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gedy is a tool for the living to gain wisdom, not a guide by which to live.

- Robert F. Kennedy

本站所有资源均源于网络,仅做汇总整理,不保证数据完整性。

读诗 | 岁晚三首 |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岁晚三首

馈岁

农功各已收,岁事得相佐。

为欢恐无及,假物不论货。

山川随出产,贫富称小大。

置盘巨鲤横,发笼双兔卧。

富人事华靡,彩绣光翻座。

贫者愧不能,微挚出舂磨。

官居故人少,里巷佳节过。

亦欲举乡风,独唱无人和。

别岁

故人适千里,临别尚迟迟。

人行犹可复,岁行那可追。

问岁安所之?远在天一涯。

已逐东流水,赴海归无时。

东邻酒初熟,西舍彘亦肥。

且为一日欢,慰此穷年悲。

勿嗟旧岁别,行与新岁辞。

去去勿回顾,还君老与衰。

守岁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作者 / [宋朝] 苏轼

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26岁的苏轼参加皇帝参与出题,选举官吏的制科考试,获得最优的“第三等”,年底赴任陕西凤翔。小他两岁的弟弟苏辙也参加了考试,弟弟年轻气盛,在答卷上对皇帝宋仁宗赵祯大加批评,在王安石的劝说下,宋仁宗并未生气,依然给了苏辙第四等,也正式录用,安排到了商州(陕西商洛),但苏辙辞官不赴,留在汴京陪父亲。第二年年终岁末,独自在陕西做八品小官的苏轼写下这三首诗寄给苏辙。

4年前,苏轼与苏辙还是20上下的青年,随父进汴京(河南开封),得了京官梅尧臣和欧阳修的赞许,青春得意。然而第二年,从小教他们读书的母亲程氏去世,他又随着父亲和弟弟,回四川眉山治丧。母丧服除,父子三人又带着眷属,重返汴京。

自从21岁离开四川,苏轼一家人就再也没有团圆过,政治上小有斩获,也无可弥补家庭的缺失。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组诗正是这样的心情,“官居故人少,里巷佳节过”正是当日苏轼在外过年的写照。

《岁晚三首》大致对应着过年的三个状态:送年礼(馈岁)、年夜饭(别岁)、守年夜(守岁)。

我觉得最精彩的是最末一首的起句:“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敏感的年轻人,终于发现时间的流逝,正是这样悄无声息,甚至有点恐怖。

然而,知道了这一点,少年的心气依然不衰,苏轼对弟弟给予鼓励:“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荐诗 / 范致行
2017/01/27 鸡年除夕

所有分享的资源均来源于网络公开资源,本站不保存任何数据,仅做汇总整理,不保证数据完整性。若此处无下载链接,说明分享已失效或被取消。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