生也是计算机家庭出版集团与城邦出版集团的创办人。拥有超过30年的媒体经验,曾任职于《联合报》、《中国时报》、远流出版公司、滚石唱片、中华电视台、《商业周刊》等媒体,曾策划编集超过千本书刊。并创办了《计算机家庭》、《数字时代》等四十多种杂志。

在媒体出版界扮演的创意人与意见领袖的角色,在他后来参与台湾新电影推动中担起用脑最多的工作,起草“台湾新电影宣言”,策划和监制多部台湾电影史上的经典影片,包括侯孝贤导演的《悲情城市》、《戏梦人生》、《好男好女》,杨德昌导演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独立时代》,以及吴念真导演的《多桑》等。

詹宏志敏锐于社会的趋势,掌握如何将文化转成商业力量,不论在什么领域,总是能开创新局,引领台湾新文化走向;1996年,他首创城邦出版集团,为台湾出版产业转型带来新力量。1997年,获台湾People Magazine颁发钻石奖章。

他习惯当一个“观察者”,随时寻找下一个等待发生的故事。无论著书立说阐言文化趋势、创意生产、社会经济论题,都是台湾文化界、网络产业的指针性人物。多年来,他的著作《趋势索隐》、《城市观察》、《创意人》、《城市人》等,一直是从事创意产业工作者必读的作品。

2006年,詹宏志发表首部散文集《人生一瞬》,感性书写童年与往事,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情感。一年多后,出版《绿光往事》,爬梳家族往事,重现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小镇的生活氛围,犹如经典老电影。2015年,他将旅行与读书两大人生志趣的书写集结,推出詹式风格的《旅行与读书》,虽自谦只是长者喋喋不休的纪行,实则展现了熟悉旅行叙事传统的詹宏志不凡的写作企图。

《旅行与读书》是一本没有图片的旅行游记,不提供可以按图索骥的旅行指南,却带有丰富的想象与画面感。永不止步的前行者詹宏志,总是在阅读,始终在路上。他的旅行多由读书而起,十个推理小说般的精彩故事,犹如一场百科知识的脑内冲浪与日常哲思的马拉松。被一本托斯卡纳食谱指南引路的摊牌考验;因尽信书而惊险万分的瑞士登山之旅;在印度无力招架念诵着鲁拜集的高明地毯商人;在南非草丛中充满生命体验的萨伐旅;在灾难过后的巴厘岛矛盾复杂的旅人心境……十场梦幻旅,别样新人生。

所有分享的资源均来源于网络公开资源,本站不保存任何数据,仅做汇总整理,不保证数据完整性。若此处无下载链接,说明分享已失效或被取消。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