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think people who are creative are the luckiest people on earth. I know that there are no shortcuts, but you must keep your faith in something Greater than you and keep doing what you love. Do what you love, and you will find the way to get it out to the world.

- Judy Collins

本站所有资源均源于网络,仅做汇总整理,不保证数据完整性。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

如果一个孩子深信世界是果冻,大家就夸他有想象力。
如果一个成人比喻世界是果冻,大家就称他为哲学家。
如果一个成人假设世界是果冻,大家就称他为科学家。
如果一个成人创造的世界是果冻,大家就称他为艺术先锋。
如果一个成人深信世界是果冻,在古代他被称为宗教领袖,在现代就叫精神病患者。

作者信息

高铭,男,汉族。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北京。目前任职于某公司项目总监。自认为死心眼一根筋,对于探索未知事物总是有无尽渴望。从学龄前就已经有了至今仍然挂在嘴边的口头禅:“为什么?”成年后曾一度沉迷于宗教、哲学、量子物理、非线性动力学、心理学、生物学、天体物理等学科。21世纪以来又开始对精神病患、心理障碍者、边缘人的内心世界产生了强烈好奇。2004—2008年间,通过各种渠道,利用所有的闲暇时间,探访精神病院、公安部等机构,对“非正常人群”进行近距离访谈,并加工整理出了这本书的内容。“我从未想到居然有这么多人鼓励并欣赏这些内容,长久以来,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疯子。但是,我很欣慰。”

可怜的精神病患,为什么唯独他进了医院?

因为哲学比喻和艺术表达不必是绝对真理;宗教领袖受限于时代 (《圣经》搁现在也是一小说);儿童的臆想向来被允许(比如圣诞爷爷、牙仙、美人鱼等等);科学假说有其特定的陈述形式且可证实或证伪(否则弦理论的作者早就进医院了) 。
   而精神病人坚信的理论——只有阐述、无法验证、消除未知、解释“一切”——它使探索尚未开始就已经终结。有两种理论最不可信:漏洞百出的和无懈可击的。后者即使再完美,也受限于时代、物种、认知、语言等等,而其无懈可击阻止了探索者去突破这些界限。它唯一的作用是消除人们对未知的不安。停止提问也就停止了思考,停止思考便就不再纠结。
   一般而言,好奇引人接近未知、恐惧让人远离未知。不过,当人深受内心源源而出的诘问所困扰时,恐惧反而使人接近未知——为了消灭它,这是恐惧诱发的攻击。好奇与恐惧产生两种探索者,前者乐在其中,后者则表现出一种焦虑、直至未知消除。
   有一类未知,被称之为终极问题,比如:时空本性、生命意义、因果关系……
   有那么一群人,热衷于终极问题,他们中有:儿童及幼态持续者、哲学家、科学家、艺术家、还有精神病人。
   这种热衷出于好奇,也来自恐惧——恐惧尚未闻道就带着疑问进了坟墓、恐惧生命的无意义、恐惧真理的缺失。这些人中,精神病患者的恐惧尤其突出,因为他们比谁都希望:真理是存在的、世界是完整相关联的、人生是有意义的。他们一厢情愿地将全部未知变为已知,不过是为了让世界符合想象。
   然而,人无法知晓一切,我们只能看到过去光锥中的事物,人类的大脑与技术都存在局限性,我们的感官与思维会过滤信息(试想一下同时听到世界上所有声音的感觉……对传说中无所不知的、不具备信息过滤能力的神表示同情)
   人类多长了几个脑细胞,就自以为在宇宙中地位独特,自觉身体虽然渺小,然精神伟大而崇高。甚至,光用精神一词还不足以形容万物之灵的优秀品质,又有了灵魂、智慧、思想、心灵……一旦发现自己的头脑无能为力,就各种不自在。丝毫未发现自己的执着、矛盾、自负。此处没有贬损书中精神病患者的意思,他们是在思考——这一点就足够赢得尊重。
   其实恐惧未知再正常不过了,它推动了人类文明,但没必要心为其役。

