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ve is the only force capable of transforming an enemy into a friend.

- Martin Luther King Jr.

本站所有资源均源于网络,仅做汇总整理,不保证数据完整性。

可是我偏偏不喜欢(豆瓣8.6!直击心灵的21篇随笔,写给常常觉得和周围格格不入的你)

吴晓乐以诚挚、洞察幽微的笔调,去揭示那些我们无比熟悉却视而不见的事物。她写女性之间隐藏的厌女情绪,体察女性潜移默化的“月经耻感”,也自陈母女两 代人的冲突与和解;她写自己曾为迎合男友病态节食的经历,回顾言情小说如何塑造了女孩最初的爱情观;写“女神”这个词背后隐藏的陷阱,也反思“年轻人一定要在大城市拼搏”这种论调。

以下摘自《推荐序》作者江鹅(作家、《俗女养成记》作者)

吴晓乐说起各种“可是我偏偏不喜欢”的时候,有一种腰杆坚挺的气势,而且带着动作。双手攀扶摸索,向上。她想站直,正在站直,站上属于她的位置,最终气宇轩昂。

令我钦敬的意志续航力。

是代际差异吗?差一个年龄层,女人承担的形象依然近似,挣脱的姿势和力道却大有不同。除了她,还有母亲。她与母亲之间的拉扯,特别吸引我注意。在韩国釜山得男佛前,她们在立心上拉扯。母亲明白求子不可得的辛苦,希望她能预先置备庇荫,要用就有,不用也无伤。女儿不肯,因为当年就是这种立心,伤了母亲。此心不可立,不可纵,不可不战,即使要战的是整个世界。

这份心意,母亲们跟上了吗?

世上最严酷的警总,在女人心里。但不是每个女人都意识得到自己一人分饰司令与嫌犯,刑求与招认,倾轧与窒息。父权社会对女人采取电击项圈式训练,多数女性早年就能学会,在一趟鼻息之间完成自审自囚的程序,不僭越世道不肯给的权益,而且因为发生得频繁,久之还当是呼吸的一部分,行有余力并且不忘提点她人凡事自罪,这个“她人”得用女字旁。

二人以上参与的审查和拘提,难免出现挣扎抗拒,而这二人的组合,因为社会结构的缘故,经常是母女,越是害怕触电的母亲,越常囚禁女儿,因为舍不得心爱的孩子在行走间受到更大的伤,干脆自己先打,打怕她。母亲们经常忘记两件事实,一是女儿活的是她自己的命;二是女儿年轻,而且强壮。女儿未必遇得上母亲曾经遭遇的电击,即使遇上,未必经不住。有些人甚至智勇双全,能挺着疼痛找出电源开关,一拳捶爆那些伤害过自己母亲的东西。

能够如此相互明白的母女,是最强大的支持团体,但“相互明白”不是一席话说完就能开花结果,要磨。书里常能看到吴晓乐与母亲的相互砥磨,也许直面,也许背对,但始终不曾中断凝望。无论是笑是泪,她们在心里一直看着彼此。她的踌躇,是她的坚毅;她的决断,是她的牵挂。

人无法预测前路,却能练习步伐。幼时的吴晓乐曾经埋怨母亲不愿为她放下正在阅读的书本,日后却领悟,能有个偏偏不愿放下心之所向的母亲,不是每个人生下来都配给得到的行路教练。人可以偏偏要,偏偏喜欢,也可以偏偏不要,偏偏不喜欢。倘若无论如何都有人叫好,却也有人看坏,选自己甘心好乐的事来偏偏,总是不亏的。

一个人能站起来,不只是一个人的起来,尤其女人。行路有伴当然好,但最好的,终究是能站直来走,不必人扶。爱牵谁牵谁,不想牵的时候,任止任行,远近高低、热闹寂寞全由自己。想自由自在,首要条件是自己得在,无论别人如何不给不许,自己偏偏得在。吴晓乐,偏偏就是在。

作者介绍

吴晓乐,台中人。1989年生。台湾大学法律系毕业,却没有选择律师之路,而另辟蹊径,成为一名家庭教师,后又成为职业写作者。喜欢鹦鹉。著有《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上流儿童》《可是我偏偏不喜欢》。处女作《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由台湾公共教育台改编为电视剧,获第54届金钟奖5项大奖。原作于2019年10月出版简体中文版,出版后市场反应、口碑俱佳,入选豆瓣2019年度社科·纪实图书,《读者》2019年度好书。

所有分享的资源均来源于网络公开资源,本站不保存任何数据,仅做汇总整理,不保证数据完整性。若此处无下载链接,说明分享已失效或被取消。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