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深阅读: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如何读书》斋藤孝

如果自身修养确实达到了一定深度,在此基础上妥善获取平均水平的网络信息作为判断的参考自然毫无问题。但如果书读得不够,就只能在海量的信息表面漂流,完全无法深入其中。换句话说,要想更有效地利用互联网,得先确保自己的精神和思想达到足够的深度。

p306485深阅读的四法则:行动起来,深得到底,浮得上来,坚持下去

牛顿曾经曰过:如果我看得更远一点的话,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对于我们现代人而言,更是如此,科技的进步、人文的发展,都是依赖于前人的努力钻研和辛苦积累。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前人奠定的基础物理、基础数学,怎么会有当今量子物理、高等数学的理论,怎么会有火箭上天、潜艇下水、网通互联的成果呢?所以,我们的成功是奠定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之上的。

前人的研究成果,就像梯子的每个横梁,指引我们通向未知的将来。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前人的经验和成果都浓缩在书中。阅读书籍,就是阅读经验,阅读人生,能够帮助少走很多弯路,多走一些畅通大路。特别是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阅读、学习更是追赶时代发展步伐的重要手段。关于如何阅读的课题,很多专家学者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阐述。日本明治大学文学部教授斋藤孝编著了《深阅读——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如何读书》一书,用多年实践经验,向我们讲述读书的重大意义,并传授给我们实用的读书方法,帮助我们迈上前人搭建好的“阶梯”。

书中在论述了读书的意义以及对人生重要影响之后,向我们提供了持续读书的五个习惯和十倍增强读书力的技法,很中肯,可操作性比较强。通过阅读本书,个人理解斋藤孝关于“深阅读”的精髓在于四点:行动起来,深得到底,浮得上来,坚持下去。

——行动起来。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这个戏是指游戏,我们每天都能在工作生活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这些难题就是游戏中的小怪兽,我们只有通过不停地打怪,才能实现升级突破,掌握更强大的能力、法术、奥义,才能在众多玩家中脱颖而出。但是游戏里总有VIP玩家,通过充值可以秒杀任何免费玩家。在现实生活里,也存在这种VIP玩家,那就是善于读书,善于利用前人经验的人,他们善于从书本中汲取经验、汲取智慧,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所以,我们要行动起来,找到适合自己的书,开始给自己“充值”。

——深得到底。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难,拥有在优秀的头脑,没有问题也无济于事。因为有了问题,人们才会关心,并试图找出答案。只有养成边提问边阅读的习惯,才能提高兴趣和关注的持久力。在思考答案的过程中,又催生出新的问题,从而更容易吸收书中的内容,这个过程就是“深潜”的过程,由此逐渐揭示“海底世界”的整体全貌。

——浮得上来。“能否把书中内容向别人说清楚”,这是衡量阅读是否能够浮得上来的重要指标。输出的过程既是重新整理对本书理解的过程,也是加深记忆效果的过程,更是检验读书效果的重要手段。对此,斋藤孝提出了更有吸引力的目标“能够把书的内容用一两分钟的时间向别人说清楚”,并介绍了“转换视角+引用”、举办“读书会”、“映射交流”等方法,帮助我们输出阅读知识,激发自己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阅读兴致。

——坚持下去。网络上流传了一个段子,不但有趣而且形象:一天不读书,无人看得出;一周不读书,开始会爆粗;一月读书,智商输给猪。任何技巧,都逃不过一个坚持。熟能生巧,练出水平。读书更是如此,持续的供电更能体验到快速提高的效果。斋藤孝提出了“一天一本”的读书方法,通过每天设定“阅读时间”、难懂的部分“跳读”、“随时随地均可读书”等方法,提高阅读效率。拿出久久为功的韧劲儿,坚持驰而不息的精神,必能积小胜为大胜,图近功至恒远。

据说犹太人有个习俗,当孩子出生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上一点蜂蜜,让小孩去舔《圣经》上的蜂蜜,通过这一舔,让孩子对书产生美好的第一印象:书是甜的。当孩子稍稍懂事时,几乎每一个母亲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有一天你家里突然起火,你首先会抢救什么?”当孩子回答是钱或钻石时,母亲会严肃地告诉他:“这些都不重要,你首先应该抢救的是书!书里藏着的是智慧,这要比钱或钻石贵重得多,而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

个人的精神成长史,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民族的精神高低,则完全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在大力提倡“文化自信”的时代,学会阅读,学会深阅读,更有其强烈的政治意义。

为什么越优秀的人越会读书?

