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 is not fair to ask of others what you are unwilling to do yourself.

- Eleanor Roosevelt

本站所有资源均源于网络,仅做汇总整理,不保证数据完整性。

刻小说的人

你想读一本书,就去读它,而不要去看它的书评。但如果你不知道读什么,或者读了之后一头雾水,这个时候倒可以去找书评。书评的意义永远依附于书本身,如果阅读是一场旅行,书评就是旅行指南,这儿有什么风景,发生过什么故事,值不值得一玩,事先读了,心里有底。
  
  书的寿命长,书评的寿命短。这很容易理解,书的历史源远流长,但书评则兴起于大众传媒,同新闻报道、地产广告、租赁信息一起共生共死,寿命长则一周,短则一天。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书评就没有价值,只是它的价值没有那么大,它不负责挖掘人性的深度,不负责记录时代的暗涌,不负责担当文明的重任,书评写作者首要负责的是他的同类,那些爱读书的人。他为他们挑选可读的书,告诉他们这里不错,那里很妙,最那边是个火坑,别往里面跳。在如今的信息过载时代,选择,是书评人的第一重任。
  
  在我心里,好的书评(不指严肃文学批评)必须要拥有以下几个特质:
  
  一,把一般读者放在心里,词句通顺,语言流畅。别以为这要求太低,要知道有太多的书评连这一点都没有做到,也许它思想深刻,干货满满,但佶屈聱牙,爱掉书袋,把正常中文写得好比今天的首都,满眼雾霾,不知所云。
  
  二,有观点。说白了,你得说出它好与不好,最不济,你得说明你喜不喜欢,如果只有内容介绍,就不叫书评,而应该叫书介。
  
  三,有感情。不论是什么文章,干巴巴的总叫人读不下去,即使是评论,写出真实感受,比力求客观公正要好得多。
  
  当然,还有不少加分项,比如文笔好,比如知识性强,比如风格化,比如通透……书评虽然提笔就可以写,写得好也不容易。一般情况下,小说家跨界写书评,效果都不错,首先文字专业度上没问题,另外因为不是主要领域,所以放松,容易出闲笔,有情趣。而专业的书评人则容易掉进程式化的陷阱,成了试读机器人。
  
  保持自己的情趣,在书评作者来说,是件难得的事情。而比目鱼做到了,在他最新出版的书评集《刻小说的人》中,我们时时可以看到他对某些类型,某些作家的偏爱。这种偏爱是无害的,反而有益于书评本身,因为,书评这玩意最开始不过就是自己看书看high了于是嗷呜一声奔走相告。不要忘了,书评人的另一个重要身份是——读者。他和读者是一国的。如果一个写书评的忘了读者,忘了自己读书时的体验,他就危险了。
  
  《刻小说的人》是比目鱼的第二本书,第一本是2010年出版的《虚拟书评》,在那本书中,比目鱼玩了一个游戏——杜撰书评。他所评论的书根本不存在,他煞有介事的介绍内容,介绍作者,强调语言风格,都是虚构,某种角度上说,它们更像小说,戴着书评面具的小说。干出这种事,必定是热爱小说,又热爱书评,同时喜欢博尔赫斯的人。
  
  《刻小说的人》则是一本正统意义上的书评集了,书评结集,很容易无聊,因为本来是为报纸为网络写的文章,变成书,立马捉襟见肘,hold不住。《刻小说的人》在这方面表现的不严重,是因为比目鱼的书评拥有“保鲜膜”,这层“保鲜膜”即“复述故事”。比目鱼特别热爱复述小说故事,这一点曾被人诟病,因为看起来像在偷懒。然而你真正去读,就会知道他和一般的内容介绍之间的区别,他的复述不是交差了事,而是带你一同去经历。如果书评没有一点书籍内容的介绍,就会显得消瘦,如果介绍太多,则又看起来全是水分,比目鱼在两者之间找到了平衡,既让读者感同身受,又不啰嗦讨厌,这很了不起。
  
  上面说到比目鱼的趣味,他在接受采访时直言,“我最欣赏的作家都是当代的、写作风格具有实验色彩的小说家,主要有罗贝托·波拉尼奥(Roberto Bolano)、大卫·米切尔(David Mitchell)、大卫·福斯特·华莱士(David Foster Wallace)等。”于是,在这本书里,我们会看到四篇关于罗贝托·波拉尼奥小说的书评、两篇大卫·米切尔小说的书评,两篇大卫·福斯特·华莱士小说的书评。
  
  比目鱼说,“无论写小说还是读小说都对技术层面的东西特别感兴趣,当我读小说时,特别喜欢那些风格新颖怪异、具有探索性、‘玩弄技巧’的东西”。
  
  兴趣,正是兴趣,兴趣是写作者的原动力,也是读者的出发点。如果你和某个书评人兴趣相投,那么你跟随他的脚步就很容易找到符合口味的作品,这就是我为什么说一个书评人应该保持自己的兴趣和热情,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更容易被读者辨认,才能找到属于你们那个口味的一群人。
  
  So,如果你对技巧型小说感兴趣,比目鱼的书评会带你到一个桃花岛,如果你对这些书没兴趣,比目鱼的复述绝招和出色文笔仍然会留住你的脚步。虽然书评摆脱了不了原书,但好的书评会让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不那么脆弱和赤裸。

内容简介 · · · · · ·

年轻的海明威在咖啡馆里写小说是因为那里比住所更加舒适温暖;雷蒙德•卡佛只写短篇小说则因生活不允许他享受写长篇的奢侈;冯内古特会在二战题材的小说中加入科幻元素;大卫•米切尔则在同时使用古英语的小说中自创了未来语言;虔诚天主教徒奥康纳的小说让艾略特感到“毛骨悚然”;而因小说颇受热捧的波拉尼奥原本是位诗人……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经历不同,风格迥异,但终其一生都热衷于雕刻那些属于自己和他人的故事。他们穿梭其间,来到不同的发生地,遇到不同的主人公;他们刀法纯熟,自成一家,将故事暂停定格,以璀璨的文字打中你我的心脏,在小说史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

本书是作家比目鱼书评和文学随笔的结集,涉及几十位作家的作品。这些文章既有精密的技术分析,又不乏有趣的文坛段子,将带领爱小说的你走近刻小说的人。

作者简介 · · · · · ·

作者: 比目鱼,作家、书评人。七〇后、理科男。近年来先后在加州、北京、上海、香港等地居住。小说、随笔、书评等散见于各种刊物。曾创办读书网站“读写人”。已出版随笔集《虚拟书评》。

个人网站:bimuyu.com

微博:http://weibo.com/bimuyu

所有分享的资源均来源于网络公开资源,本站不保存任何数据,仅做汇总整理,不保证数据完整性。若此处无下载链接,说明分享已失效或被取消。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