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 who learns must suffer. And even in our sleep pain that cannot forget falls drop by drop upon the heart, and in our own despair, against our will, comes wisdom to us by the awful grace of God.

- Aeschylus

本站所有资源均源于网络,仅做汇总整理,不保证数据完整性。

大家小书:拙匠随笔 | 谈中国的建筑 | 梁思成

前些年,有位年迈的国外建筑学者对我说,他由于年龄关系,具体的业务少了,致力于为某报建筑论坛专栏写稿。他发现,这类文章读者多,社会影响大,超过一般学术论文,他对自己新“领域”的开拓,欣然自得,信心甚足。当时,我只一听而过,并未去多想。

尔后,在编纂《梁思成文集》时,看到梁先生晚年的文章,特别是重读《拙匠随笔》之后,仍深有启发。文章不长,深入浅出,言之有物,立论清新。这些文章在当时就受到社会注意,我记得梁先生告诉过我,某日在机场,会到周恩来总理,因为各有不同的客人,还是总理发现了他,从他身后走上来,拍拍他的肩膀说:“你的《建筑师是怎样工作的?》一文,我看了,写得很好!这类文章,以后不妨多写。提高人们对建筑的认识。”其实不止周总理看了很欣赏,其他如《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一文浅释统一变化规律,给予我们建筑教师的印象也是很深的,并常为人所引用。重读之余,我倒想起前面所说的那位国外建筑师的话来,我深感建筑是社会事业,它是为广大群众服务的,也要求社会对建筑的广泛了解和支持。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对建筑的介绍与评论,目的就很明显了。

梁先生当时列了一张单子,计划先写10篇,每篇有一个主题,从建筑是什么开篇,内容也少不了一些典故,题目甚至来一点噱头。例如《从“燕用”——不祥的谶语说起》一文,从宋代汴京的建设与金中都建设,将开封的一些宫殿建筑构件搬到北京来,说到装配式建筑与近代建筑施工等,以几件具体的事看建筑发展之线索。梁先生说“题目新颖,人家一见就要看下去”,实际效果也正是如此。

“随笔”所写,都是他长期思考的问题,说古论今,旁征博引,写起来却一气呵成。他重视插图,都是亲自动手画,像颐和园长廊一幅,一再更改,画完颇为得意,可惜原稿遗失,《梁思成文集》所刊的是别人摹写(附带说一句,他还想自己专为青少年描画一本中国建筑发展的“小人书”,也是出于普及建筑文化的用意,但未能实现)。这建筑随笔的写出,是他以火炽的热情,阐述建筑科学及建筑艺术的重要性的又一努力。可惜像这样的学术小品后来也和《燕山夜话》的下场一样,中途停顿、窒息了。

这些年来,讨论建筑的随笔杂文之类的文章多了起来,老年专家如张开济、陈从周先生等就写了不少雅俗共赏的随笔,吸引不少晚报的读者。中青年专家也陆续涌出,这是建筑思想活跃的表现,对推动学术讨论,普及提高中国建筑科学与艺术水平作用很大。“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人民是城乡的主人,我们应当努力创造各种条件,将我们的服务对象——城乡的主人,对建筑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出来。《建设报》的编者有鉴于此,拟恢复“拙匠随笔”专栏,既是“拙匠”随笔,当然还是由“匠人”来写,只是从一家发展到百家,从一位老年的建筑工作者个人孜孜奋战,发展为老中青参加的建筑论坛与普及建筑科学园地,这是饶有意义的。编者要我开篇,爰将梁先生撰文经过,及我所想附记于上。我的文章一写就长,这是不足为训的。

注: 以上文字摘自《拙匠随笔》的随笔。[吴良镛]

——————

标题: 拙匠随笔
作者: 梁思成
评分: 8.3

梁思成先生以随笔的方式,漫谈中国的建筑,文笔优美,深入浅出,立论清新,言之有物。是一本了解中国建筑艺术的优秀读物。这本书收入梁先生的8篇科普作品,另外还收入1950年写的具有历史价值的《关于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讨论》。建筑界业内人士、青年学生以及文化爱好者,都是本书的读者对象。

作者简介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籍贯广东新会,生于日本东京,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是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梁思成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年)、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等作品的设计。梁思成第一任妻子是林徽因,1919年相识,1928年成婚,育有一女(梁再冰)一子(梁从诫);第二任妻子是林洙,1948年相识,1962年再婚。

所有分享的资源均来源于网络公开资源,本站不保存任何数据,仅做汇总整理,不保证数据完整性。若此处无下载链接,说明分享已失效或被取消。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