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inal wisdom of life requires not the annulment of incongruity but the achievement of serenity within and above it.

- Reinhold Niebuhr

本站所有资源均源于网络,仅做汇总整理,不保证数据完整性。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内向的人如何从负面情绪中获得能量

image2

畅销书《跟任何人都聊得来》提到性格的分类时说到:内向型的人会通过独处获得能量,而外向型的人通过与群体交流获得能量。

这或许能解释昨晚我产生消极情绪时,为什么没有向任何朋友表达我内心的感受,吐槽或求助都没有,而是在地铁里打开手机热点,在kindle商店里寻找和下载我想看的书。

这不是我第一次这样处理我的消极情绪,不轻易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悲伤、愤怒,也不轻易在这样的情况下与任何亲密的朋友谈心。一方面觉得人家都挺忙的,还有更重要的是,我大概从来没有真的相信,朋友能给我什么实际意义的帮助,如果真的到了求助的程度,我更愿意相信专业的心理医生。

我昨晚的负面情绪准确来说是一种挫折感,当时刚刚结束晚餐——因工作关系与几位第一次见面的前辈的晚餐——我极不擅长这样的场合,让我手足无措,还会让我意识到自己的笨拙。

以上,就是我与《感谢自己的不完美》相遇的背景,只是书名便让我在第一时间觉得可以松了一口气,是的,我大概可以用书名安慰一下自己,我不擅长应付那样的场合只是因为我“不完美”,而不是因为我“一无是处”。谢天谢地我没有将挫折泛化,这样我才能好好进入这一次心灵旅行。

image2

这本书讲的一个核心主题是“接受”。承认自己并不完美甚至有些悲剧色彩的人生,然后接纳自己的悲伤、愤怒、内疚、恐惧的感觉,进而接近人生的真相,而不是自己虚构出来的真相。

有几点感触比较深的地方,分享一下:

一、负面情绪不是为了伤害你而来,而是为了帮助你才出现的

当悲伤、愤怒、内疚、恐惧等负面情绪产生的时候,我们会感受到非常痛苦,所以我们理所当然会觉得:如果永远没有这样的感觉就好了;能快点摆脱这种感觉就好了!于是我们或者选择逃避不去面对,或者选择否认和压抑这种情绪。

然而不管逃避也好、压抑否定也罢,看起来当时可能会好一点,但实际并没有解决问题。打个比方,负面情绪是一种“疼痛”,就像身体上产生疼痛是在提醒你某个部位发生了状况一样,负面情绪是在提醒你心理上发生了状况,这时候如果逃避和压抑它就像吃止痛片一样,只是麻痹了神经,然而并没有真正解决病症。

那么这四种负面情绪到底在提醒我们注意什么呢?后面我们会一一讲到。

二、悲剧本身不会造成心理问题,否认悲剧才会造成心理问题

书中提到:

“人生的悲剧本身不一定会导致心理问题,它之所以最后令我们陷入困境,是因为我们想否认自己的人生的悲剧性。这种自我欺骗的方式暂时会令自己好受,但它最终在我们精神中树了一堵墙,将我们的心与人生真相隔离起来,最终心不敢碰触的人生真相也越来越多,心理疾病也由此而生。”

所以,“悲伤”产生的时候,是在提醒我们现在的确在面对一种糟糕的状况,比如失去自己很重要的人或事物。

这种时候要做的不是压抑悲伤,或者强颜欢笑,而是应该沉入其中,体会和觉察这种悲伤的感觉。往往当你真正与悲伤相处,它就会融解消失,因为它要提醒你的使命已经完成了,而你在与悲伤和解的过程中,也更加坦诚,更加接近人生的真相。

三、愤怒是为了保护你的个人空间

我们需要亲密关系,也需要独立空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领地”。

当你感到愤怒的时候,其实它在提醒你:他人在入侵你的空间。

如果这种“入侵”都表现得明目张胆就好了,但事实上,有很多“入侵”我们的潜意识感受到了并提醒我们“愤怒”,而意识层面却不愿意承认这是入侵,或者知道是“入侵”也不敢反抗。

比方说,亲人打着“我都是为了你好”的旗号对我们提出各种要求的时候,出于各种原因,虽然有时会不舒服,我们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按照对方的要求去做。

但是这种被入侵的感觉并没有消失,只是被压抑到了潜意识里,等待合适的机会出现,它就会爆发出来。

而更可悲的是,我们不敢对当初真正导致我们“愤怒”的人表达,而是将这种愤怒发泄给了其他人。

书中认为:

“理解你的愤怒,才能触及它的核心。如果你确切知道什么让你生气、你在和谁生气,你就能清楚自己的立场与事情的重点,以及该如何在情感上加以处理。”

下一次产生愤怒时,请问问自己,到底你在因为什么愤怒?

