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atitude makes sense of our past, brings peace for today, and creates a vision for tomorrow.

- Melody Beattie

本站所有资源均源于网络,仅做汇总整理,不保证数据完整性。

崩溃-贾雷德·戴蒙德

在此先简要介绍全书框架,以使读者对本书论述的内容有个概念。本书的架构就像一条巨蟒吞了两只很大的羊:一是立足当下,对现代社会进行讨论;二是回顾过去,剖析过去社会的兴亡。这两方面的探讨都是从某一个社会出发,花费较长篇幅深入对这个社会进行分析,再以较短的篇幅述及其他4个社会。

我们就从第一只大羊开始说起。本书第一部分由篇幅相当长的一章(第一章)构成,讨论了蒙大拿州西南部的环境问题。那里就是乌尔斯牧场所在地,我的友人伊尔希一家的牧场也在那儿(本书就是献给这些朋友的)。蒙大拿拥有身在发达国家的优势,虽然生态环境和人口是个问题,但比起发达国家大多数地区,这些问题还算轻微。更重要的是,我对很多蒙大拿人有深入的认识,了解蒙大拿的社会政策与个人动机的冲突。从蒙大拿这个我们比较熟悉的视角回顾过去,比较容易想象在那遥远的古代社会所发生的事,猜想在那乍看之下与我们相差十万八千里的社会中,个人受到何种动机驱使。

第二部分先是包括4个比较短的章节,论及过去走向崩溃的人类社会,按照前文提到的五点框架,由简至繁加以论述。本书详细剖析的过去社会,大部分规模很小,且地处边陲,有的与其他社会接壤,有的处于孤立状态,有的生态环境脆弱。为了避免读者产生误解,认为这些社会和我们熟悉的现代大型社会大相径庭,不是好的参考模型,我必须解释:这几个社会都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才选择出来的。这几个小型社会的变迁比较明显,结果也更极端,因此是特别鲜明的例子。地处中央、与邻近社会有贸易关系且生态环境强韧的大型社会过去并非没有衰亡,今天也不见得不会面临崩溃的命运。以玛雅为例,这个古代人类社会的人口有百万甚至千万之多,位于新大陆最先进的文化区域之一,那时该地仍无欧洲人驻足,和同一地区的其他文明社会有贸易往来,也深受影响。我将在本书的延伸阅读(第九章部分),简要描述其他和玛雅文明相似的古代人类社会,如肥沃新月地带、吴哥窟、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等,以及它们如何在环境因素的严重影响下走向衰亡。

本书探讨的过去人类社会走向崩溃的第一个案例是复活节岛(第二章),这是一个几乎“纯粹”因生态崩溃而毁灭的例子。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全面的滥垦滥伐引起战争,导致贵族统治阶层被推翻,著名的巨石人像倾圮,岛上的大量居民也最终灭绝。就我们所知,复活节岛上的波利尼西亚社会从建立伊始就与世隔绝,因此这个社会的发展轨迹并不受敌人或友邦的影响。我和巴里·罗利特的比较分析有助于我们了解为何在所有太平洋岛屿中,复活节岛遭遇了如此严重的崩溃。

皮特凯恩岛和亨德森岛(第三章)也曾是波利尼西亚人定居之地,可作为五点框架中第四点的例证:因为失去友邦的支持而走向败亡。这两个岛屿虽然都面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问题,但致命的一击来自其主要贸易伙伴因生态危机走向毁灭。就我们所知,这两个地方的衰败并没有涉及强邻威胁或气候变化等因素。

借由年轮数据重构的详细气候记录,我们发现美国西南部阿纳萨齐印第安部落(第四章)之所以崩溃,显然是环境破坏、人口增长与气候变化(在此是干旱)交叉影响的结果。在这个例子中,与邻近社会(无论是友邦还是强邻)的关系和战争(最后的战乱除外)都不是阿纳萨齐败亡的主因。

倘若要述及过去人类社会的崩溃,玛雅文明(第五章)是必不可少的一节。玛雅是最灿烂辉煌的美洲原住民社会,雄伟的古城矗立在丛林莽障中,也深锁在历史的迷雾中。正如阿纳萨齐印第安部落的情况,玛雅文明的衰落是多个因素交叉影响的结果,包括生态破坏、人口增长与气候变化。在这个例子当中,友邦的支持并非关键因素。和阿纳萨齐印第安部落不同的是,玛雅人在建城之初便遭受强邻威胁。在第二章至第五章讨论的人类社会中,只有玛雅人留下可以破译的书面记录供后人解谜。

在走向崩溃的史前文明中,古代维京人在格陵兰岛建立的社会(第六章至第八章)是最复杂的例子。这是一个已使用文字的欧洲文明社会,有最多的资料可供研究,势必值得以最长的篇幅来讨论——这就是那巨蟒腹中的第二只大羊。这个社会的崩溃涉及五点框架的每一项:生态环境的破坏、气候变化、与邻邦挪威失去友好往来、强邻因纽特人崛起造成的威胁,以及该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背景。格陵兰岛是有关人类社会崩溃的研究中最接近控制式实验的例子:两个社会(分别由维京人和因纽特人建立)在同一个岛上,但两者文化差异很大,后来一个社会成为苔原中的废墟,另一个至今依然生生不息。因此,格陵兰岛的历史透露了一个信息:即使面临严酷的环境,崩溃也不是必然的结果,一个社会的存亡取决于这个社会做何选择。除了格陵兰岛,维京人在北大西洋建立的社会还有5个,其中奥克尼群岛上的社会就发展得不错,不像格陵兰岛上的维京社会那样命运多舛。冰岛也是其中一个非常成功的例子,那里的维京人克服脆弱的环境,打造了一个富足、昌盛的现代社会。

