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most difficult thing is the decision to act, the rest is merely tenacity. The fears are paper tigers. You can do anything you decide to do. You can act to change and control your life; and the procedure, the process is its own reward.

- Amelia Earhart

本站所有资源均源于网络,仅做汇总整理,不保证数据完整性。

刻小说的人

你想读一本书,就去读它,而不要去看它的书评。但如果你不知道读什么,或者读了之后一头雾水,这个时候倒可以去找书评。书评的意义永远依附于书本身,如果阅读是一场旅行,书评就是旅行指南,这儿有什么风景,发生过什么故事,值不值得一玩,事先读了,心里有底。
  
  书的寿命长,书评的寿命短。这很容易理解,书的历史源远流长,但书评则兴起于大众传媒,同新闻报道、地产广告、租赁信息一起共生共死,寿命长则一周,短则一天。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书评就没有价值,只是它的价值没有那么大,它不负责挖掘人性的深度,不负责记录时代的暗涌,不负责担当文明的重任,书评写作者首要负责的是他的同类,那些爱读书的人。他为他们挑选可读的书,告诉他们这里不错,那里很妙,最那边是个火坑,别往里面跳。在如今的信息过载时代,选择,是书评人的第一重任。
  
  在我心里,好的书评(不指严肃文学批评)必须要拥有以下几个特质:
  
  一,把一般读者放在心里,词句通顺,语言流畅。别以为这要求太低,要知道有太多的书评连这一点都没有做到,也许它思想深刻,干货满满,但佶屈聱牙,爱掉书袋,把正常中文写得好比今天的首都,满眼雾霾,不知所云。
  
  二,有观点。说白了,你得说出它好与不好,最不济,你得说明你喜不喜欢,如果只有内容介绍,就不叫书评,而应该叫书介。
  
  三,有感情。不论是什么文章,干巴巴的总叫人读不下去,即使是评论,写出真实感受,比力求客观公正要好得多。
  
  当然,还有不少加分项,比如文笔好,比如知识性强,比如风格化,比如通透……书评虽然提笔就可以写,写得好也不容易。一般情况下,小说家跨界写书评,效果都不错,首先文字专业度上没问题,另外因为不是主要领域,所以放松,容易出闲笔,有情趣。而专业的书评人则容易掉进程式化的陷阱,成了试读机器人。
  
  保持自己的情趣,在书评作者来说,是件难得的事情。而比目鱼做到了,在他最新出版的书评集《刻小说的人》中,我们时时可以看到他对某些类型,某些作家的偏爱。这种偏爱是无害的,反而有益于书评本身,因为,书评这玩意最开始不过就是自己看书看high了于是嗷呜一声奔走相告。不要忘了,书评人的另一个重要身份是——读者。他和读者是一国的。如果一个写书评的忘了读者,忘了自己读书时的体验,他就危险了。
  
  《刻小说的人》是比目鱼的第二本书,第一本是2010年出版的《虚拟书评》,在那本书中,比目鱼玩了一个游戏——杜撰书评。他所评论的书根本不存在,他煞有介事的介绍内容,介绍作者,强调语言风格,都是虚构,某种角度上说,它们更像小说,戴着书评面具的小说。干出这种事,必定是热爱小说,又热爱书评,同时喜欢博尔赫斯的人。
  
  《刻小说的人》则是一本正统意义上的书评集了,书评结集,很容易无聊,因为本来是为报纸为网络写的文章,变成书,立马捉襟见肘,hold不住。《刻小说的人》在这方面表现的不严重,是因为比目鱼的书评拥有“保鲜膜”,这层“保鲜膜”即“复述故事”。比目鱼特别热爱复述小说故事,这一点曾被人诟病,因为看起来像在偷懒。然而你真正去读,就会知道他和一般的内容介绍之间的区别,他的复述不是交差了事,而是带你一同去经历。如果书评没有一点书籍内容的介绍,就会显得消瘦,如果介绍太多,则又看起来全是水分,比目鱼在两者之间找到了平衡,既让读者感同身受,又不啰嗦讨厌,这很了不起。
  
  上面说到比目鱼的趣味,他在接受采访时直言,“我最欣赏的作家都是当代的、写作风格具有实验色彩的小说家,主要有罗贝托·波拉尼奥(Roberto Bolano)、大卫·米切尔(David Mitchell)、大卫·福斯特·华莱士(David Foster Wallace)等。”于是,在这本书里,我们会看到四篇关于罗贝托·波拉尼奥小说的书评、两篇大卫·米切尔小说的书评,两篇大卫·福斯特·华莱士小说的书评。
  
  比目鱼说,“无论写小说还是读小说都对技术层面的东西特别感兴趣,当我读小说时,特别喜欢那些风格新颖怪异、具有探索性、‘玩弄技巧’的东西”。
  
  兴趣,正是兴趣,兴趣是写作者的原动力,也是读者的出发点。如果你和某个书评人兴趣相投,那么你跟随他的脚步就很容易找到符合口味的作品,这就是我为什么说一个书评人应该保持自己的兴趣和热情,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更容易被读者辨认,才能找到属于你们那个口味的一群人。
  
  So,如果你对技巧型小说感兴趣,比目鱼的书评会带你到一个桃花岛,如果你对这些书没兴趣,比目鱼的复述绝招和出色文笔仍然会留住你的脚步。虽然书评摆脱了不了原书,但好的书评会让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不那么脆弱和赤裸。

内容简介 · · · · · ·

年轻的海明威在咖啡馆里写小说是因为那里比住所更加舒适温暖;雷蒙德•卡佛只写短篇小说则因生活不允许他享受写长篇的奢侈;冯内古特会在二战题材的小说中加入科幻元素;大卫•米切尔则在同时使用古英语的小说中自创了未来语言;虔诚天主教徒奥康纳的小说让艾略特感到“毛骨悚然”;而因小说颇受热捧的波拉尼奥原本是位诗人……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经历不同,风格迥异,但终其一生都热衷于雕刻那些属于自己和他人的故事。他们穿梭其间,来到不同的发生地,遇到不同的主人公;他们刀法纯熟,自成一家,将故事暂停定格,以璀璨的文字打中你我的心脏,在小说史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

本书是作家比目鱼书评和文学随笔的结集,涉及几十位作家的作品。这些文章既有精密的技术分析,又不乏有趣的文坛段子,将带领爱小说的你走近刻小说的人。

作者简介 · · · · · ·

作者: 比目鱼,作家、书评人。七〇后、理科男。近年来先后在加州、北京、上海、香港等地居住。小说、随笔、书评等散见于各种刊物。曾创办读书网站“读写人”。已出版随笔集《虚拟书评》。

个人网站:bimuyu.com

微博:http://weibo.com/bimuyu

所有分享的资源均来源于网络公开资源,本站不保存任何数据,仅做汇总整理,不保证数据完整性。若此处无下载链接,说明分享已失效或被取消。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