四、只付出不接受的人并不高尚,他们只是不想承受内疚

关于“内疚”本来是我想快速浏览而过的章节,因为我很少能感受到“内疚”的情绪,所以我以为自己身上没有这个问题。但是读了一下才知道,这种“感受不到内疚”可能本身就是问题。

因为当一个人扮演只付出但不接受的角色时,他实际上并不是多么人格高尚,这可能只是他不愿意承受内疚的表现。简单来说,我一直在对你付出,但是我不要你的东西,所以我们俩的关系中我已经仁至义尽了,如果我们的关系发生问题,错误肯定都在你,而不在我。

看,这是多么自私的想法呀!

而且写这篇文章的今晚,还发生了一件事。本来今晚我预约了健身私教课,但是临上课只有半小时的时候我的私教发来信息说有急事不能上课了,并为我安排了另一位教练,他一直在道歉并且说要补偿。

但是我没有任何不高兴,虽然我当时已经换好装备在去健身房的路上了,我回复他不要在意,并且说我明天一早要出差正好今晚要收拾东西,干脆就取消这节课吧,我想这样的回答会让他也感觉轻松一些。但是他仍然坚持说一定要补偿。

这让我想到关于“内疚”的情绪这件事。

内疚其实在提醒我们“付出与接受”的失衡。

书中提到:

“内疚的产生,是在提醒你,该补偿对方了。同样,当对方产生内疚时,我们也要给对方机会,让他完成补偿。”

想到这里,我便没有再不断强调让他不要介意了,因为我明白他产生了“内疚”的情绪,这时候如果让对方觉得舒服,我需要做的是给他补偿的机会。

如果你也像我一样从来没有感受过“内疚”,我想我们可能有共同的原因:我们只想与他人建立很浅的关系,因为我们不想承受内疚,但是我们不求回报的付出,其实也许正在把内疚感强加到别人的身上。

五、恐惧无法战胜,也不需要被战胜

许多人都有“怕黑”的感觉,在黑暗中似乎总是藏着什么未知的东西,自己难以把控。

很多的时候,黑暗中藏着让我们恐惧的东西,是源于“关系”。对黑暗的恐惧,其实是源于我们对不能把控的关系的恐惧。

恐惧提醒我们什么才是重要的,提醒我们是多么渺小,必须放弃虚假的自大。

其实恐惧是不需要战胜的,老实说也是没法战胜的。因为它本身就不是现实,而是来自我们想象中的“现实”。我们恐惧未来,因为未来是未知的,但是我们无法战胜对未来的恐惧,因为未来在你恐惧的这一刻,还没有到来。

最后想说,写字是对自己的疗愈。

在这篇文章快结束的时候,我好像感受到了心中住着的那个不成熟的小孩,我接受她面对陌生人时的笨拙、手足无措,因为我在清醒状态下已经不记得她曾经遭遇过什么,让她对初次会面的场合这样紧张。但同时我也想拥抱她,告诉她我会与她一起面对长大后的生活,这就是社会,这就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人生的真相,而且现在的我已经可以保护她了。

s27260989

内容简介 · · · · · ·

我们一直以为一些负面情绪,如坏习惯、痛苦、悲伤、愤怒、恐惧等是不好的,甚至认为这些是不完美的,阻碍了我们成长,我们努力去避免和克服它们。
作者从新的角度、用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这些坏情绪,对我们有极大的帮助和正面意义。这些情绪是伴随我们一生的,而且这些情绪并不是我们的敌人,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应该接纳它们,并要感谢它们让我们越来越坚强,体验更多生命的无限精彩。

作者简介 · · · · · ·

武志红,资深心理咨询师、心理学畅销书作家。1992年考入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师从国内著名的心理治疗学家钱铭怡教授,2001年获得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专业硕士学位。2009年成立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已帮助成千上万的人收获幸福。
曾主持《广州日报》的“健康 心理”专栏,现为《心理月刊》专栏作家,网络视频节目《跟武志红学心理学》主讲人。
著有《为何家会伤人》《为何越爱越孤独》《心灵的七种兵器》《七个心理寓言》《解读“疯狂”》《解读绝望》《梦知道答案》等,个人作品销量超百万册。

所有分享的资源均来源于网络公开资源,本站不保存任何数据,仅做汇总整理,不保证数据完整性。若此处无下载链接,说明分享已失效或被取消。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