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won't close down a business of subnormal profitability merely to add a fraction of a point to our corporate returns. I also feel it inappropriate for even an exceptionally profitable company to fund an operation once it appears to have unending losses in prospect. Adam Smith would disagree with my first proposition and Karl Marx would disagree with my second; the middle ground is the only position that leaves me comfortable.

- Warren Buffett

本站所有资源均源于网络,仅做汇总整理,不保证数据完整性。

映射美国社会的18本小说

就美国的200余年建国史来看,经济政治的不断发展带来的种种矛盾,映射在美国社会的各个角落。文学家们用艺术的言语叙述着美国普通人在寻求自身发展所做的难置可否的行为和不屈的抗争胆气,有些使人同情,也有令人唏嘘的。即使在现代,这些文学人物的性格与命运依旧具有现实意义,反省自身,不知年年岁岁人是真的不同了吗?——荐书堂

1.《嘉丽妹妹》( 1900 )西奥多·德莱赛

《嘉莉妹妹》是美国现实主义作家德莱塞的重要作品之一,是《珍妮姑娘》的姐妹篇。《嘉莉妹妹》描写了农村姑娘嘉莉来到大城市芝加哥寻找幸福,为摆脱贫困,出卖自己的贞操,先后与推销员和酒店经理同居,后又凭美貌与歌喉成为演员的故事。

1900年作者在寻找出版商时遇到了不少麻烦,虽然最终Doubleday & McClure Company出版公司愿意出版本书,但是出版公司老板的妻子认定本书是“伤风败俗”的“坏书”,所以尽管公司负责了出版却只想让本书在市场上被封杀,德莱赛要求出版1008册,但是公司却没有做宣传活动并仅销售了456册,这给首次写小说的德莱赛带来了很大的打击。不过公司的审稿人Frank Norris把百本书分送给了一些书评家。在Norris的鼓励下,他渐渐振作起来。

1901年,英国海涅曼出版公司在伦敦出版了本书,受到了许多读者的赞扬和轰动。英国《每日邮报》撰文称“美国终于出了一本真正泼辣的小说”,英国民众盛赞“它是一本真正的现实主义小说”,它“反映生活鞭辟入里,证明作者有非凡的才能”等。于是此后在美国,道奇出版公司于1907年,格罗塞特-邓拉普出版公司于1908年,哈珀兄弟出版公司于1911年,波尼-莱弗莱特出版公司于1917年,现代图书公司于1932年相继重印本书,而且一次比一次印刷的数量多。随后,本书被翻译成多国欧洲语言,风靡欧洲。

2.《飘》( 1936 )玛格丽特·米契尔

《飘》(Gone with the Wind)是一部出版于1936年的美国小说,作者为玛格丽特·米契尔,在1937年获得普利策奖。这本小说是其作者在世时出版的唯一一部作品,也是美国史上最为畅销的小说之一。在这本书之后,玛·米契尔就没有再发其他作品,令她的书迷遗憾不已;她于1949年逝世,享年48岁,是在亚特兰大的一条街上被汽车压死的。

3.《喧哗与骚动》(The Sound and the Fury)

《喧哗与骚动》(The Sound and the Fury),是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第四部小说和成名作,出版于1929年,书名出自莎士比亚戏剧《麦克白》中第五幕第五场麦克白的著名独白。该书采用意识流的方法,讲述了美国南方破落户康普生一家的生活,是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受詹姆斯·乔伊斯和弗吉尼亚·伍尔夫等人的影响。透过意识的多棱镜,小说折射出南方的诅咒,作品借用的音乐对位法艺术是美国小说史上的一次革命。

4.《了不起的盖茨比》( 1925 )司各特·菲茨杰拉德

“一个穷青年在单一个富城里的故事……盖茨比的全部涵义就是不公正,这不公正阻碍一个穷小伙娶一个有钱的姑娘。”盖茨比的悲剧是那疯狂年代里的一点火星。

5.《马丁·伊登》( 1909 )杰克·伦敦

一个年轻穷水手与社会传码紊统锦扣见抗争,发奋努力终而成为作家,前半部被认为是伦敦本人的自传。。这是美国小说的一大主题。

马丁·伊登出身贫寒,最早是一名水手,后来认识罗丝一家人,他深深爱上这位女孩,并从此大量阅读书籍,开始从事写作。他写了四十篇稿子,却不被接受。罗丝不欣赏他的作品,但觉得有股感动人的力量。马丁一直写作,参加社会党人集会,最后和罗丝分手了,马丁感到心灰。这时许多出版社又开始大量引用他的作品,使他开始成名。连罗丝这时也愿意嫁给他。马丁对这个社会感到绝望,最后跳海自杀。

6.《老人与海》(英语:The Old Man and the Sea)

(英语:The Old Man and the Sea)是海明威于1951年在古巴写的一篇中篇小说,于1952年出版。它是海明威创作并在他还在世时出版的最后一部主要的虚构作品。作为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围绕一位老年古巴渔夫,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离岸很远的湾流中搏斗。虽然对它有不同的文学评价,但它在20世纪小说和海明威的作品中是值得注目的,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学中的突出地位,这篇小说相继获得了1953年美国普利策奖和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7.《洛丽塔》( 1955)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作品描写了一个五十来岁的男子对一个十几岁小姑娘的迷狂激情。小说当初在巴黎发表时简直是臭名远扬,而今天我们应该同时把它当作写美国的小说来读。作为一个通晓多种语言、有全球文化意识的作家,纳博科夫惯于采用违法这一主题来回顾自己的流亡与失落。

