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英国文学

牛虻(The Gadfly):残酷而热烈的信念之书

这是一个关于信仰和英雄的故事。十九世纪的意大利,当少年亚瑟还在为青梅竹马的误会烦恼时,得知敬爱多年的神父竟一直在欺骗自己,心中的偶像瞬间崩塌。沉重的打击令亚瑟愤然离家,唯有对自由的信念支撑自己。

在中国屏风上(On a Chinese Screen)

这本集子很难被称为一本书,它只是可以写成一本书的素材。我喜欢旅行,因而周游列国。我喜欢旅行带来的那种无拘无束的自由感觉。时间从来没有像在旅行中那样宽裕,也许你有一份庞大的计划但仅仅完成了一部分,你仍然会觉得有空闲可以做任何事情。你有大量的时间可以尽情挥霍,而不必感叹光阴似箭或遗憾未能珍惜时光。虽然我认为有条件却不去享受旅行的闲适是件傻事,但我也乐意去体验艰辛。我喜欢美味佳肴,也不介意难吃的甚至单调的饭菜。在南太平洋时,我每天吃的都是牛肉汉堡,但胃口一点不受影响(不过我得承认当我回到旧金山,见到牛肉汉堡就反胃)。另一次在马来群岛的一个岛上,因为找不到别的食物,我一日三餐全靠吃香蕉果腹。自那以后,我对香蕉再未提起过兴致。我喜欢每天能在不同的地方过夜,环境好坏并不重要。我曾在西萨摩亚的萨瓦伊岛的一户人家打地铺睡了一夜,也在中国一条江上的敞篷小船里过了一夜,睡得都挺舒服。我还在一条小艇里的干椰子袋上睡觉,再也没有比那更难受的了,但我仍然乐在其中。那些夜晚的星光是多么灿烂!我喜欢结识各种各样的人,包括那些我不愿再见面的人。当你知道这辈子你们只会见上一面的时候,没有人会让你厌烦。揣摩一下你新认识的那个人究竟属于哪一类人,并将他与你所认识的同类人相比较,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都将自己简单地归入某一类中,而识别出那些你所设想的特点和习性则会妙趣横生。就像你经常在大自然的美景中找到你所见过的某一幅画作的意境,你也会遇到和你读过的某部小说中人物类似的人。比如那些吉卜林笔下的人物,就常能在东方遇到。我不知道这些人物究竟是四十年前吉卜林先生在印度描述过的那些男男女女的后代,还是在反复阅读过那些精彩故事后逐渐变成这样的。听他在说话中用上那些著名的词语,或是看他似乎自然地抱有那种已落伍的处世态度,这往往令人觉得滑稽有趣。有时,自然是偶尔,你会遇见一个与你过去认识的完全不同的人,这种令人兴奋的经历无疑十分难得。你会在意想不到的地方碰上他:一艘沿海岸航行的汽轮上,西藏边境一座高墙围绕的小城中,或是印尼阿鲁岛的一座可可种植园里。孤独和不寻常的人生使他自成一格,而不像芸芸大众,因为受到我们西方文明至少是表面的影响(外界对人的内心生活有多大的作用啊!)而失去了个性。这个人也许不很聪明,他甚至会显得有些疯狂。他也许是邪恶、虚伪、粗鲁、低俗或者野蛮的,但他是独一无二的!他简直就不属于我们这个群体。如果你爱研究人性,你会为此兴奋异常,你觉得与他交谈会给你和聆听伟大音乐作品同样的愉悦感。在他们身上有一种令人振奋的特质。因为在我看来,正是借助自然之力,他们使自己脱离了那引导世界的潮流而变得与众不同,而大自然是用来塑造他们独特个性的工具。

一九八四(译林纪念版)

这是一部伟大的政治寓言。1984年的世界被三个超级大国瓜分,三个国家之间战争不断,国家内部社会结构被彻底打破,均实行高度集权统治,以改变历史、改变语言、打破家庭等极端手段钳制人们的思想和本能,并用高科技手段监视控制人们的行为,以对领袖的个人崇拜和对国内外敌人的仇恨维持社会的运转。大洋国政府职员温斯顿心怀异见,努力探寻极权统治的秘密,追求自由的生活,最终被思想警察逮捕。在接受残酷的刑讯与思想改造后,温斯顿在对大洋国统治者“老大哥”的无限热爱中被执行了枪决。

月亮与六便士(The Moon and Sixpence)

《月亮与六便士》是英国作家毛姆的代表作品,也是凸显其写作风格的长篇小说。故事的主人公查尔斯因一心迷恋绘画而抛妻弃业。最初他前往巴黎找寻创作灵感,后又辗转来到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生活,终于找到了内心的平和。但就在他画完传世名作之时,自己的人生也走到了尾声。作者通过刻画一个离经叛道的天才形象,引发后人对于理想与现实、艺术本源与社会生活的思考。本书还因为取材自法国画家保罗•高更的人生经历而备受世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