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在读这本书以前都以为,爱需要缘分,缘分到了,爱自然就产生了。于是,我们傻傻等待着缘分从天而降。但是《爱的艺术》这本书明明白白地告诉了你:你不要等爱,而是学习爱。
《爱的艺术》是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艾里希-弗洛姆最著名的作品,自1956年出版至今已被翻译成32种文字,在全世界畅销不衰,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最著名的作品。
在这本书中,弗洛姆认为,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弗洛姆进而提出,爱是一门艺术,要求想要掌握这门艺术的人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在这里,爱不仅仅是狭隘的男女爱情,也并非通过磨练增进技巧即可获得。爱是人格整体的展现,要发展爱的能力,就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人格,并朝着有益的目标迈进。
此版特别收录弗洛姆学术助手纪念文章《弗洛姆生命中的爱》。
作者简介 · · · · · ·
艾里希·弗洛姆,著名德裔美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1900年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犹太人家庭,1922年获德国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是二十年代“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纳粹上台后,他于1934年赴美,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同时,在哥伦比亚大学等学术机构讲学,并先后执教于墨西哥国立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等高校。1980年弗洛姆病逝于瑞士洛伽诺。
弗洛姆的研究植根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他认为人是各自所在的产物,在现代工业化社会,人变得越来越自我疏离,这种孤立感导致人们潜意识下渴望与他人结合、联系。
弗洛姆以深入浅出、平易近人的文笔,创造了大量学术著作和普及性作品,其中影响最大的有《爱的艺术》、《逃避自由》、《健全的社会》、《精神分析的危机》等。
为什么我们都认为爱是等来的?作者说有三个原因。
①我们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事实上,大多数人所理解的“被人爱”无非是赢得人心和对异性有吸引力这两种倾向的混合物而已。
②我们认为爱的问题是对象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但这样的爱,其实是不成熟不纯粹的,因为需要才有的爱。
③我们不了解“坠入情网”同“持久的爱”这两者的差别。我们往往把如痴如醉的入迷,疯狂的爱恋看作是强烈爱情的表现,而实际上这只是证明了我们过去是多么地寂寞。这根本不是爱,而是对孤独的仓皇逃避。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误区,所以我们的爱才总是不顺利。
爱是一门需要学习的艺术
我们应该知道爱是一门需要学习的艺术。如果学不会这门艺术,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每种爱都会失败。我们在寻求爱这门艺术时,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如学习音乐、绘画等一样付出努力,既要掌握理论,又要付诸实践。
爱是一种积极的情绪
“爱是一种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情绪,是人内心生长的东西,而不是被俘虏的情绪。一般说来可以用另一个说法来表达,即爱情首先是给而不是得。” 弗洛姆否定了三种对“给”的解释:放弃、交换关系、自我牺牲。真正的 “给”是力量的最高表现,能够让自己的生命力得以释放。
同时,弗洛姆还指出一个人的“给”并不是为了“得”,但是通过他的给予,不可避免地会在对方身上唤起某种有生命力的东西。因此,他的“给”同时包括了使接受者也成为一个“给”的人,而双方都会因为被唤醒了内心的某种生命力而充满快乐。
有没有能力把爱情作为一种“给”的行为,取决于人的性格发展。而获得这一能力的先决条件,是人要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创造性倾向。拥有创造性倾向的人,会克服他的依赖、自恋以及强迫他人的要求,并能找到对自己的人性力量的信赖以及达到目的的勇气。
爱让我们不再孤独
弗洛姆指出:爱情是摆脱孤独的最佳途径。虽然纵欲、与他人保持一致、从事创造性的劳动都会让我们摆脱孤独。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孤独的问题。
要想真正和全面地解决人存在的困境,必须要在爱中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统一。实现人与人的结合,是人内心最强烈的追求,是一股把人类、部落、家庭和社会集合在一起的力量,没有爱,人类一天也不可能生存。
关于《爱的艺术》最受关注的5个问题
1.“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与“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到底有何不同?
回答:因果关系不同。“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这种爱是依赖,是索取。好比我现在比较缺钱,那当我遇到一个有钱又慷慨的人,我就很可能爱上他。而“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这种爱是付出,是给予。这种爱又纯粹又成熟,完全不会管对方是不是满足我的需要。和他在一起完全是出于爱。
2.我很欣赏爱是“给”而不是“得”的观点,可不可以具体再解释下?
回答:在我看来,如果你会“给”,那么你是一个有爱并且会爱的人。因为“给”是有爱的最高表现。你能够给予,说明你内心很富有,很丰富,很强大。而且你懂得“给”,就代表着你在爱中是主动的,你是关怀他人,而不是被动承受他人的爱。
3.我想问那句“爱情的关键是在关系中感受自己的存在”,感受自己的存在是怎样的体验?
