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can only learn so much from books. You can only learn so much from education. Ultimately, it is the wisdom of God that will carry you through in the toughest situations of life.

- Ravi Zacharias

本站所有资源均源于网络,仅做汇总整理,不保证数据完整性。

书单 | 掀开历史一角的8本书

书是一个时代的文化记忆。回眸新中国成立65年来,那些深入我们内心、影响几代人的图书,从中我们看到了喜悦、热情、勇敢、希望、荣耀,也看到了一个民族经历曲折,重新反思,再次勇敢前行的足迹。我们梳理了1949—2014年的一批图书,它们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政治风云、经济特征、文化潮流以及审美趣味,印证着一个国家的变革、成长与你我的人生。我们想用这样一份书单,轻轻掀开历史的一角。

1.《青春之歌》作者:杨沫

内容简介:小说以“九·一八”到“一二·九”这一历史时期为背景,写了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林道静如何走上革命道路,并成为无产阶级战士的曲折过程。

阅读者:作家 赵本夫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当代“四大名著”被概括为“三红一青”:“三红”即《红日》、《红岩》、《红旗谱》,“一青”即《青春之歌》。无论时代怎样发展,都抹不了它们作为现当代文学经典的事实,深深影响过一代人。这些书出版时,我在读中学,对我个人来说,它奠定了我的写作观,那就是,作为作家不能整日坐在咖啡馆,注重于“小我”情绪的抒发,文学更应具有家国情怀、书写人类的命运。

那时候,只要有点文化的年轻人,几乎没有不读《青春之歌》的,除了书本匮乏外,它塑造的人物、传达的价值,和当时整个社会是共鸣的。建国不久,农民扛着锄头、工人拿着锤子,对生活、对未来,大家充满着革命的激情,有理想,有干劲。这本书里塑造的林道静等革命人物,和那时候的我们,心理会产生强烈的共振效应。

可以说,“三红一青”这些红色经典蕴藏的情怀,是我们这代人的人生底色,许多年过去了,它仍在影响着我们做事、为人。当年,很多年轻人背着行囊,为了理想,奔向延安,这样执著的精神,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今天仍有必要。

2.《第二次握手》作者:张  扬

内容简介:小说《第二次握手》,原名《归来》,是文革期间流行的手抄本代表作,文革期间列为禁书,1979年作者平反,作品公开出版,引起巨大反响。2006年重写本出版。故事讲的是大学生苏冠兰与丁洁琼相爱,但遭苏父反对。丁赴美留学,成为著名的原子物理学家。留在国内的苏冠兰成了医学教授,并与父亲故友之女叶玉菡成婚。丁归国后,始知爱情的悲剧已无可挽回。便执意奔赴边疆,后为苏冠兰夫妇的诚意所感动,留在北京献身科研事业。该书累计印数达430万册,至今居新时期以来我国当代长篇小说发行量的首位。

阅读者:文艺评论家 汪政

在我书架的一隅,长年静静地排列着一批旧书,像《红旗谱》《山乡巨变》《新儿女英雄传》《野火春风斗古城》,还有《第二次握手》《公开的情书》《重放的鲜花》等等,这些都是五六十年代的“畅销书”,《第二次握手》是写于文革时期的手抄本,直到1979年才得以公开出版,《重放的鲜花》是属于有一些“问题”的作品,本已打入“冷宫”,时异事易,才得以重见天日。

现在看来,这些作品在价值观上已与当下有了很大差异,但几代人又确实是读着它们长大的,因为它们的启蒙,才开始认识社会,觉悟人生。它们构成了几代人的精神图谱,融入了他们性格的DNA。阅读有时就是这样,一种宿命,双方几乎都别无选择。而否定了它们,人生真的有一种虚无感。

个人如此,一代人如此,大到民族国家社会,都是如此。写作,阅读,都不可能超越时代,也正因为如此,若要了解历史,不妨去了解它的写作与阅读状况。想想王蒙写作《青春万岁》时飞扬的神采,想想梁斌创作《红旗谱》时的英雄情结,想想张扬写作《第二次握手》时的苦难艰辛,心中能不生出天风浩荡般的沧桑?再想想一群少年因《吕梁英雄传》而起的金戈铁马的梦想,因《公开的情书》而觉醒的豆蔻情愫,又怎么不哑然失笑,既而一声叹息?它们是老书,被许多人收藏。一些人读它,是在怀旧,另一些人读它,是在考古。对我而言,书架的一隅,是自己渐渐发黄的青春。

3.《十万个为什么》作者:叶永烈等

内容简介:从1961年的第1版到2013年的第6版,《十万个为什么》累计销售高达1000多万套、1亿多册。科学在不断进步,有些“为什么”已经淘汰了,但新的“为什么”又产生了。

写作者:作家 叶永烈

1959年,我19岁,作为“替补队员”加入《十万个为什么》第一版化学分册的写作,没想到,分册出来后,其他分册编辑也约我写。1961年第1版《十万个为什么》出版后,共947个“为什么”,我写了326个,是第一版写作量最大的作者。

