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get the full value of joy you must have someone to divide it with.

- Mark Twain

本站所有资源均源于网络,仅做汇总整理,不保证数据完整性。

达维多维奇之墓(见证东欧社会、政治的自我毁灭)

东欧文学有特定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与中国有一定的相似性,这也是东欧文学受中国知识界关注的原因。有不少东欧作家被中国读者所熟知,比如米兰.昆德拉、赫塔·米勒,也有不少作品被引入。南斯拉夫作家丹尼洛.契斯倒不是那么被中国读者所熟知,但这并不影响其在文学界的地位,包括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瑟夫·布罗茨基在内的多位作家都对他给予了很高评价,在他去世后,研究他作品的传纪作品入围美国国家图书评论奖,生前甚至被认为可能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可见,契斯在文学界还是有较大影响力。

《达维多维奇之墓》是契斯系列作品中的第二部,七个短篇故事,七个完全不一样的人,却有着类似的身份,也有着几乎相似的惨烈结局。他们,曾是国家机器上的某一个零部件,也是曾经的施暴者,某一瞬间,他们的命运发生了逆转,于是有了曾经的受害者一样血肉模糊的结局。然而,虽然他们曾经为恶,可看到他们类似报应的结局,感觉不到一丁点报复的快感,有的是深深的悲悯,他们一直只是时代的牺牲品。这样黑暗的故事,因为有东欧特定的历史背景为依托,成为对集权政治有力的控诉。

契斯的小说其实是第一次读到,他采用了一种非常独特的讲述方式,几乎没有情节,也不在意人物的塑造,他关注的始终是人物背后的事件,所以,他用极少的笔墨,跳跃式地交待着故事中的人,然后用极其美丽甚至是诗意的文字去描绘某一特定的瞬间,比如《红木柄小刀》里汉娜的死亡,《神奇的牌局》中”猴子“与”老鹰“的纸牌游戏。他的文字,就像是黑暗中开出的罂粟中,带着沉重,却偏偏散发着一种残酷的美感。他所写故事,有着真实原型,却又不同于《古拉格群岛》的纪实性,真实故事中的大部分情节被刻意忽略了,被配以适度的想象,呈现出一种荒诞的真实感。

单纯从个人角度,我比较喜欢茨威格的短篇,他关注细节,擅长人物性格的塑造和刻画人物心理,故事更多在讲述人性,虽然也令人深思,相对而言还是要更轻松一些,契斯的文字无时无刻不在透露着一种沉重,或许,这也是东欧文学的特色吧。“不管地域国别,东欧的作家共同特点,是在前所未有的制度下,追问人的身份和归属感,包括文化和人性归属。”景凯旋曾这样评价。
最近新过世的作家张贤亮一直写”文革“的故事,他说:我觉得,这可能是我一辈子的主题,因为这就是我的命运。
这可能就是作家的使命,”文学以独特的个体弥补历史对独特性的匮乏“,用文字唤起读者的思考,对历史亦或人性。或许,这也是为什么我再不喜欢那些令人呕吐的血腥也仍坚持把这本小书读完的缘故吧。

内容简介 · · · · · ·

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东欧正是处在一个充满恐惧与谎言的时代里,人们不 断面临宗教冲突、政治动乱与种族迫害。一神教的排它性对犹太民族悲惨的命运更是推波助澜,即使是本书于一九七六年在南斯拉夫首次发行时,亦曾因作者本身的犹太血统,一度引起轩然大波,燃起长久以来的反犹情结。尽管如此,仍无损契斯在文学上成就与贡献。在契斯诗体般的韵律与美感中,残酷的环境与彷若真实的历史事件,将得以进入唯美的艺术境界。而契斯结合半自传式的故事,让我们见证了号称“第三国际”东欧社会、政治的自我毁灭。

本书共集结七篇华美如诗的短篇故事,每篇作品虽情节不同、背景各异,却有一贯的脉络可寻;七篇故事中,不论是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或是市井小民,每个人都陷入政治伪善、欺瞒的混乱世界,必须接受正反、明暗、左右的两方拉扯,而且最终都走向共同的命运——死亡。但是对于自己为何遭此厄途,始终难以理解,并感到疲累。即使在最终迈向死亡之际,或许心中仍会向上天发出深深的疑问。

作者简介 · · · · · ·

丹尼洛·契斯(Danilo Kiš,1935—1989)二十世纪南斯拉夫最重要的作家。契斯出生于南斯拉夫的苏博蒂察市,二战期间,他的父亲在纳粹集中营遇害,母亲带着他和姐姐逃难到黑山,直到战争结束才回到南斯拉夫。他在贝尔格莱德大学比较文学系毕业后开始文学生涯,作品有 《花园,灰烬》《沙漏》《达维多维奇之墓》《死亡百科全书》等,曾获得塞尔维亚NIN 文学奖、美国布鲁诺·舒尔茨奖等诸多文学奖项,并被授予法国文学艺术骑士勋章。

所有分享的资源均来源于网络公开资源,本站不保存任何数据,仅做汇总整理,不保证数据完整性。若此处无下载链接,说明分享已失效或被取消。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