回答:在一段关系里,你在保持独立人格的同时,你做出的每一个行动,都能唤起对方的某种美好品质。而你也会因此获得持久的活力与精神的鼓舞。你会真实的感受到自己是有用的,是发动者。
4.何谓成熟的爱何谓不成熟的爱?
回答:在作者看来成熟的爱,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①保留自己完整性和独立性的条件下,与他人合二为一。②你是主动去爱,而不是被动等爱。③懂得给予。不成熟的爱就是反其道行之啦!
5.弗洛姆还说异性恋是完美的结合,而同性恋还是要忍受孤独,那他对同性之间的爱到底是怎么看的?
回答:作者认为真正的爱情要得到性的升华,需要阴阳的结合,才能找到内心的统一。而同性恋做不到这一点,所以要忍受孤独。
读透社5群@故我的读书笔记
首先作者已经说明本书的主题就是: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每个人都可以问问自己,你确实见过多少真正有能力爱的人呢?
挺喜欢刚开始的这几句话“一无所知的人什么都不爱。一无所能的人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懂的人是毫无价值的。但是懂得很多的人,却能爱,有见识,有眼光……对一件事了解得越深,爱的程度也越深。如果有人以为,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对葡萄就一无所知。”说明要想懂爱,必须理解它,了解它的本质。
接着作者区别了爱别人与被人爱。大多数人都喜欢被人爱,我会被人爱吗?我如何才能值得被人爱?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采取了各种途径。男子通常采取的方法是在其社会地位所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去获得名利和权力,而女子则是通过保持身段和服饰打扮使自己富有魅力;而男女都喜欢采用的方式则是使自己具有文雅的举止,有趣的谈吐,乐于助人,谦虚和谨慎。而大多数人认为爱不是能力问题而是对象问题,谈论文化对爱的对象的影响。尤其是传统文化认为结婚以后就会有爱情,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观点又发生变化。尤其是商业社会,“在一个商业化占统治地位以及把物质成功看得高于一切的文化中,事实上是没有理由对下列事实抱有吃惊的态度:人与人之间的爱情关系也遵循同控制商品和劳动力市场一样的基本原则。”把爱情看作交易。人们往往把这种如痴如醉的入迷,疯狂的爱恋看作是强烈爱情的表现,而实际上这只是证明了这些男女过去是多么地寂寞。原来误以为是爱情,没想到只是两颗孤独的灵魂。
当然作者提出了方法:要认识爱情是一门艺术。人们要学会爱情,就得像学其他的艺术——如音乐,绘画,木工或者医疗艺术和技术一样的行动。本书也是从理论部分开始最后上升到实践部分。爱情的每一个理论必须要以人的理论、人的生存理论为前提。人虽然有动物的本能,但是超越了它。从存在方面论述人是多么的孤寂,孤寂意味着与外界没有联系,不能发挥人的力量,意味着一筹莫展,不能把握世界,事物和人;意味着世界把我淹没,而我只能听之任之。所以孤寂是引起强烈恐惧感的根源,同时孤寂还会引起羞愧和负罪的感觉。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又没有通过爱情去达到新的结合——这就是羞愧的根源,同时也是负罪和恐惧的根源。从基督教方面说明孤寂的原因。那么如何克服这种孤独感,如何超越个人的天地,实现人类的大同。历史中有许多方法,比如对图腾的迷恋,对神的信仰,对动物的模仿,以及集体活动与酗酒,吸毒。
共生有机体的概念意味着生理上的依赖。作者观点是爱情是一种积极的情绪,它的特点在于给而不是得,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他应该同别人分享他的欢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幽默和悲伤——简而言之一切在他身上有生命力的东西。通过他的给,他丰富了他人,同时在他提高自己生命感的同时,他也提高了对方的生命感。当然爱情的积极性除了有给的要素外,作者又提出了一些:关心、责任心、尊重和了解。作者对爱也做出了分类,把爱分为性爱,母爱,父爱,神爱,以及博爱,他区分了自恋与利己的区别,认为连自己不爱的人怎么能够爱他人,里面有基督教的意思,上帝说:你要爱你自己,更要爱你的敌人。
但是爱情在资本社会中正在衰亡,现代人变成了商品,时刻感受到孤独。遵循今朝有酒今朝醉成为物质消耗的原则,把爱情看作是性满足的产物,把爱情看作是结伴思想和防止孤独的避风港。
那么如何培养爱的能力,应该如何做?作者从专一,耐心,全力以赴,对自己有信念来让我们培养爱的艺术。
发表回复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