相关评论

如果你看过《生活大爆炸》,就很容易理解我干嘛要讴歌《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长得有点丑的书了。该书作者经历过一次深度催眠后,说出的话把自己吓了几跳,从此就成了精神病控,花4年时间去挨个访谈天才型疯子。基本上,这就是正常人被几十个高智商神经病调戏和羞辱的故事。里面有男女老幼各种版本的谢耳朵。这些疯子,一个比一个学识渊博、逻辑严密、气场强大、德艺双馨、可歌可泣。
   比如一个17岁的正太,属于物理天才型疯子,作者为了跟他沟通,试了7次,实在听不懂他讲的专业理论,去图书馆狂啃量子物理书籍、拜会物理学家和生物学家,听物理讲座,恶补一段时间,再请一个量子物理教授当外援,总算争取到对话机会。结果,刚开口说“物理三维是长宽高”就完蛋了,正太怒斥:物理三维是长度、温度、数量!长度里面包括长宽高。你还是再回去看书吧!作者认错啊认错,坦承自己白痴,好不容易正太怀抱对SB的悲悯,才勉强给他透露了点前沿课题,“跨越时间来看,人类是很长很长的虫子怪物,从床上延伸到大街上,延伸到学校,延伸到公司,延伸到商场,延伸到好多地方……”(我个人超爱这个既科幻又哲学的比喻),拽了一大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知识,正太甩下一个结论:时间不是流逝的,流逝的是我们。这话怎么看都长了要得诺贝尔奖的模样,建议读十遍(笨蛋读100遍),。
   比如一个60多岁的老爷爷,其人生完全就是现实版《飞越疯人院》或者《K星异客》。他在一家精神病院住了十几年,被称为“镇院之宝”,WHY?他的牛逼在于,能把等外星人老乡接自己回家的、天天在床上划船的、埋头写小说(没有纸笔)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疯子统一到自己的世界,组织他们定时召开主题研讨会,谈论一些历史、哲学、社会学的命题,几个疯子被他治好,几个疯子被他治坏了。他被关进单间,却跟度假似的,很HIGH地吃饭睡觉看报纸。一般人孤单个一年就要疯掉,好在他已经疯了,早就超越时间这么庸俗的层面了。他说,自己之所以这么愉悦,主要是可以经常去“时间的尽头”玩,接下来又是一堆“黑洞蒸发”“广义相对论”之类的阐释,我承认我看不懂,看得懂我还被震撼个屁呀。反正,这位大神的中心思想就是,瞬间就是永恒。
   比如一个30岁的公务员,先给作者普及了量子泡沫、时间悖论、多宇宙学说等常识,当面批评了量子物理学家不懂逻辑,后者很羞愧。然后他宣布自己是从另一个宇宙穿越来的,他们那个宇宙已经发明了反重力器。作者问:那你可以做一个出来给我看吗?他像看一个白痴一样看作者:我又不是机械或者物理应用学家,我怎么知道怎么做?你们地球有喷气飞机,你做一个给我看看?
   比如一个30岁的大美女,讲自己的一套理论就讲出一堆粉丝,宛如邪教。她认为,物理学家总是从物质层面去解释量子共振现象,应该跳出时空观,看到精神是不受时空限制的存在,这样去解释更完美。听上去很扯淡吧,问题是粉丝们受她影响自杀了,其中包括两名精神科医生。
   明白了吧?我们还没疯是因为我们无知。感谢教育体制多年来一直贴心地保护我们。
  重点是,别以为这本书写的全是理科疯子,文科疯子也不少。不是说他们是学文科的,而是说他们的行为模式完全是文艺范儿,对万事万物,一往情深。从他们的神经病行为中,我们能看到老庄、看到禅宗、看到东野圭吾、看到伍迪•艾伦。
   一个喜欢跟石头说话的疯子,她认为石头是高级生命,而石头根本看不上人类,我们太速生速朽了。就算我们原地站一辈子,它们也看不到,就像我们看不到朝生夕死的某些细菌一样。换到宋代,她就能贵为艺术家。如北宋大书法家米芾最经典的行为艺术就是见到石头就琼瑶附体,大喊哥哥啊,我想死你了,然后扑上去一阵狂亲。
