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r shared values define us more than our differences. And acknowledging those shared values can see us through our challenges today if we have the wisdom to trust in them again.

- John McCain

本站所有资源均源于网络,仅做汇总整理,不保证数据完整性。

经验 | 5小时学会靠写作赚钱 | 鼹鼠的土豆

做了多年报纸编辑、杂志编辑、图书编辑、广告文案别人在咨询我职业规划的时候,总是绕不开写作,绕不开用靠写作赚钱。

经常有人问我「想去杂志社做编辑需要学习什么内容?」「想靠写作赚钱该怎么办?」「想出书需要学习什么?」每次我都会回答「现在开始,读和写」,然后又有人问我「我读了,却写不出来」,那么今天我就来分享一下我的总结。

有人会说你不怕我们都学会了。你就失业了吗?这个问题非常可笑,影响工作效率的四种能力:自学能力、自我管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沟通能力

其中自我管理能力最难,我10年前想去杂志工作,我的同学说你白日做梦,我努力学习,后来就实现了。我8年前想在各平台运营自己的账号,通过这些平台的被动收入养活我自己,我的朋友说你想钱想疯了,我努力运营,后来就实现了。我5年前想出版自己的书,让我的父母高兴,拥有自己的读者,我的同事说你想出名魔怔了。我努力积累,后来就实现了。

种一棵树的最佳时机是20年前,次佳时机是现在。——许多事情亦然。

接下来我要分享的内容来自三本书:

《文心》
《沟通圣经:听说读写全方位沟通技巧》
《认同感:用故事包装事实的艺术》

先说《文心》。

夏丏尊和叶圣陶在《中学生杂志》发表的关于阅读和写作的文章于1934年整理成册的,主要是读书思考的过程,通过读书、生活积累转化成写作素材的逻辑思维过程。这本书因为从一开始出版就被定为「中学生图书馆文库」而被推荐给中学生,其实任何没有在学生时代建立写作思维逻辑的都可以看看这本书,学习建立这种写作思维逻辑从而养成写作习惯。

书里有两段话想跟大家分享:

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你读书时对于书中某一句话,觉到与平日所读过的书中某处有关系,是触发;觉到与自己的生活有交涉,得到一种印证,是触发;觉到可以作为将来某种理论说明的例子,是触发。这是就读书说的。对于目前你所经验着的事物,发现旁的意思,这也是触发。这种触发就是作文的好材料。

我把这种「触发」理解为共鸣。

我们的心的作用,普通心理学家分为知、情、意三种。知是知识,情是情感,意是意欲。对于一事物了它是什么,与别的事物有什么关系,这是知的作用。对于一事物,发生喜悦、愤怒或悲哀,这是情的作用。对于一事物,要想把它怎样处置,这是意的作用。文字是心的表现,也可有三种分别,就是知的文、情的文与意的文。

《沟通圣经:听说读写全方位沟通技巧》这本书主要面向的是商务沟通既信息的准确、完整接收。

这本书是近三十年欧洲大学的必修课教材。其实说话和写作一样,都是为了沟通,《沟通圣经》提出沟通的四大目标:被接收(被听到或被读到)、 被理解 、被接受 、使对方采取行动(改变行为或态度)。

我不知道多少欧洲的学生通过这本书学会了商务沟通,提高了阅读速度和效率,今天我想推荐的是这本书的两个小节,《考虑五方面,让沟通更有效》、《计划沟通内容的七大步骤》如果想写作的人把这两小节的内容运用到写作中去,稍加练习就能成为独当一面的文案。

《考虑五方面,让沟通更有效》、《计划沟通内容的七大步骤》这两小节大概占《沟通圣经》百分之一的内容,但是因为如果都引用,篇幅和版权的问题,我也解决不了,所以我做了思维导图,大家有更详细的要求比如具体的事例,练习题可以自己慢慢阅读书里的内容。

《认同感:用故事包装事实的艺术》

人们往往愿意相信事实和数据,但无意间却会被故事吸引,并沉浸其中。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无法通过智力去影响别人,情感却能做到这一点」(亚里士多德)。经过情感故事包装过的事实,会以洪流般的势头迅速打开人们的心门,进而极大程度地影响人们的心理走势。

认同感通过案例讲解,向读者展示了故事不仅是一种艺术创作方式,更是一种异于逻辑和数据的思维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塑造一种深层次的认同感,从而适用于日常社交、职场管理、市场营销等领域。

除了理论,这本书列举了写作的流程:收集故事背景、原型分析、完成故事摘要、激发灵感、寻找意义等。

我在开头用了自己的故事,这篇文章的读者是跟我一样有写作梦的文艺青年们,他们的特点是钱少想法多,可这些碎片化的想法只要坚持下来,系统化都可以变成钱,那么我通过自己之前经历对他们的「触发」,吸引他们阅读这篇文章,并且在阅读后开始行动起来去实现自己的想法。

读完这篇文章,思考、查阅这些书,这些资料,系统整理学习,大约需要5小时。种一棵树的最佳时机是20年前,次佳时机是现在。——许多事情亦然。如果你从今天开始就能行动起来,5年、10年以后,你回过头发现其实你已经实现了你的想法。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寺主人
编辑:丽苑读书
来源:知乎
链接:http://zhuanlan.zhihu.com/hibetterme/20568118


所有分享的资源均来源于网络公开资源,本站不保存任何数据,仅做汇总整理,不保证数据完整性。若此处无下载链接,说明分享已失效或被取消。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