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dwelling, live close to the ground. In thinking, keep to the simple. In conflict, be fair and generous. In governing, don't try to control. In work, do what you enjoy. In family life, be completely present.

- Laozi

本站所有资源均源于网络,仅做汇总整理,不保证数据完整性。

阅读的记忆与滋养

当阅读成为一个问题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莫名的悲哀袭来。我想,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感受。
 
一个拥有 5000 年文明的民族,在进入 21 世纪以后大张旗鼓地强调这个问题,足以让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充满纠结与羞耻。不仅如此,更让人不安的是,近来还时常看见一些学人、一些专家、一些颇有社会名头的人,他们一谈及阅读,就把阅读当作自己的另一种炫耀和标签,大有不夸夸其谈就不能证明自己“高大上”的品位。

其实,说穿了,阅读就是一种生活的方式。不要刻意把它举得高高在上,如同一个人的吃喝拉撒,只要有生命以来,就有阅读的记忆,就有阅读的滋养。只不过,现在很多人因各自不同的原因,把这种记忆和滋养弱化了,这仅仅需要的是唤醒,不是靠大而不当的道理去唤醒,也不是靠行政手段去唤醒,而是需要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营造一种沟通,一种氛围,由这样的沟通和氛围去唤醒因为各种忙碌而丢失的一种优雅。

我最早的阅读记忆算不得优雅。上世纪 70 年代,是整个国家只允许有几本书的时代,图书馆几乎所有的书都被封存。我因为经常去图书馆,认识了里面的库管阿姨,阿姨也难得看见一个高中学生在图书馆一泡就是半天,居然私自允许我可以进入封存的书库里看书。

从最早的诗经到唐诗宋词,从前苏联文学到泰戈尔、海涅……似是而非地读,似懂非懂地读。一来二去,读到喜欢的书,就背着库管阿姨往自己腰带里塞,“顺带”回了家。先是一本,然后两三本。后来被阿姨发现,直接从腰带取出几本书,然后轻言细语对我说,以后别这样了。我当时脸涨得通红,恨不得有地缝一头钻了进去。

从此,我再也没有去过那家图书馆,也再也没有见过那位阿姨。阿姨没有声张,没有举报,没有要我退回已经“顺走”的其他书,她的所有的小心翼翼,都是为了不伤害到我。然而这件事,这个阿姨给我以后的人生最大的收获,就是懂得了包容与爱护。

现在我书房里那些发黄的图书里,有几十本盖有图书馆公章的书。那些书是我人生的教科书,无论任何时候看见它们,心里涌动的是与书本身毫无关系的温暖。

那个年代,一个高中生所读的书赶不上现在的初中学生,甚至赶不上小学高年级学生。这不是丢人的事,而是那个时代留给我们这一代人阅读的痛。在那些书里面,我读得最多的是郭沫若编的一本《红旗歌谣》。不是因为这本书好,而是我那个时候实际的语文水平,只有这样的书才能够一眼看懂。

像这样的阅读经历,恐怕很多人避之不及,好像自己读的书不是中华二十四史,就是《唐璜》,就是荷马史诗,就与 5000 年文明和世界发生了关系。

其实,这样的丑不是丑,是一个读书人应该保留的胎记。坦率地说,即使是《红旗歌谣》,也曾带给我滋养,上世纪 50 年代的中国发生过的新民歌运动,无论褒贬,一卷在手,可以佐证。

我身边有很多作家、诗人,大多谈笑皆鸿儒,但是不知什么原因,大家聚在一起能够一杯清茶聊聊读书的机会越来越少了,似乎坐下来聊读书是一件很装的事情。这里面有的人确实很少读书,更有厚颜说得那么无耻:我从来不读别人的书,我就是写书给别人读的。不要以为说这种话的人只是个别,据我所知,随处可见。我真不知道这些人的底气从何而来?

与此相反,越是功成名就的大家,对阅读越是如饥似渴,见缝插针。去年和阿来一起去韩国,航班太早,我们大概是早上 6 点就到了机场。我困得不行,一屁股坐在候机室的椅子上,抓紧片刻时间再眯一会。

等我清醒了一看,身边的阿来不见了。四处张望,他在不远处手里拿一本小册子来回走动,嘴里似乎还神叨叨的念出了声。等他走过来,我才看见,就我打盹这20多分钟,他手里捏着《金刚经》在诵读,那神情着实感动了我。我们相视一笑,我给他竖了个大拇指。
 
这个情景后来一直在我眼前晃动,有时候自己一有懒惰袭来,阿来在凌晨 6 点的机场诵读《金刚经》的画面就会让我羞愧,就会毫不留情地驱赶自己的懒惰。

每一寸光阴都不能生还。能够把自己的每一天安排一点时间出来读点书,是挽留光阴的最好选择。怎样读书、读什么样的书,其实无需建议,更无需规定。应该让每一个人有选择自己阅读的权利,建议和规定都是被动的,只有自己想读的书、自己喜欢读的书才会对阅读发生兴趣,才会成为自觉,才会读出快乐,而不是在完成什么任务。

所有的阅读都不会立竿见影,不会立马满足你的欲望,只可以修身养性。阅读就是点滴的积累,一个记忆、一种滋养,可以让你享用终生。

正如荀子在《劝学篇》中所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当阅读成为生活的一种方式的时候,千里就在你脚下,江海就驻进了你胸怀。


作者:梁平
来源:华西都市报

所有分享的资源均来源于网络公开资源,本站不保存任何数据,仅做汇总整理,不保证数据完整性。若此处无下载链接,说明分享已失效或被取消。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