   一个研究玛雅文化的疯子,用了很多年去分析玛雅文字,他说,玛雅原文并没有说2012是世界末日,而是指从此进入新纪元,可能是人类文明的一次颠覆性进展。该疯子分析,这个理论被一些人误解或被宗教利用了,越传越邪门。我们正常人不求甚解,被末日论哄得一愣一愣的,而一个精神病人通过大量翻查资料,得出独家解释,这简直太TMD幽默了。在这个时代,有几个人能静下心来做一些不涉利益的事,然而,精神病人能。学习疯子比学习雷锋更势在必行。这个素材稍微改改就是一部主旋律励志片,《阿甘正传》算个毛。
   一个发疯的前精神科医生,他的言论完全具有CULT片气质,什么《猜火车》《发条橙》搞来搞去也就是想FUCK这世界。而他则用自己的方式FUCK一把。“你们想要那么多,而我只是想知道为什么活着,我就被关进疯人院。难道我非得和你们一样疯了,才能不再这里?不过我觉得挺好,至少不用出去跟你们疯疯癫癫地混在一起,到最后都不清楚自己为什么活着。”太哲理了。
   书里类似这些能改编成电影的故事太多了,假装老伴一直没死的苦情老奶奶;偷尸体试图研发如何复活自己妻子的情圣(据说像恐怖电影《三更之回家》);把每个人都看成一种动物(蜘蛛、猫、鼹鼠等)的超萌小萝莉;每周都会满足女友愿望,再杀死她一次的“连环杀手”;记得自己每一任前世的活腻了的大富豪……有人说,疯人院才是作协。对的,国内的作家们编剧们跟疯子比,想象力比喜马拉雅山顶上的空气还稀薄。
   太多疯子都像活在电影里(国产片除外,大部分都不配让疯子活进去)。作者写了一个明星级大帅哥,眉宇间有股邪气,其画作能把疯子都吓哭——《暮光之城》的粉丝正想尖叫,呃,他只有小小的缺点,就是强制性给女友背上刺了逆五芒星,绝不是“岳母刺字”的典故看多了,而是他要证明自己是最后的撒旦,是光明的反义词,衬托美好就是他存在的价值。
   某妄想症患者认为自己是一部书的主角,同时也是作者。作者问他为什么要企图杀死自己的孩子。他说那是假装的,为了进疯人院——没有读者喜欢看平淡的流水账,应该有个高潮。半年后,作者听说他好了,要出院了,去看他,他正和医生谈笑风生,他让作者去看第一次谈话时的那张桌子的背面。作者去了,上面写着当时的日期以及一句话:半年后离开。
   某患者的兴趣爱好是24小时模仿另外一个人,陈汉典那帮全民大闷锅的模仿达人跟她一比,太寒碜了,因为她能做到抵达“无我”的境界。开始周围的人都觉得很有趣,后来慢慢觉得可怕,因为她完全是被另一个人附体。当她模仿老年男子时,她男友感觉在和自己的爸爸交往,吓到跟她分手了。作者问她,是不是放弃主观意识去体验别人?她说:“不止。不带任何主观意识不是超脱,只是淡漠,境界还差得远。想看到真正的世界,就要用天的眼睛去看天,用云的眼睛去看云,用花草树木的眼睛去看花草树木,用人的眼睛去看人。”请问,这不是禅宗吗?
   自从我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就发现发疯是一件很屌的事。当初决定喜欢尼采而讨厌黑格尔,就是因为黑格尔这负心汉把亲密到如同gay友的何尔德林抛弃,因为后者得了精神病——黑格尔主张理性至上,一个非理性的人对他来说就是死人,这种强迫症难道不是精神病表征吗?同样是哲学家,我家尼采多可爱,不仅不歧视疯子,还亲自把自己变疯。
   反正福柯也说了,人类必然会疯颠到这种地步,即不疯癫也只是另一种形式的疯癫。我们现在迷恋疯子还不算太晚。豆瓣有位网友说得精准,疯子和天才一线之差,差别就在粉丝数量上。详情参见文革时期的毛太祖。
   有人不爱这本书,说故事都太假,我想说的是,作为有9年媒体经验的老年人,负责任地说,这类访谈体的文章,写假的比写真的难,故事应该有原型,浮夸或者修饰是难免的。重点是,我希望他们都是真的,如果不是,那么这世界只剩下大坨大坨的物质病人,没有高智商精神病人,那该多么可憎。

下载地址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所有分享的资源均来源于网络公开资源,本站不保存任何数据,仅做汇总整理,不保证数据完整性。若此处无下载链接,说明分享已失效或被取消。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