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can only learn so much from books. You can only learn so much from education. Ultimately, it is the wisdom of God that will carry you through in the toughest situations of life.

- Ravi Zacharias

本站所有资源均源于网络,仅做汇总整理,不保证数据完整性。

国史十六讲

本书主要展现了历史方面的知识。如青铜文明,诸子百家,中华帝国的创建,古文经学,唐朝文明,古代少数民族,帝国专制政治,朋党之争,文人社团,封建社会末期的政治与文化等等。这是一个人文大讲堂,尤其是历史方面的知识,在这里尽情展现。

本书是复旦大学的名师精品课程讲稿,在授课时受到了学生的热烈好评,反响极好。作者倾几十年研究之功力,融入自己对中国历史深入的体味与感悟,至情至理,至真至本。

这本《国史十六讲(修订版)》是从作者自己的读史心得中提炼出来,力图对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问题,进行具有深度和新意的解读,不再纠缠于历史的线索和细枝末节。作者的原则是绝对不能面面俱到,必须选择重点,讲深讲透,讲出个所以然。给不同专业的学生一个历史深邃感的启示,激发他们重新思考中华文明史的兴趣。

现在看来,作者的抉择是成功的。

因此,作者有信心把作者在复旦大学课堂上的讲义,贡献给社会大众共享,奉献给没有机会进入复旦堂听课而对此又心向往之的读者。

作者信息

樊树志,1957年考入复旦大学历史系,1962年留校任教。现为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专家组成员。专攻明清史、中国土地关系史、江南地区史,尤以江南市镇研究蜚声史坛。代表作有:《中国封建土地关系发展史》(1988年)、《明清江南市镇探微》(1990年)、《万历传》(1994年)、《崇祯传》(1997年)、《国史概要》(1998年)、《晚明史》(2003年)。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六十余篇,其中发表于日本四篇、韩国一篇。

图书摘要

中学时历史学得比较好,标志就是考试常得100分。当然,那是应试教育的结果,只要在考前把各种运动的年代和意义背得滚瓜烂熟,考起试来自然会得心应手。后来选择了理科,进入大学,毕业后专心于软件技术,十年左右的时间内远离了人文学科,不再仔细体会鲁迅的文章中省略号的六重含义,也不再深入分析李自成起义的历史背景。后来随着走上管理岗位,开始对历史等人文学科产生兴趣,从清朝入手断断续续地读一些历史方面的书,如《正说清朝十二帝》、《雍正皇帝》等,并对《汉武大帝》等历史剧情有独钟,但一直缺乏对中国历史的完整认识,直到读完这本《国史十六讲》。

《国史十六讲》是作者在系列讲座的基础上成稿,采用专题的形式,以文化在历史进程中的变迁为主线,概略性地介绍了从中国人的起源到清朝的闭关自守的过程,其中对每个朝代的政治体制变迁、文化发展、社会特点等方面的提纲携领的介绍有助于读者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的延续性,从而避免过多地陷入到细枝末节当中。历史是不可分割的,正如书中所说,泱泱大汉得益于秦的奠基,盛唐气象离不开隋的创制。该书的另一个特点是除了引用《史记》等经典历史著作外,还较有针对性地引用了《世界文明史》、《亚洲史》、《中国人口史》、《中国制度史》多本中外历史学家的研究著作和论文,显示出作者作为一个历史教授的严谨和博学。

如果对中国历史感兴趣并希望所有了解,《国史十六讲》无疑是一本极好的入门书籍。

1. 文化的发展依赖于特定的历史背景

中国古典哲学是社会的、政治的和伦理的,反映了一个屡起冲突、政治混乱的时期。其代表是儒家和道家学说,都产生于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儒家侧重强调稳定社会,个人的行为应该合乎群体的规范,应该“克己复礼”,因而为后代的统治者所采用;道家侧重强调内心的和谐,追求消极无为,顺其自然。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力图从不同的角度解决社会的矛盾。

同样,唐朝的古典诗歌非常繁荣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唐高宗李渊喜欢诗歌,因而在刚刚形成的科举制度中加试诗赋,为擅长写诗者提供入仕的正途,至盛唐时以诗赋取士更见推重。

2. 繁荣和创造的黄金时代—宋朝

在大部分人的知识体系中,提到宋朝时总想起偏安杭州的昏庸皇帝赵构和屈死的“精忠报国”英雄岳飞。但在作者笔下,这是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荣的时期。文官政治取代了军人政治,一扫贵族阶层对政治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平民通过科举制度进入统治阶层,其比例超过官员总数的三分之一,为历代之最。宋皇帝赵恒在此背景下写下了“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三大发明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诞生于宋代,并由此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全部面貌和状态:印刷术在知识传播方面,火药在战争上,指南针在航海上,并且随着这些发明的利用又引起了无数的变迁。这些变化促进了15世纪、16世纪的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在宋代,儒家思想深入影响社会的各个层面。在学术上,朱熹在程颢和程颐的基础上完成了儒学的二次复兴。同时,在儒家思想的长期熏陶下,社会上出现了诸多孝义之家—后人称之为义门,影响最大的当推浙江浦江县的“义门郑氏”,依靠一部以朱熹家礼为宗旨的家训—《郑氏规范》,不仅维系了大家族内部几代人的和谐共处,而且维系着大家族和乡邻之间的和谐相处,历经宋元明三代传颂不息。

3. 中央之国的盛衰

曾有人言,中国人不懂得利用老祖宗的遗产,只知道把指南正的技术用来制造罗盘,把火药技术用来制造鞭炮。这种说法是不完全客观的,火药早被用于制造火枪火炮,指南针也已用于航海,这里的关键原因是长期以来中国是名副其实的“中央之国”,甚至是世界的中心,皇帝和大臣们都没有征服世界的愿望。在明朝,中国的丝绸、棉布、瓷器被运往世界各地,与此同时世界白银产量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流向了中国。在这种背景下,郑和比西方人早一个世纪开始大航海的尝试,先后七次下西洋,主要目的是要“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显示天朝大国的富庶与强盛,而没有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建立殖民地的雄心和野心。也正是因为中国的富庶,使得西方列强一直垂诞于中国,并在后来大举入侵由于闭关导致军力落后的清王朝。

4. 其它有趣的知识

中国历史的三个时代: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

“封建”一词来源于周朝的封帮建国。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七十一家诸侯(其中五十三家与周天子同性姬),用同性诸侯构筑起一道屏障,来捍卫周天子的中央权威。这与今天的封建主义、封建社会已经大不相同。

坐凳子是五胡十六国时期汉人胡化的结果。中原汉人原本席地而坐,并无坐椅子、凳子的习惯。随着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在胡人汉化的同时,汉人在生产、生活中也潜移默化地吸收了胡人的部分习俗,典型的例子就是“胡床”。胡人发明的高足座椅,被汉人称为“胡床”。胡床自北向南逐渐流行,促使高足家具的兴起,终于改变了汉人席地而坐的习惯。

忠孝不分家,臣不事君,则子不孝父。唐朝的安史之乱中,安禄山、史思明先后背叛唐朝称帝,但后来因为争抢皇帝宝座,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所杀,史思明被儿子史朝义所杀。唐朝末年,宣武节度使朱温凭借军事实力废除名义上的唐哀宗,该国号为梁,因而成了五代史上的第一个皇帝—梁太祖,但不久被自己的儿子朱友珪所杀。

所有分享的资源均来源于网络公开资源,本站不保存任何数据,仅做汇总整理,不保证数据完整性。若此处无下载链接,说明分享已失效或被取消。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