8.《红字》( 1850)撒尼尔·霍桑

开拓时期的美国,一个偷情女子受到惩罚,但她选择了留在原地行善赎罪。既然一个年轻美貌、性情奔放的女子生活在无情的清教徒的世界中,她就不可避免地成为“扰乱公德”的因素。

9.《白鲸》( 1851)赫尔曼·梅尔维尔

为赫尔曼·梅尔维尔发表于1851年的小说,被认为是美国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之一。《白鲸》这个名字说的是一头叫莫比·迪克(Moby Dick)的白色抹香鲸,并不是白鲸这个鲸鱼的种。

这部历险小说记述了船长艾哈伯追捕白鲸的故事,它以写实主义的叙述和宗教精神上的探索而成为美国文学中的一部杰作。萨特曾在1941年写道:“这是一座无与伦比的纪念碑。任何人都不如黑格尔和梅尔维尔那样强烈地意识到绝对精神的存在。它就在那儿,在我们身边,可疑的但却是熟悉的。只需稍稍掀开蒙在它身上的五彩罩布,我们就能够看到它,白哲而光滑,就像羊骨头……我们就可细细品尝某种纯品质——最纯的品质: 白颜色的——说不准的兹味,就可在这滋味中寻找处处洋溢着的绝对精神。如果真如我认为的那样, 当代文学苦苦探索的方向之一就在这儿,那么我们就可以说,梅尔维尔是最‘现代派’的作家。”

10.《麦田里的守望者》( 1952)J.D.塞林格

《麦田里的守望者》(The Catcher in the Rye)为美国作家J.D.塞林格于1951年发表的长篇小说。这部有争议的作品原本是面向成年读者的,但迅速因其青春期焦虑和隔绝的主题而在青少年读者中流行。

该书以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Holden Caulfield)第一人称口吻讲述自己被学校开除学籍后在纽约城游荡将近两昼夜,企图逃出虚伪的成人世界、去寻求纯洁与真理的经历与感受。

该书于1951年出版之后,立刻引起巨大的轰动,受到读者——特别是青年人——的热烈的欢迎,被翻译为多国语版。小说每年大约有250,000本售出、总计为6500万本。时代杂志将《麦田里的守望者》列在“2005年度百大英语小说(自1923年起)”榜上,现代图书馆及其读者也将其列在20世纪百大英文小说榜上。赞赏者认为本书用青少年的口吻平铺直叙,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传神地描写主角的内心思维,并说出了青少年不满成年世界充满虚伪欺瞒的心声。批评者则认为书中主角离经叛道,逃学、吸烟、喝酒又满嘴粗话,会给年轻读者带来不良影响。当时许多图书馆及学校将之列为禁书,并被列在美国最具挑战性图书榜上。但现在这本书却是许多美国学校的指定读物。有的评论家说,它“大大地影响了好几代美国青年”。而且有学者认为,霍尔顿是当代美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反英雄形象之一。

这部由一个隐居作家写的小说体现了少年主人公与现实世界的冲突。然而,在这样一部作品中,塞林格真的存在吗?

11.《曼哈顿中转站》( 1926)约翰·多斯·帕索斯

这是一部描写灿烂世界的灿烂小说。当代社会的描述,浪漫的情调和抒情的独自在作品中交替出现。五光十色的生活交织成一个个美国神话的肥皂泡,圆了又破,破了又圆,堪称20世纪的史诗。

12.《哈克贝里·芬历险记》( 1884 )马克·吐温

马克·吐温是第一个用打字机写作的美国作家,文风快捷、有效、新颖。T.S.艾略特曾说:“马克·吐温无疑应跻身于赋予字词以新意的作家之列。”

13.《V》(1963)托马斯·品钦

《V.》是托马斯·品钦的首部长篇小说,出版于1963年。它讲述了一名转业的美国海军水兵本尼·普罗费恩和一群伪波希米亚主义艺术家、一群以Whole Sick Crew之名为人所知的hangers-on重归纽约;以及一名名叫赫伯特·斯坦西尔的成年旅行者寻找一个名为“V.”的神秘事物的故事。

14.《在路上》(1966)杰克·凯鲁亚克

《在路上》(英语:On the Road) ,是美国“垮掉的一代”作家杰克·凯鲁亚克创作于1957年的小说。这部小说绝大部分是自传性的,基于作者横穿20世纪中期的美国大陆的经历。它一经问世即令舆论哗然,毁誉参半,但被公认为1960年代嬉皮士运动和垮掉的一代的经典之作。 《在路上》的同名改编电影《浪荡世代》由巴西名导沃尔特·塞勒斯(Walter Salles)执导,于2012年5月上映。

15.《北回归线》》(1934)亨利·米勒

“这是我在巴黎的第二个秋天……我没有钱,没有经济来源,没有希望。我是世上最幸福的人。一年前,半年前,我还在想自己是个艺术家。现在我不再想了,我就这么活着。”

16.《第22条军规》(1961)约瑟夫·海勒

二次大战期间,一小队可怜的美军士兵受制于某一条荒诞的军规。那个疯狂的嗜血成性的少校凭借所谓的第22条军规,迫使手下官兵执行种种荒诞不经的任务。对军队生活的有力讽刺。

17.《黑孩子》(1945 )理查德·赖特

“看着白人吃饭,我空荡荡的胃就痉挛,一股无名火涌上心头。为什么我饿的时候就不能吃饭呢?”这部自传作品标志着美国黑人文学的诞生。

18.《血橙》约翰·霍克斯

《纽约时报》书评给了该书独特的定位“一组独特的情感组合,一种独特的性爱关系,它体现着一种独特的人性诉求。”

所有分享的资源均来源于网络公开资源,本站不保存任何数据,仅做汇总整理,不保证数据完整性。若此处无下载链接,说明分享已失效或被取消。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