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n you are offended at any man's fault, turn to yourself and study your own failings. Then you will forget your anger.

- Epictetus

本站所有资源均源于网络,仅做汇总整理,不保证数据完整性。

探访被掩盖的世界《我在底层的生活》

芭芭拉·艾伦瑞克(Barbara Ehrenreich),美国白人,博士学历,极受欢迎的专栏作家,不管从哪个角度看都被精英光环笼罩。为了搞清楚穷人到底如何生活,她向自己发起一次挑战:假装穷人,混入美国底层,看自己能不能凭借努力成功“脱贫”。

我们看,一个博士,白人精英,一个绝对没有「穷人思维」,同时有大量知识储备的人,能不能凭借自己的努力摆脱贫困呢?

为此,她隐姓埋名,先后闯荡了佛罗里达,缅因,明尼苏达几个州。在餐馆、旅馆、养老院、超市等地方做女招待、清洁工、保姆、收银员。后来,她写了一本畅销书,叫《我在底层的生活》,其英文原版的副标题则是——“难以度日”(Nickel and Dimed: On (not) getting by in America)。

芭芭拉混入底层后,发现了美国的另一种打开方式——在那个世界,人们过着一种无论多努力都无法解脱,穷得停不下来的生活:

在时薪低到 6-8 美元的情况下,芭芭拉和餐馆女招待们端盘子收桌子跑来跑去连续工作 8 个小时。为了让顾客们按时就餐,她们只能在人少的下午吃一份热狗面包,临下班之际会饿到快晕倒。晚上拖着灌铅的双腿,捏着今天的工资,芭芭拉问同事:你家在哪儿?同事说,我住胶囊旅馆。“你疯了吗!为什么住旅馆!你今天的工资只够付一天的房费!”女招待像看白痴一样地看向芭芭拉:“呵呵,你以为我不想租房么?你倒是说说看,我去哪里找到押一付一,甚至押三付一的保证金?”

另外一些人选择住在汽车里。芭芭拉看着体型虚胖的同事,忍不住告诫:“你为什么总吃麦当劳?你应该学会给自己做一些营养均衡的食物。”“哦,我住在车里,不能做饭,连加热都不行。”中产阶级鄙夷地看着又穷又胖还大吃垃圾食物的底层人民,认为这是他们懒惰愚蠢。谁不知道垃圾食品不健康?而真实的问题却是,他们没有厨房。

他们为什么如此贫穷?因为懒惰,因为缺乏自律,甚至……笨?这是一部分人心口不宣的共识。基于这样的价值观,很多美国人,尤其共和党人,将贫困归因于个人。美国梦这碗鸡汤,哦不,这碗鸡血,浇灌出一种令人无法质疑的逻辑:如果你穷,只是因为你不够努力。

然而芭芭拉掀开底层世界的布帘,让我们看到劳动者领着按天结付的薪水,没有健康保险。为了活下去,不得不兼职两份以上的工作。即使他们努力到了极致,也无法摆脱贫困。

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世界以另一套逻辑运转,让贫困哺育贫困,让困境自我循环:如果你是非法移民,那就没有合法身份,没有福利,没有跟雇主讨价还价的权利。你只能做最脏最累的活儿,被雇主压榨。没有时间学技术,没有时间提升自我,只能像陀螺旋转在日复一日只为糊口的怪圈中,恶性循环。

有没有看到很眼熟?如果你高中政治学过一点这方面的知识,如果你大学中简单瞟过一眼马原的课本,你就会发现芭芭拉的事例和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完美的契合。

劳动者的生产时间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所产生的价值是劳动者再生产所需要的,比如休息、吃饭、娱乐恢复精力等,为了完成第二天的劳动做准备;而剩余劳动时间所产生的价值,则作为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剥削走了。

在芭芭拉的故事里,最底层的劳动者完全陷入了这种贫困死循环中——今天的工作只够养活第二天的自己,而第二天也必须如此重复,完全没有任何时间提升自己,完全没有时间来做一些为摆脱低层而努力的工作。