自1961年出版以来,这套儿童科普书,经历了科技发展最为迅猛的50余年,也经历了中国政治与文化风云变幻的50余年。建国后,尤其是1956年,党中央发起了“向科学进军”号召,全民迎来科普高峰。上海少儿出版社决定踏踏实实做一套书,深入上海多所小学,向孩子们征求各种问题。这是《十万个为什么》的由来。在书籍极度匮乏的60年代,这套书当时引发了“全民共读一本书”热潮。很多人告诉我,因为读它才在恢复高考时考上大学。

前两版中的一些“为什么”,今天的孩子们看来会有些莫名其妙:“西瓜能当炮弹吗?”“食盐是炒菜吃的,为什么炸弹里也要放食盐?”前者说的是车辆高速运行时一个飞来的西瓜也能穿透车身;后者则介绍了火药的化学成分。同样的科学原理今天不会用这样的军事角度来提问,这些问题都带着“冷战”时代的色彩。

在网络时代,《十万个为什么》已经没有了以往的销量,现在的这本书,真正回归了少儿科普读物的本质。

4.《丑陋的中国人》作者:柏  杨

内容简介:本书为台湾通俗历史作家柏杨在各种公开场合演讲的讲稿集结合成的。1984年9月24日,柏杨在美国爱荷华大学演讲《丑陋的中国人》,强烈批判中国人的“脏、乱、吵”、“窝里斗”以及“不能团结”等,并将原因归结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滤过性病毒,使我们的子子孙孙受到了感染,到今天都不能痊愈”。次年8月,此篇讲稿和另外两场演讲的记录结集出版。这本书,风行大陆80年代,是新一代思想启蒙之书。

阅读者: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俞香顺

《丑陋的中国人》流行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当时还在县里读初中、高中,信息闭塞,并不知道思想界的巨大变化;我对柏杨其人其书的了解完全得之于耳食。我表哥以及比我年龄略长的几位同村人在外地读大学,他们回老家的时候,在我面前侃侃而谈,诸如“酱缸文化”、“中国人喜欢窝里斗”等等。之前,我只是一个埋头读书、不问世事的少年,这些观点对我来说不啻于“思想启蒙”。1989年,我进入大学,终于有机会借阅《丑陋的中国人》,对柏杨的国民性批判有了更多的了解,很多观点真是深得我心。应该说,《丑陋的中国人》和八十年代的思潮是风云际会,在适当的时候适当地出现,风行一时。

后来随着年龄的渐长、阅读的增加,我个人认为《丑陋的中国人》也自有其不足。王元化先生在反思“五四”的时候,提到了“五四”所蕴含的“激进主义”;《丑陋的中国人》继承了鲁迅等人的国民性批判,也不免于偏激,激情有余、理性不足。当然,这都无损于这本书的历史地位;直到现在,这本书中所展示的“丑陋”的习气,仍然在我们身上时隐时见。有“破”方能有“立”,柏杨先生并未指出建设之路,“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还“在路上”。2004年,柏杨先生亲自授权,古吴轩出版社正式出版了《丑陋的中国人》;也就是说,这之前大陆青年的这道“精神食粮”简直是“免费午餐”。为了纪念我的青少年阅读时光,我专门购买了正版。

5.《美的历程》作者:李泽厚

内容简介:1978年,国内报刊开始重新发表美学文章,1979年中国当代第一本美学刊物《美学》问世。到了1981年,这轮“美学热”的重要著作已基本出齐,如朱光潜《谈美书简》、宗白华《美学散步》、王朝闻《美学概论》等,其中影响尤为广泛深刻的当属李泽厚《美的历程》。该书没有老话、套话,从文笔到思想,都让人耳目一新,在短短十余万字里容纳了极多的信息和不落窠臼的观点。

阅读者:编辑 黄孝阳

我觉得人生有三件事是挺有意思。一是求真,想清楚底细,把世界像剥一个脐橙一样剥开,哪怕能品尝到一点汁液,舌尖也有了甜;二是审美,懂得万物万有的好,山能养志,水可怡情,丝竹悦耳,美人销魂,与自然与三界众生建立起情感联系。第三,发现善。善是从俗,亦有不变恒常,犹如客观之物,比如石头不会因为粉身碎骨了就不是石头。

我很喜欢李泽厚的《美的历程》,是纸上的博物馆,这是中国人认知世界的心路历程,通往未来,能让今天的我们活得更好。由于文革话语与消费主义的兴起,我们有了太多的权谋之道以及对经世之用之类学问的研究,对“美”多有忽略,而这恰恰是中国人的根本。这里也再推荐一下他写的《论语今读》。儒家崇拜的是读书人,不是戏子。中国的科举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可视为“第五大发明”。或许在当下,用儒家的壳装入“人生而自由,却又无往不在枷锁中”,是中国人重建日常伦理最现实的选择。李泽厚对《论语》的解读,活泼而又节制,准确而又优美,且极富有中国人的性情。

