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you set out to be liked, you would be prepared to compromise on anything at any time, and you would achieve nothing.

- Margaret Thatcher

本站所有资源均源于网络,仅做汇总整理,不保证数据完整性。

沟通技巧 | 成功营造安全感的6种方法

如何才能营造安全感呢?6个实用、且简单的方法,可以借鉴一下:

gou-tong

1. 澄清意图

人们判断是否被攻击,依据的不是内容,而是意图,更致命的是,我们都喜欢假设对方的意图。

《爸爸去哪里》里的一场父子冲突。大俊跟爸爸回屋,看到桌上放着QQ星,就往包里装,爸爸看到后,非常生气,痛骂,“哎呀妈呀!你装它干嘛,你这样很不好呀…”,大俊委屈把QQ星从包里拿出来,爸爸生气地冲出了屋子。

冷静下来的爸爸找大俊谈心,“林大俊,占小便宜可不好呀,我们干嘛要占便宜呀,你缺吃吗…”,谁知道,原来大俊是这样想的:

看到了吧,相同的行为,却因背后看不见的不同意图,一个被责骂,一个却值得表扬。更关键的是,如果爸爸不事先假设儿子的意图——爱占小便宜,冲突完全可以避免!

所以,在沟通时,最好先向对方澄清自己的意图,而不是让对方去猜!说明时,可以用到一个简单的方法:对比说明法。

基本句式是“我的目的不是…而是希望…”。前半句否定可能带来冲突的意图猜想,消除敌意,后半句则明确说明自己真实的、和对方可以双赢的意图。

比如,面对控制欲很强的妈妈,(否定部分)我的目的不是为了和你对抗,或者否定你的建议的价值,(肯定部分)而是希望我们能够一起找到让彼此都舒服的沟通方式,我们都渴望彼此更加信任和亲密,不是吗?

2.陈述事实

A1和B1,哪种陈述听起来更有“敌意”呢?

A1:你很少配合我
B1:我最近组织了三次活动,你都没参加

A1是我们基于自己假设的对方意图,对事实做出的评论,就像之前说的那样,假设的意图常常是错的,这当然会激怒对方!

而B1只是我们观察到的,客观存在的事实。这更容易让对方认同,即使对方不认同,我们也可以通过心平气和地讨论,确认客观事实是什么。

所以,陈述想法时,应该说观察到的事实,而非评论。一些特定的词汇,需要尽力避免的,比如:总是、从不、经常、很少。

你总是很忙 / 你这周加班了5天
当我需要你的时候,你从不出现 / 昨天我生病,你没有在我身边

3. 表达感受

表达观点时,如果只是立足于自己的感受,而非想法,也可以消除对方的不安感。

A2:这让我觉得,你对我有偏见(我被忽略)
B2:这让我感到,很失望

A2的潜台词,显然是,“你为什么要对我有偏见”,或者“你让我觉得自己被忽略,都是你的错”,对方感到被指责!而B2则说明自己的感受,并且没有预设立场——这是由你造成的!这种温和地立场更能让对方接受。

在表达感受时,我们需要留意使用的词汇:

避免使用:“我觉得”、“我认为”,这都是在传递你的想法而非感受。或者,“你让我…”,其潜台词是,“都是你的错,让我成这样了”。
建议使用:我感到兴奋、感动、高兴、放松、担忧、气馁、愤怒、失望、内疚…

4. 告知需要

告诉对方,你为什么会这样想,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的好处有两个,一是更容易找到双赢的方案,二是更容易激发对方采纳你的请求。

比如,周末,小A希望能待在家里,小B则希望能到商场逛逛,两者意见不同调和!但是,小A之所以想待在家里,是因为想看会书,而小B之所以能到商场,只是不想一直待在家里,知道行为背后的需要之后,一个双赢的方案就浮现了,能不能带着书,到公园里、咖啡厅里,或者其他什么地方呢?

5. 明确请求

当我们希望别人采取行动时,什么样的方式更容易得到积极的回应呢?

首先是明确告之“要做什么”,而不是“不做什么”。

比如,小A冲小B说,“亲爱的,我有点渴”,小B立马拿来橙汁,“我不是要橙汁!”,小B赶紧换成了牛奶,“我要的不是牛奶,你怎么这么不懂我啊!”小B又换成了冰震可口,“你不知道我大姨妈来了吗!怎么能喝冰的呢!你也太不关心我了吧”,小B此时一头黑线…

为什么不在刚开始就说,“亲爱的,能不能拿一杯温水给我,我有点渴了”呢?

再者,要区别请求和命令,我们都知道,命令会让对方产生不安全感,但在沟通时,却混淆两者。

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如果提出请求的一方,用批评和指责,试图强迫对方接受请求时,那就不再是请求,而是命令。如果通过示弱,甚至自残的方式,利用对方的内疚,来实现自己的目的,那也是命令,而非请求。

如果自己的请求,得不到对方的响应,在使用了所有沟通方法之后,那么就需要学会接纳对方独立人格的存在,你讨厌被操控,别人也是!

实际上,日常的沟通,只需要用到陈述事实、表达感受、告知需要和明确请求就可以了,比如:妈妈看到女儿乱扔袜子。

A:你总是把袜子到处扔,我要给你说多少次,不要把袜子扔在沙发上,你就是不听!你真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
B:我看到你把袜子放在了沙发上(陈述事实),这让我感到很不舒服(表达感受),因为我希望家里保持整洁(告知需要),你能现在把袜子放到洗衣机里,并以后注意把脏袜子放到脏衣服篓里吗?(明确请求)

6. 持续关注

长时间的沟通时,不安全感随时都可能跳出来,破坏沟通,因此,我们需要持续地维持安全感。

首先,学会察觉不安信号。在肢体上,比如双手抱胸、往后退或者靠到椅背上、不住地摇头、转身准备离开等等防御性动作。在语言上,除了沉默或者怒吼,还有很多隐蔽的信号,比如:

掩饰,“呃…”,用很长时间来思考,最后说一些微不足道的建议,明显在敷衍。
退缩,找各种理由回避和你交流。
控制,频繁打断你的讲话,一直在强调自己的观点,大量使用绝对性字眼。
攻击,通常是人身攻击,而不是针对事实本身,或者使用威胁性语言。

其次,先安抚对方,再继续沟通。最好放弃什么面子、争强好胜或者“只有我是正确的”之类的想法,牺牲一点自己的自尊心,真诚的向对方道歉。

“对不起,刚才我的话伤害到了你,这可不是我的本意”、“对不起,我发现,你对我刚才的话不是很赞同,能告诉我,你的看法吗”…

还可以对比说明法,再次澄清自己的意图,消除误会,重建安全感。

“我之所以这么说,不是…而是…”


总结起来,沟通时,如果想比大多数人都做得更好,就需要时刻关注双方的安全感,为此,这6个简单的方法可以带来安全感:

  • 澄清意图。用对比说明法,不是…而是,说明自己的意图。
  • 陈述事实。陈述观察到的事实,而非评论。
  • 表达感受。表达自己的感受,而非想法。
  • 告知需要。让对方知道为什么,更有助于找到双赢方案,并接纳请求。
  • 明确请求。明确告之对方希望做什么,如果对方不接受,也要坦然面对。
  • 持续关注。随时观察对方,始终先处理情绪,再解决问题。

这些技巧,你都get到了吗?

所有分享的资源均来源于网络公开资源,本站不保存任何数据,仅做汇总整理,不保证数据完整性。若此处无下载链接,说明分享已失效或被取消。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