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should ignore that person’s impure behavior by way of speech and body, and focus on the fact that they get an openness and clarity of heart from time to time. That’s how to get rid of resentment for that person.

- The Buddha

本站所有资源均源于网络,仅做汇总整理,不保证数据完整性。

沟通技巧 | 成功营造安全感的6种方法

如何才能营造安全感呢?6个实用、且简单的方法,可以借鉴一下:

gou-tong

1. 澄清意图

人们判断是否被攻击,依据的不是内容,而是意图,更致命的是,我们都喜欢假设对方的意图。

《爸爸去哪里》里的一场父子冲突。大俊跟爸爸回屋,看到桌上放着QQ星,就往包里装,爸爸看到后,非常生气,痛骂,“哎呀妈呀!你装它干嘛,你这样很不好呀…”,大俊委屈把QQ星从包里拿出来,爸爸生气地冲出了屋子。

冷静下来的爸爸找大俊谈心,“林大俊,占小便宜可不好呀,我们干嘛要占便宜呀,你缺吃吗…”,谁知道,原来大俊是这样想的:

看到了吧,相同的行为,却因背后看不见的不同意图,一个被责骂,一个却值得表扬。更关键的是,如果爸爸不事先假设儿子的意图——爱占小便宜,冲突完全可以避免!

所以,在沟通时,最好先向对方澄清自己的意图,而不是让对方去猜!说明时,可以用到一个简单的方法:对比说明法。

基本句式是“我的目的不是…而是希望…”。前半句否定可能带来冲突的意图猜想,消除敌意,后半句则明确说明自己真实的、和对方可以双赢的意图。

比如,面对控制欲很强的妈妈,(否定部分)我的目的不是为了和你对抗,或者否定你的建议的价值,(肯定部分)而是希望我们能够一起找到让彼此都舒服的沟通方式,我们都渴望彼此更加信任和亲密,不是吗?

2.陈述事实

A1和B1,哪种陈述听起来更有“敌意”呢?

A1:你很少配合我
B1:我最近组织了三次活动,你都没参加

A1是我们基于自己假设的对方意图,对事实做出的评论,就像之前说的那样,假设的意图常常是错的,这当然会激怒对方!

而B1只是我们观察到的,客观存在的事实。这更容易让对方认同,即使对方不认同,我们也可以通过心平气和地讨论,确认客观事实是什么。

所以,陈述想法时,应该说观察到的事实,而非评论。一些特定的词汇,需要尽力避免的,比如:总是、从不、经常、很少。

你总是很忙 / 你这周加班了5天
当我需要你的时候,你从不出现 / 昨天我生病,你没有在我身边

3. 表达感受

表达观点时,如果只是立足于自己的感受,而非想法,也可以消除对方的不安感。

A2:这让我觉得,你对我有偏见(我被忽略)
B2:这让我感到,很失望

A2的潜台词,显然是,“你为什么要对我有偏见”,或者“你让我觉得自己被忽略,都是你的错”,对方感到被指责!而B2则说明自己的感受,并且没有预设立场——这是由你造成的!这种温和地立场更能让对方接受。

在表达感受时,我们需要留意使用的词汇:

避免使用:“我觉得”、“我认为”,这都是在传递你的想法而非感受。或者,“你让我…”,其潜台词是,“都是你的错,让我成这样了”。
建议使用:我感到兴奋、感动、高兴、放松、担忧、气馁、愤怒、失望、内疚…

4. 告知需要

告诉对方,你为什么会这样想,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的好处有两个,一是更容易找到双赢的方案,二是更容易激发对方采纳你的请求。

比如,周末,小A希望能待在家里,小B则希望能到商场逛逛,两者意见不同调和!但是,小A之所以想待在家里,是因为想看会书,而小B之所以能到商场,只是不想一直待在家里,知道行为背后的需要之后,一个双赢的方案就浮现了,能不能带着书,到公园里、咖啡厅里,或者其他什么地方呢?

5. 明确请求

当我们希望别人采取行动时,什么样的方式更容易得到积极的回应呢?

首先是明确告之“要做什么”,而不是“不做什么”。

比如,小A冲小B说,“亲爱的,我有点渴”,小B立马拿来橙汁,“我不是要橙汁!”,小B赶紧换成了牛奶,“我要的不是牛奶,你怎么这么不懂我啊!”小B又换成了冰震可口,“你不知道我大姨妈来了吗!怎么能喝冰的呢!你也太不关心我了吧”,小B此时一头黑线…

为什么不在刚开始就说,“亲爱的,能不能拿一杯温水给我,我有点渴了”呢?

再者,要区别请求和命令,我们都知道,命令会让对方产生不安全感,但在沟通时,却混淆两者。

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如果提出请求的一方,用批评和指责,试图强迫对方接受请求时,那就不再是请求,而是命令。如果通过示弱,甚至自残的方式,利用对方的内疚,来实现自己的目的,那也是命令,而非请求。

如果自己的请求,得不到对方的响应,在使用了所有沟通方法之后,那么就需要学会接纳对方独立人格的存在,你讨厌被操控,别人也是!

实际上,日常的沟通,只需要用到陈述事实、表达感受、告知需要和明确请求就可以了,比如:妈妈看到女儿乱扔袜子。

A:你总是把袜子到处扔,我要给你说多少次,不要把袜子扔在沙发上,你就是不听!你真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
B:我看到你把袜子放在了沙发上(陈述事实),这让我感到很不舒服(表达感受),因为我希望家里保持整洁(告知需要),你能现在把袜子放到洗衣机里,并以后注意把脏袜子放到脏衣服篓里吗?(明确请求)

6. 持续关注

长时间的沟通时,不安全感随时都可能跳出来,破坏沟通,因此,我们需要持续地维持安全感。

首先,学会察觉不安信号。在肢体上,比如双手抱胸、往后退或者靠到椅背上、不住地摇头、转身准备离开等等防御性动作。在语言上,除了沉默或者怒吼,还有很多隐蔽的信号,比如:

掩饰,“呃…”,用很长时间来思考,最后说一些微不足道的建议,明显在敷衍。
退缩,找各种理由回避和你交流。
控制,频繁打断你的讲话,一直在强调自己的观点,大量使用绝对性字眼。
攻击,通常是人身攻击,而不是针对事实本身,或者使用威胁性语言。

其次,先安抚对方,再继续沟通。最好放弃什么面子、争强好胜或者“只有我是正确的”之类的想法,牺牲一点自己的自尊心,真诚的向对方道歉。

“对不起,刚才我的话伤害到了你,这可不是我的本意”、“对不起,我发现,你对我刚才的话不是很赞同,能告诉我,你的看法吗”…

还可以对比说明法,再次澄清自己的意图,消除误会,重建安全感。

“我之所以这么说,不是…而是…”


总结起来,沟通时,如果想比大多数人都做得更好,就需要时刻关注双方的安全感,为此,这6个简单的方法可以带来安全感:

  • 澄清意图。用对比说明法,不是…而是,说明自己的意图。
  • 陈述事实。陈述观察到的事实,而非评论。
  • 表达感受。表达自己的感受,而非想法。
  • 告知需要。让对方知道为什么,更有助于找到双赢方案,并接纳请求。
  • 明确请求。明确告之对方希望做什么,如果对方不接受,也要坦然面对。
  • 持续关注。随时观察对方,始终先处理情绪,再解决问题。

这些技巧,你都get到了吗?

所有分享的资源均来源于网络公开资源,本站不保存任何数据,仅做汇总整理,不保证数据完整性。若此处无下载链接,说明分享已失效或被取消。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