我们大家都知道首富比尔.盖茨爱读书,并且会读书,而且每年都会推荐书单,比尔.盖茨说,他每年大约读50本书,而且只读纸质版。还有像闻一多醉书、华罗庚猜书、侯宝林抄书、张广厚吃书、高尔基救书,等,为什么这么多优秀的人都喜欢看书,也许读书不是他们成功的主要因素,但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

首先,书只是非生命的客观存在,既不会主动给人造成伤害,也不会有意干涉。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会不自觉地将自己投影在书的世界里。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可以把书当成重新审视自我的“镜子”。

读书的意义一般会分为三种:

第一,是以获得信息为目的的读书。比方说,我们有时迫于工作或考试的需要,就不得不读书。

第二,是为了愉快且有意义地度过独处时间,因而促使大脑充分发挥想象力的读书。

第三,是为了锻炼自己、丰富精神而读书。

这三种读书中的任何一种都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第二、第三种读书,可以同时进行。除了直接锻炼精神的伟大书籍,哪怕只是读有趣的书,也能有效地让心灵恢复平静。换句话说,只有能用读书填满独处的时间,就能减轻内心的孤独感。

比方说,由于跟亲人或朋友分别而感到寂寞的时候,读书的人与不读书的人相比,重新振作是有着很大区别的。读书本来就是一个人做的事,所以自然可以减轻寂寞。

另外,对于大学生来说,读书也是一大救星,有朋友当然是好事,但如果因为某些原因,朋友之间变得疏远了,这时完全没必要像强迫症患者一样,觉得自己没有朋友,很不幸,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怀着孤独感和缺失感,而这正是我们读书的契机,集中精神读书,这样反而更有意义。

如此一来,无论是在人生一帆风顺的时候,还是遭遇挫折的时候,都能跟书保持良好的关系。跟书成功地交上朋友的人,无论在这个世界上遭遇何种不幸,无论情绪如何波动,都能随时找到合适的书,充分享受读书的乐趣。

信息爆炸时代如何读书,读书到底有什么意义?

斋藤孝在他的新书《深阅读》这本书中,教我们怎么在信息爆炸时代如何读书,读书到底有什么意义?

一,选择一本好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

选择什么样的书很重要,同样是读书,所读的书不同,意义也完全不同。遇见一本好书,有时一下子就能拓宽我们的眼界。我们平时说的“好书” “坏书”,《深阅读》作者斋藤孝推荐了两个简单的评价标准,一是易读,二是有内涵。也就是说,一本书里发人深省的部分越多,这本书就越有价值。

以这一观点而言,被称为古典的书未必有很多“好书”,因为古典作品尽管内涵丰富,但往往并不易读,古典作品大都有沉闷无聊的部分。
当然,如今肯定也有人在精读以前的“文学”,努力地一点点向其靠近,但从文化的整天来看,这样的人只有极少数。既然现在任何人都能轻易地发表作品,而且竟然很受欢迎,人们自然也就难以发现其中的特殊性了。

或许有人认为,这只是喜好的问题,的确,喜不喜欢一本书,是因人而异的,但在此之前,水准这个东西还是确切存在的。作品在深度、表现力、洞察力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优劣之分。若不能认识到这一点,那事态可就相当严重了。

二,养成读书的习惯

面向大众的书常常散发着恶臭 ——尼采

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我们在银行窗口排队的时间通常都比较长,像这种情况,就应该多增加几个窗口,提高工作效率,或者寻找问题的解决对策。但是, 现场工作人员是不会意识到排队情况的,或者,这些人也行认为这种“异常”早已经称为常态,所以在他们看来是正常的,总之,他们就是发现不了问题。

读书也是一样,只要养成边提问边阅读的习惯,就能提高兴趣和关注的持久力,从而更容易吸收书中的内容。这样一来,我们首先弄清楚作者是以怎么样的问题意识来写某本书的,明白了这一点,就容易理解对话如何展开,也能预测到接下来会出现怎么样的提问,甚至自己也能养成边提问边思考的习惯。

