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lity is not an act; it is a habit.

- Aristotle

本站所有资源均源于网络,仅做汇总整理,不保证数据完整性。

遍地风流

阿城先生公认的经典之作,屡次再版,好评不衰,奠定了其汉语写作界塔尖的地位。

1984 年 7 月,《上海文艺》刊出作者署名阿城的小说《棋王》。这篇小说写文革期间一群知青的传奇遭遇。以他们懵懂下乡支边起,以其中一人邂逅无名老者,钻研棋艺,搏弈较技为高潮。全篇文字遒劲精致,情节紧俏动人,在彼时伤痕、反思文学的狂潮中,自然独树一帜。《棋王》一出,先在大陆引起瞩目,继之流传海外,成为人人争相一读的作品。以后的故事已成为中国“新时期”文学的重要一章。《棋王》为渐渐兴起的寻根文学作出重要示范;同时它所透露的人文精神,正与学界蓄势待发的 “文化热”互通声息。而阿城的文字功夫,更要让一辈作者读者大开眼界。《棋王》之后,阿城又陆续发表了《树王》、《孩子王》两作。前者写尽文革期间人与天争,斲丧自然的暴行;后者则见证教育沦落,百废待此一举的艰难。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国的文明及自然何以消磨至此?尤其不可思议的是,种种狂暴作为,竟是假“文化革命”之名进行。阿城下笔,鲜少口号教训,感慨自在其中。“三王”小说成为 80 年代中国文学的经典,良有以也。这几篇小说登陆台湾后所引起的 “大陆热”,应是不少书迷及出版者记忆犹新的话题。

面对排山倒海而来的盛誉,阿城却似乎无动于衷。“三王”之后,他并未打铁趁热,推出据称原本构思的“八王”或“王八”系列的另外五篇。他的确写出了一些短篇,如《树桩》、《会餐》及“遍地风流”系列的部分篇章,但大抵而言,阿城的盛名是建立在少数作品上,而且久而久之,盛名成了传奇。与此同时,阿城跻身电影界,先后与谢晋、陈凯歌、张艺谋等合作往还。80 年代后期远走国外后,他更是不少侯孝贤电影咨询的对象。阿城显然并没闲着。但从文学界的角度来看,他却予人闲散的印象。

而这一闲散的形象,有它不得不然的外在因素,但也可能与阿城的创作美学息息相关。小说者,小道也。为与不为,也是一念之间的事。小说与世俗的其他技艺相比,不多一分尊贵,也不少一分姿色。对切切要把小说化为大说的作者读者,这一立场未免显得消极,但对照阿城有关文学艺术的立论,其中自有分寸。

也正因此,阿城在世纪末的大陆、世纪初的台湾推出小说选集《遍地风流》,值得我们格外注意。睽违了这许多年,阿城拾掇各色作品,汇集成书,是总结他以前的创作经验?还是又从中淬炼出不同心得?以阿城标榜的创作风格而言,这是过于正经八百的问题,当不得真。但以《遍地风流》回看他的所来之路,我们还是可揣摩他的进境:简言之,世俗的、抒情的、技艺的小说观。

阿城,阿城,原名锺阿城,1949年4月5日出生在北京,籍贯为重庆江津,作家,编剧,摄影师,文化项目策划者。 1984年,开始发表文字,以小说《棋王》著名。其他陆续有剧本、杂文、评论等;1985年,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驻校作家;1992年,获意大利NONINO国际文学奖,同年5月,意大利威尼斯驻市作家;1995年,香港科技大学驻校艺术家;2000年,台北驻市作家;2014年6月,出版《洛书河图:文明的造型探源》一书,获选中国书业年度图书。 2005年,第62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评委;2006年,为《刘小东新作:多米诺》制做图片记录和纪录片;2008年5月,获邀为韩国全州国际电影节大师课程教授者;2008年9月,第11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

所有分享的资源均来源于网络公开资源,本站不保存任何数据,仅做汇总整理,不保证数据完整性。若此处无下载链接,说明分享已失效或被取消。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