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e machine can do the work of fifty ordinary men. No machine can do the work of one extraordinary man.

- Elbert Hubbard

本站所有资源均源于网络,仅做汇总整理,不保证数据完整性。

推荐几本书给没有时间读书的人阅读

部分人都是不可能有充裕的时间专门用来阅读的,我们要忙于琐碎的事物,我们要忙于繁杂的人际交往,我们还要关照到身边的人,因此真的用来阅读的时间是要挤出来的。

试问你是否会抱怨:我没有时间喝咖啡怎么办、我没有时间看电视怎么办、我没有时间逛街怎么办?这些问题大部分你是不会作为一个难题来对待的。那么你是否也能将阅读当作日常习惯呢,就像当作喝咖啡、看电影、逛街那样,频繁而坚持。这样起码你不再完全为生存而生活,你的生命里尚有思考存在。


本期,推荐几本给没有时间读书的人阅读


1.《《斯通纳》》 | (美)约翰·威廉斯 | 出版社: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 译者:杨向荣 | 出版年:2016-1-1

简介|翻开美国文学史,可以看到二十世纪中期的美国最流行的文学思潮的是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主张否定社会秩序,表现支离破碎的世界,创造新奇的文字魔术。在那个年代,少数族群成为文学更青睐的标签,美国黑人文学、犹太文学、南方文学、反战文学和女权主义文学竞相发展。出版于1965年的《斯通纳》写的是美国中西部大学里的“老白男”,手法又是最传统的现实主义,注定不会收获多少回响。即使威廉斯凭借《奥古斯都》于1972年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但那一年的共同获奖者、后现代主义文学大师约翰·巴思的《喀迈拉》无疑风头更劲。

怎能读不懂呢?我们每个人都是斯通纳啊。我们需要一些纯白的小说,描绘和我们境遇相似的人,让他们的感受定定切入我们内心的困苦和孤独,因为共感是最好的慰藉。《斯通纳》和威廉斯的故事很像:同样是农家出身,获得英语文学博士成为大学教授,某种程度上,这是威廉斯的心灵自传。当斯通纳第一次接触文学时,他就知道自己这一生要的是什么了:“过去从它停留的那片黑暗中出来聚集在一起,死者自动站起来在他眼前复活了;过去和死者流进当下,走进活人中间”。《斯通纳》的开篇仿佛将导向又一个美国梦,洋溢着乐观和奋进的乐曲。但这部小说的基调并非乐观,而是沉默和悲悯,沉默于掩蔽自己的不谐,这从斯通纳要违背父母心愿,从实用的农学转向务虚的文学就开始了。

《斯通纳》的氛围很安静,安静到有些压抑,因为文字带着一点点“隐蔽”的欲语还休。斯通纳即使面对读者,也不会吐露全部的内心。斯通纳一个人行走,有点笨拙地在人际间掩起他和周遭的不适应,伪装起自己的不擅长,努力将自己的颜色消释到透明,怯怯地维护自己珍爱的事业。被动,苍白,无力,他在生命的任何一个缺口,本可以奋力一击成为一个传奇,但他会在最后一刻缩回来,为着更加现实的考量。

作者|约翰·威廉斯(John Edward Williams, 1922—1994),美国作家,诗人,学者。辍过学,当过电台播音,从过军。退役后入大学就读并获博士学位。于1945年-1985年间在母校丹佛大学任教,教授大学英语及创意写作。曾编辑出版学术文集《文艺复兴时期的英语诗歌》,也创作过两本诗集。一生只写了四部小说:《惟有黑夜》(1948)、《屠夫十字镇》(1960)、《斯通纳》(1965)、《奥古斯都》(1973,本书当年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

2.《《晚明大变局》》 | 樊树志 | 出版社:中华书局 | 出版日期:2015-8-1

简介|这部《晚明大变局》是以明代社会转型作为其研究论题,从经济、文化和中外关系等角度展开论述。从内容上,这与他的《晚明史》属于同一主题。而本书从全球化的角度来解读中国的历史与社会变迁,在进一步推进晚明史研究的同时,对中国大历史的变迁发展提出了新的见解——晚明大变局是中国历史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晚清以后中国社会发生颠覆性大变局的思想和文化潜源。宏阔的学术视野结合细致入微的考证爬梳,本书专门撰写了王阳明-王畿-李贽的思想史研究,者更容易让我们想到沟口雄三和岛田虔次关于中国近代思想的研究与讨论。至于晚明时期的中外思想交流和结社研究,其实也都各有专著进行过探讨,作者通过一部书将这些研究综述到一起,并认为晚明就已经开始现代化。

作者|樊树志(Huan Tshiu-tsi),1937年出生于浙江湖州,196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后留校任教,为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专攻明清史、中国土地关系史、江南地区史。代表著作《中国封建土地关系发展史》(1988)、《明清江南市镇探微》(1990)、《万历传》(1994)、《崇祯传》(1997)、《国史概要》(1998)、《晚明史(1573-1644年)》(2003)、《权与血:明帝国官场政治》(2004)、《国史十六讲》(2006)、《大明王朝的最后十七年》(2007)、《张居正与万历皇帝》(2008)、《明史讲稿》(2012)、《明代文人的命运》(2013)。其中,《晚明史(1573-1644年)》获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国史十六讲》已畅销三十余万册。

3.《《柏拉图的理想国》》(法)阿兰·巴迪欧 |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 | 译者:曹丹红/胡蝶 | 出版日期:2015-2-1

简介|《柏拉图的理想国》是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阿兰•巴迪欧最新的长篇哲学著作。在本书中,巴迪欧模仿柏拉图《理想国》的对话录写作手法,将《理想国》原书中的古希腊背景换成现代社会,并将其中的智者和事件都换成现代的人物及事件,以全新的角度诠释了古代的经典哲学,赋予了《理想国》以现代意义。

作者|阿兰•巴迪欧(1937- ),法国哲学家,被誉为黑格尔以来最具思辨性的思想家,自卢克莱修以来最具唯物主义精神的哲学家,也是目前在世的最有影响力的激进知识分子。其代表作有《存在与事件》、《世纪》、《第一哲学宣言》、《第二哲学宣言》等。

译者|曹丹红,女,1980年11月生,浙江宁波人。200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已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翻译研究和法国文学研究论文十余篇,独立或合作翻译出版了《东方之旅》、《解读杜拉斯》、《批评与临床》、《日常生活颂歌》等多部法国重要文学与社科类著作,其中与刘云虹合译的《批评与临床》(南京大学版)获得2014年江苏省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胡蝶,女,1989年10月生,江苏连云港人。201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同年被保送至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攻读翻译硕士,专业为法语笔译。译有《那没有伴着我的一个》(布朗肖著)、《拉维斯的〈法国史〉》(皮埃尔•诺拉著)等。

所有分享的资源均来源于网络公开资源,本站不保存任何数据,仅做汇总整理,不保证数据完整性。若此处无下载链接,说明分享已失效或被取消。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