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atitude is not only the greatest of virtues, but the parent of all the others.

- Cicero

本站所有资源均源于网络,仅做汇总整理,不保证数据完整性。

优雅的理性:用经济学眼光看世界

《优雅的理性》一书是熊秉元先生的经济散文集,虽然与“经济”这个高深的词语相关,写得却是深入浅出,极富亲和力。熊秉元先生借着散文的笔调和长短,向一般读者阐释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熊秉元先生说起他儿子眼中的他时,说:“无论经济思维的浓淡如何,生活毕竟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子女眼中的父母,自然不会是四平八稳、光鲜亮丽。”
  其实,经济学思维就像子女眼中的父母,早已褪去了高大上的光环。我们每每在现实生活中无意识地应用经济学思维而不自知。
  熊秉元先生说:“面对两难和考验时,与其诉诸道德哲学,不如向生活经验求援。”
  向生活经验求援,并不是“不理性”,也不是“不经济”,而是因为后果式思维和规范式思维,都是人们生活经验的产物,二者之间,并不是截然对立,而是有相通之处。
  “一个人面对生活的大小事项,事实上就是运用脑海里的‘理论’来因应。”
  在实行市场经济的今天,市场的概念已然如水银泻地,灌注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市场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更彻底影响了人们的思考模式。”
  只是,有些人在市场中学到的更多的是自私自利,而非双赢互利。例如,《仅靠道德无法建立可长可久之道》一文中提及的书店,以老师的社会责任或道德劝说作为书店一方盈利的对价。熊秉元先生认为从长远来看,这种安排不会是一种可长可久的组合。“双方都能享受实际利益的安排,才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也才可能是社会运作的常轨。”
  熊秉元先生行文最令我钦佩的一点便是,信手拈来,生活处处皆是学问。不必去故纸堆中寻找学问的真谛。倘若一门学问,不能学以致用,那终究只是一门由少数人掌握的学问,而不能造福于大众。一门学问,若能发挥其最大的效用,才是真正的优雅。
  “不要在抽象的理论里打转,最好是试着在大千世界里,体会学理的现实意义。”

图书摘录

本书为台湾著名法律经济学家熊秉元先生的经济散文集。全书收录文章71篇,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经济学家的人生哲思、经济学家的理性与感性、经济学家的社会观察、经济学家的两岸漫游。

这其中,一直争论激烈的“换妻到底犯不犯法”,在熊氏经济、法学纵扫描面之下,可得出理性答案;被两岸诟病的“台大医院将艾滋病患者器官移植给五位患者”事件,其实从经济学角度可以计算出正面价值;给人“贴标签”被认为是拿有色眼镜看人,被主流价值观批评,但是“贴标签”用法律经济学解释,可以得出正经济效应。读本书,可以颠覆读者很多过去深信不疑的常识,发现被所谓的常识遮蔽掉的价值和真理。

作者简介 · · · · · ·

熊秉元,著名法律经济学家。台大经济系毕业,美国布朗大学取得硕博士学位后,返回母校; 在台大经济系暨研究所任教二十余年, 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律经济学和经济学方法论。目前为浙江大学永谦讲座教授, 浙江大学法律与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并在澳门大学法学院任教。近年来在两岸推展「法律经济学」, 渐有成果。两岸三地主要大学的法学院里, 担任讲座教授的经济学者, 他是第一位, 目前也是唯一的一位。

除学术论文外,出版过《灯塔的故事》、《寻找心中那把尺》、《大家都站着》、《我是体育老师》、《会移动的城堡》、《熊秉元漫步法律》、《法律经济学开讲》、《走进经济学》、《吃鱼的方法》等书, 并曾在台湾《经济日报》、《印刻文学生活志》、《联合报》、香港《信报》、和大陆《南方周末》等发表专栏。熊氏是经济学家,也是散文家; 在华语散文界,他与著名的经济散文学家「顶侠」张五常并称,有「巨侠」之誉。作品被知名文化评论家南方朔誉为「熊氏散文」,他的两篇文章被选为台湾高职国文的课文;在华人经济学界,获此殊荣仅有熊氏一人。

所有分享的资源均来源于网络公开资源,本站不保存任何数据,仅做汇总整理,不保证数据完整性。若此处无下载链接,说明分享已失效或被取消。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