因为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注定会造成“相对人口过剩”,因此资本家们完全敢将工人的工资压低到只满足其再生产的需求,剥削了所有的剩余价值——因为这工作你不想干,自然有人干,还有那么多失业人口,劳动者别无选择。

有个笑话讲得好——小女孩问她爹:家里为啥这么冷啊?他爹说:咱家没有煤了啊。小女孩又问:为啥没有煤?他爹答道:我失业了啊。小女孩对这个答案并不满意,又问了一句:那为什么你失业了?他爹回答道:因为煤太多了啊……

用马克思的话说,劳动者来到这个世界上,已经被剥削的一干二净了。

我们继续来看芭芭拉书中的故事:

如果你是合法居民,便没有身份问题。但美国福利制度的价值观是,你贫穷是因为你不努力。所以你必须努力工作,才有资格获得帮助(welfare to work)。因此,你在底层岗位上一刻不能怠慢。可是申请社会保障号码(SSN)和福利却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只是提交一份地址修改申请,就需要在劳动保障局呆一上午,填写12页表格。”),如果你请假两天去办理,就意味着你可能会失去住处,失去食物,甚至失去工作(“餐馆一天都不能缺人。”)。讽刺的是,失去工作以后,很多福利便离你而去!

这些可笑的循环,在中产阶级的世界里看来荒谬无比。明明有无数的办法可以打破困局:比如做出周密的财务计划,参加一个技能培训班,破釜沉舟拼一把……然而,正如哈佛大学穆来纳森(Sendhil Mullainathan)的研究指出的,穷人的思维带宽被眼前的危机占满了,他们没有多余的空间来考虑长远。他们每天疲于奔命,脑海中却只剩下两个问题:“今天睡哪儿”和“今天吃什么”。因此,一切的行动和决策只为了解决今晚的一张床和一顿饭。我们又有什么资格指责他们不思改变呢?

相信我们去一趟富士康工厂、去一趟建筑工地,会得到和芭芭拉一样的结论。

芭芭拉·艾伦瑞克的书里,我印象最深的情节并不是她以辛辣的口吻描述底层的重重困境与匪夷所思的艰辛,而是她描述自己如何在这个环境中变得心狠刻薄。在一连工作9个小时后,她看到受伤坐在轮椅里的同事,心里并没有同情,而是刻薄地想“你够走运了,至少你不用站着。” 当另一个与她发生争执的同事踩着木梯爬到高处取重物时,她恶狠狠地想:“要是摔下来就好了!”这些一闪而过的念头令芭芭拉惊恐不已。在作为中产阶级的前半生中,她宽容、仁慈、富有教养和爱心。然而,短短几个月的底层生活,人性黑暗的一面就悄悄浮现。

注:上文节选自文章《生而贫穷》。

原作名:Nickel and Dimed: Undercover in Low-wage USA
副标题:当专栏作家化身女服务生
作者:[美] 芭芭拉·艾伦瑞克
译者:林家瑄
评分:7.7

失业必然导致贫穷,努力工作就一定能改善生活吗?在美国,数百万的底层劳工终日工作,却只能赚得每小时6—7美元的最低时薪,他们要如何生存,又是否能够走向成功?

为了寻找底层贫穷的真相,作者隐藏自己的身份与地位,潜入美国的底层社会,去体验底薪阶层是如何挣扎求生的。她为此制定了严苛的执行标准,在衣食住行各方面做出相应调整,力求贴近低薪阶层的生存实态。在化身底层劳工的这段期间,作者流转于不同城市、不同行业,先后当过服务员、旅馆服务员、清洁女工、看护之家助手以及沃尔玛的售货员,也遇到了许多拥有不同背景、个性迥异的上司与同事。作者将自己在基本生活线上挣扎的经历描述得惊心动魄、扣人心弦,又出乎意料地幽默,展现了底层劳工在薪资、住房、医疗、雇佣关系等各方面的生存实态。

所有分享的资源均来源于网络公开资源,本站不保存任何数据,仅做汇总整理,不保证数据完整性。若此处无下载链接,说明分享已失效或被取消。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