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most difficult thing is the decision to act, the rest is merely tenacity. The fears are paper tigers. You can do anything you decide to do. You can act to change and control your life; and the procedure, the process is its own reward.

- Amelia Earhart

本站所有资源均源于网络,仅做汇总整理,不保证数据完整性。

《斯通纳》爱,认同,怜悯,志业,傲骨,信任与死亡 | 一个普通人的传记

《斯通纳》讲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爱,认同,怜悯,志业,傲骨,信任与死亡。一个勇者有过的失败不失意的人生:即使不能拥有完美的生活,所幸追求过完整的自我。一部蕴含着真诚、激情与紧凑力量的小说,探究了历史洪流所忽视的人性之间的冲突、溃败与幸存,重新唤起思考每个个体独特存在的意义。作者约翰·威廉斯向世人展示了凡人中的勇者在如何生活。

这本书很平实,相比起来,和它相关的那些书评中的辞藻倒显得更绚烂一些。对于这本书,在读到最后一页之前,建议不要去看任何和它相关的的书评或读后感之类的文字,太多的解读会影响它的纯粹。

本书一共有 17 个章节,就像 17 幕戏剧,每一幕又分成好个场景。没有巧妙的叙事结构,也没有华丽的描述语句,甚至在试图准确描写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时,运用的一些词汇还会让人感觉有些局促。作者就这样用近乎残忍的平静,将主人公斯通纳 19 岁到 63 岁的人生,用类似连续蒙太奇的电影手法节选出来,按照时间顺序一幕幕地展现出来,赤裸裸地,不动声色地。

斯通纳的故事由两条线组成,一是生活,一是工作。生活被固定在那个氛围并不怎么融洽、温馨的大房子中,工作被固定在那所被死去的朋友曾描述成“为体弱、年迈、不满以及失去竞争力的人提供的修养所”的大学校园。他的家庭生活一团糟——当然这是大部分读者认为的,或许主人公并不这样认为。他的工作应该算是很出色,但是却因为坚持自我得罪了上司——让他工作不顺心的主要原因,但他仍然倔强地活着,时而妥协时而反抗。他最大的幸福应该算是自始至终都在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甚至在灵魂逃脱躯壳的前一刻,他还在翻着他已经不知道写的是些什么的首部著作。

书中有一些对话,主人公和妻子的、和红颜知己的、和同事的、和学生的……但和那种剧情精彩绝伦的小说中近乎考究的对话桥段不同,它们大多都显得很含糊、笨拙甚至吞吞吐吐,总是带着一种让人产生焦躁感的不确定性,让人总想搞明白那些支支吾吾的破折号后面到底隐藏着什么想要说的话。

书中还有一些场景的描写,如果用看电影的感觉来说,那应该是大段大段的静止镜头,就像贾樟柯电影中常运用那种近乎“无聊”的长长的静止,不过这样的静止倒是能让我们随着主人公的思绪飘忽一下,不至于显得突兀。读着这样的文字,心想如果能拍成电影,应该会是一部不错的文艺片。

我不认为这本书只是描写斯通纳平淡的一生————像某些评论中说的那样。更不认为斯通纳的一生是所谓的 Loser(失败者)——甚至感觉这种武断的评判是对主人公一生的不尊重,哪怕这只是一个虚拟的小说人物。我更愿意认为这是作者为一个普通人写的一部传记,这个人是从芸芸众生——就像斯通纳抱着新婚妻子朝窗外看到的那些熙熙攘攘人群——中提取出的一个样本,或多个样本的杂糅。

从宏观的角度看,每个人都是人类中的普通的一份子,包括你、我、华盛顿、希特勒……从上帝的角度看我们就像我们看待蚂蚁那样,没有什么特殊的。但一旦将视角探入人类的社会这个纷繁的舞台,就可以发现许许多多的故事——只有人类才会在乎的那些东西。有的故事平凡得不值一提或没有人屑于了解,有些故事会被人渲染地跌宕起伏,令人出现一种被迷惑所产生幻觉。这本“普通人”的传记不像“伟人”或“成功人士”传记那样显得油光异彩,显得更贴近我们这些“真正的普通人”或者“自以为普通的人”。这也就无怪乎它能得到那么多读者的认同,甚至很多人还能在这本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我向来讨厌用“平凡”这个词形容他人,这是一个及其主观的词汇,和“农民工”这样的称谓一样是一种带有侮辱性的色彩。对于这本书中的主人公,我也不想像某些人那样主管臆断他平凡与否,我认为除了上帝没有人有这个资格。从他的故事里我可以重温被知识通过突触激活某些大脑区域时的欣喜愉悦,追求到自以为是“爱情”时那种心跳感觉,在平淡生活中反反复复的妥协和抗争的情景……这本书像是一面镜子,或者更确切的说是一架时光机,可以让人回顾过往的岁月,同时还会模模糊糊地显现未来。

在这本书中我还收获了一些情感上的触动。比如主人公总是恍惚间回想到女儿小时候在自己的书房和自己在一起温馨的场景,相比起来,长大的女儿更像是一个陌生人,他在潜意识里更相信他的“女儿”早就死了。还有就是因为需要向生活妥协不得已和自己的红颜知己分开,若干年后 60 多岁的他在她的新书扉页看到献给自己。读到这里时我的眼泪再也忍不住从眼眶涌出了——那不是一种由感动引发的,更像是一种似曾相识的无力感戳中了心窝,掺杂着一些悲悯的情绪。

沏上一杯茶,找个安静的午后,读读这本书吧,你会读出自己的哈姆雷特。

《斯通纳》一个普通人的传记

原作名:Stoner
作者:[美] 约翰·威廉斯
译者:杨向荣
评分:9.0

美国,密苏里州。来自偏远农场的农家子弟、19岁的威廉·斯通纳进入州立密苏里大学学习农学。自一堂选修文学课为起点, 他的一生就此悄然改变。未来的斯通纳成为了一名大学老师,结婚、生子、教学、退休、衰老、死亡。在他生命的尽头,或许他可以坦然面对这个问题:你的一生,还要期望别的什么吗?

所有分享的资源均来源于网络公开资源,本站不保存任何数据,仅做汇总整理,不保证数据完整性。若此处无下载链接,说明分享已失效或被取消。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