6.《平凡的世界》作者:路遥

内容简介:这是一部全景式再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全书共分三部。作者在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近十年间的广阔背景上,以陕西农村的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普通人的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日常生活与社会的冲突,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曲折道路,被誉为“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激励千万青年的不朽经典”。

阅读者:出版人 雷雨

第一次读这本书,是在大学宿舍,看的还不是全本,当我和室友们读到田晓霞不幸殉职、孙少平依然回到县中赴约的章节,我们泣不成声。也许很多人没有孙少平的成长经历,但小说里描绘的美好情感、草根奋斗史,恰好切中了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一代青年的情感和梦想。

这本书能让我们那代人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是因为,中国本身是农业社会,我们这代人,几乎每一个人都有乡村背景,在书中都会找到自己以及自己父辈的影子。在中国广大乡村,有千千万万个孙少平和孙少安,他们不甘心在黄土地上匍匐一生,要从乡村走出,要到外面去闯荡世界。孙少平的经历,就是我们那代人的经历,艰辛不易,却凭着自身的努力,最终会走到向往的地方。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平凡的世界》是改革开放后外出寻梦者的精神食粮,他们借助着孙少平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在属于自己的世界中奋斗、拼搏,追逐着属于自己的人生理想。今天,在这个物质高度发达、思想多元的时代,它仍受青年人追捧,因为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永远是人们所需要的,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

7.《文化苦旅》作者:余秋雨

内容简介:作者透过中国大陆的自然景物,写这一代中国人心灵中的纠结,是一本有关中国美学的书,深入浅出,用干净漂亮的白话文字,来描述中国深沉的文化,以及抒发自我的情感。在《文化苦旅》中,作者游历中国各地,追寻古人足迹,体会着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历程,这些文章,是游记,也是中国文化史。

阅读者:书评人 郑渝川

22年前,《文化苦旅》出版。我在川南一个小县城,读到《文化苦旅》的盗版。说实话,在当时,在我们县城,除了课本和武侠小说,其他的书少得可怜。当时我也没真正看懂《文化苦旅》。我只是觉得,这本书的文字很美,视野很开阔,而且余秋雨还善于博引与联想。

高三的时候,有长辈送给我几册《剑桥中国史》,囫囵吞枣地读了一些,开始思考教科书之外的中华历史文化。再读《文化苦旅》,便有了自己的思考和关注,这本书让我解开了过去很多阅读中的困惑,同时形成了新的更多的疑问。可以说,《文化苦旅》不仅激发了我的阅读兴趣,还使得我开始真正关注民族的历史文化。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影响了整整一代人,它通过山水风物探求文化灵魂、人生真谛、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既表现了历史的深邃荒凉,又展现了江南文化的清新婉约;既展示中国文人的艰难心路,又不忘揭露世态人情。从文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不仅有着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同时也具备非凡的艺术表现力,在不断的追问中,对中国文化同时进行着理性的反思与批判。

8.《邓小平时代》作者:傅高义

内容简介:作者傅高义并没有把这本书写成邓小平时代的政治学、社会学研究专著,而是用新闻记者的笔法,用讲故事的方式为我们将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方面面的高层决策娓娓道来。

阅读者:金陵读书会创办人 许金晶

就我个人而言,每周可以在南京欣赏到国际性的音乐,好莱坞的电影,我们文化、经济能与世界同步,这样的文明开放,源头在哪里?我在《邓小平时代》里找到了答案。

书没读完,就有不少读者在豆瓣上给我和读书会留言,希望举办它的分享会,而它的销量,也一直高居近年来各种读书榜榜首。全民对它产生共鸣,我想,是因为每一个生活在当下的人,都想知道,自己成长的、身处的时代从何而来?要真正了解当下,必须回到那个时代,了解当时的方针政策。

读完这本书,再看当下,我们会发现,从严格意义上说,我们今天仍然活在邓小平时代,大到国家外交政策,小到我们日常生活,他的路线方针奠定了这些年的基础。比如,书里清晰地讲到,中国法律条文一度很少,除了《宪法》之外,几乎只有一部《婚姻法》存在,而随着邓小平上台,中国的法治建设得以大步向前发展,出台了一部又一部专门的法律,到21世纪初,基本上形成了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中国法律体系。除此之外,对高考制度的恢复、大力提拔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让针对知识分子的大规模批判运动成为历史等举措,使得政府始终能赢得大多数知识分子支持,从而为中国三十年的经济大发展奠定了稳定的社会环境。这样看来,我们都是受益方,没有理由不从内心深深地感激。

感谢《邓小平时代》这一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位可敬、可爱、可信的伟大领导人。邓小平对党坚定的信仰、对祖国及人民无限的热爱和务实创新的工作作风,高尚情操及独特的个人魅力将会深深地激励着我在人生道路中前进。

(来源:凤凰财经 推荐:菲儿)

所有分享的资源均来源于网络公开资源,本站不保存任何数据,仅做汇总整理,不保证数据完整性。若此处无下载链接,说明分享已失效或被取消。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