第二部分的最后一章(第九章)介绍了其他三个像冰岛一样成功的社会,希望通过对比这些实例,我们能了解社会败亡的原因。这三个社会的环境问题虽然不像冰岛那样严重,可能也比大多数走向崩溃的社会来得轻微,但它们的经历向我们展示了人类社会走向成功的两条不同路径:一条是“自下而上”,也就是从个人开始做起,进而扩展到整个社会,典型的例子是蒂科皮亚岛和新几内亚高地;另一条则是“自上而下”,从社会最高统治阶层往下贯彻,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德川幕府时代的日本。

第三部分又回到现代。虽然我们已在第一章讨论过今日蒙大拿州的问题,但在第三部分将以4个截然不同的现代国家作为研究对象,前2个国家规模很小,后2个从规模上称得上是大国甚至超级大国:一个是发展中国家的灾难(卢旺达),一个是发展中国家的幸存者(多米尼加共和国),一个是从发展中国家奋起直追、试图赶上发达国家的国家(中国),还有一个则是发达国家(澳大利亚)。卢旺达(第十章)正是马尔萨斯灾难最活生生的例证,由于人口发展急剧最后演变成血腥屠杀,整个社会走向崩溃,就像古代玛雅社会的覆亡。卢旺达和邻近的布隆迪因种族暴力冲突声名狼藉,以胡图族和图西族的流血冲突最为严重,但我们应该看到,人口增长、环境破坏和气候变化早已为此埋下危机的种子,种族冲突不过是导火线。

第十一章讲述的多米尼加共和国和海地都位于加勒比海的一个小岛——伊斯帕尼奥拉岛。这种“一屋二家”的情境,犹如维京人和因纽特人同在格陵兰岛的翻版。几十年来,两国都由独裁者把持,最后海地成为现代世界中最穷困、悲惨的国家,相形之下多米尼加共和国还有一丝希望。读者可别误以为本书就是为了宣传“环境决定论”,多米尼加共和国的例子就让我们看到,个人也有扭转一国局势的力量,尤其是当此人是国家领导人的时候。

前述12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问题,中国(第十二章)都有,而且每一个问题都已成沉痾。由于中国经济规模庞大、人口众多、幅员辽阔,不光是中国民众会受到环境和经济的冲击,全世界也将受到影响。

澳大利亚(第十三章)和蒙大拿州刚好是两个极端,前者虽然也身处发达国家,但环境极其脆弱,生态问题也最严重。为了解决这些难题,这个国家现在不得不考虑采取最激烈的手段来重建社会。

本书第四部分总结了我们今天应该牢记的前车之鉴。第十四章讨论一个社会为何会走上自我毁灭之路。这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倘若我们步前人后尘,自我毁灭,后人也将大惑不解:古人为何看不到眼前的危险,而我们以后见之明来看,那些危险清楚得触目惊心?古人的毁灭是不是他们自己一手造成的?还是说,他们面临的问题根本无法解决,他们只是受害者?过去的环境破坏,有多少是人们的无心之过,又有多少是明知故犯?以复活节岛上的居民为例,他们在砍下岛上最后一棵树的时候,曾经说过什么吗?群体决策的失误可能是一连串因素所造成的,也许一开始的时候就未能防微杜渐,导致问题愈演愈烈,一发不可收。此外,当群体成员间发生利益冲突之时,有人会为了一己之利,不顾他人。

第十五章将讨论大企业的角色。有些企业可谓今日生态环境的杀手,有些则不遗余力地保护生态环境,而且成果斐然。我们将探讨为什么有些企业(只是一些)认为保护环境是利人利己的事,还将讨论我们需要做出哪些改变,才能让企业也加入环境的行列。

最后,我们将在第十六章总结今日世界面临的环境危机的类型,最常听见的那些反对正视环境问题的声浪,以及今日和过去人类社会面临的环境危机有何差异。其中最大的差异就是全球化。针对我们是否有能力解决目前的环境问题,持最乐观态度的人和持最悲观态度的人都以全球化作为着眼点。在这个全球化的世界,任何一个社会毁灭,都会使其他社会受到冲击,不可能像复活节岛岛民或格陵兰岛上的维京人那样孤零零地湮没在历史尘埃中。今天,任何一个社会发生动乱,不管它在多么遥远的地方(例如索马里或阿富汗),都会影响其他大陆上的繁华社会,而它们的反应又将加剧或缓和那个社会的动乱。在人类史上,我们首次面临全球崩溃危机,但也首次可以快速掌握全球信息,世界上任何一个社会有任何发展,我们很快就可以得知,继而见贤思齐或是引以为戒。此外,我们也可放眼过去,观察历史长河中人类社会的任一段发展轨迹,参悟兴亡的因果。此即本书写作的初衷。

[美] 贾雷德·戴蒙德,贾雷德·戴蒙德,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生理学教授以生理学开始其科学生涯,进而研究演化生物学和生物地理学,被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哲学学会会员,曾获得麦克阿瑟基金会研究员基金及全国地理学会伯尔奖,在《发现》、《博物学》、《自然》和《地理》杂志上发表过论文200多篇。

所有分享的资源均来源于网络公开资源,本站不保存任何数据,仅做汇总整理,不保证数据完整性。若此处无下载链接,说明分享已失效或被取消。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