比如以前在大学里,读书就成了日常聊天的常见话题,同学们彼此擦肩而过时,也会相互介绍书籍,或者围绕某本书的阐释而彻夜讨论不休,这个时候,没读过的人只能默默旁听。

读书会帮助我们拓宽眼界,不用整天纠结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上面。与其把时间花在烦躁、嫉妒、鄙夷上,不如读书来得有意义。现在在工作休息期间,朋友或者同事们在一起聊天,会说到近期都看了什么书?如果大家都是有小孩的,就会聊育儿类的书籍。那些读过的书终将成为属于我们自己的力量。

先要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读书的习惯,如果整整一天什么也不读,就相当于偷懒不参加智慧训练,大脑会变得迟钝,有时甚至还会退化。

三,提升阅读技巧

光是不停读书,过后却不深入思考,绝大部分知识都会流失,不会在精神中扎根——叔本华

转换阅读法:不只是读书,世界上的所有现象若用“y=f(x)”这一函数来解读,都会很有趣,其中y是创意,x是素材,根据函数“f”,将对应现象代入“x”,即可得出“y”。

世界上的伟人、贤人和作家,他们都有自己的“f”。爱因斯坦观察世界用的是“爱因斯坦转换”,梵.高用的则是“梵.高转换”。这是人的思考轴心,简单地说,就是“世界”。我们在阅读伟人们的作品的时候,就会明白“世界上还存在这样的想法”。也就是与伟人共享视角。

通过大量的阅读书籍,还能确立自己的“f”,也就是将书中的内容和自己的经验联结起来—“说起来,确实遇到过这种事” “以前确实这样想过”。这种感觉与其说是获得书本中的知识,不如说是将其融入自己的身份。

快速阅读:阅读长篇小说时,很多人总是坚持不到高潮部分。读完开头的50页还不难,但后面就只靠着一股惯性,结果往往半途而废。
在这种时候,可以使用一种比较特殊的技巧,就是只读对话部分,哪怕是再不容易读懂的书,描写对话所使用的语言一般会比较简单,而且,优秀作家的作品,对话部分也会很出色。只要把握住最初登场的各人物之间的关系,即使略过情景描写的部分,也能跟上主要情节,而且阅读速度肯定很快。就好像一趟列车,在多数站均不停车,速度自然很快。作者斋藤孝将这种阅读方式成为“快速阅读”。

但要注意的是,“快速阅读”并不是所谓的“速读“。快速阅读不是一站不停的长驱而过,在某些车站还是需要停车的,尤其是大型车站,停车时间较长,这也是没有办法的,总之,需要优先确保内容的读解,快速阅读就不会错失重要的内容。

四,强化阅读成果

阅读好书,就像跟过去最优秀的人物对话一样。 ——笛卡尔

说到读书,其实是存在若干标准的,有时走马观花就算“读过了”,有时则会读得出神,记住每句话每个字,关键在于从中吸收了多少内容,这些内容又是什么样的。

“是否能把书的内容向别人说清楚“,是衡量标准之一,比如针对一本书,若能像大学讲义那样花一个小时解说,就证明吸收度非常高。然而,要读到这种程度,需要相应地花费大量时间,我们可以把标准不妨设得宽松一点,比如”是否能把书的内容用一两分钟的时间向别人说清楚“。还可以做成读书笔记和书评。

想让输出阅读变得更有效,需要满足两个要点。

第一,讲述时不要采用俯瞰全局的角度,应该以自己的感性、体验为主,比如自己对这本书的哪些地方感兴趣,对哪部分内容印象深刻。至于作品梗概或内容简介,只要看看各出版社提供的目录或网络信息就能知道。反正是自己说,不如加上自己的体会,留意这样的输出,也有助于强化记忆。

第二,在说明时尽量应用书的部分内容。记住这一点,读后的记忆和印象就会更容易被唤醒,也就是成为阅读的“证据”。

读书不仅能让我们从作者身上得到能量,它还像吸水纸一样,能吸走我们精神上的负面能量,使我们内心淤积的压力得以减轻,从而保持心情舒畅。另外,读书还关系到年轻人的人格形成。书中的内容并不只是单纯的信息,还会影响对人的态度。

也就是说,想让自己在年轻时进步,想让自己年老后有个爱好,想有个可供发泄负面能量的终生渠道,就不能不读书,读书是我们的一生良友。后浪出版公司 / 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如何读书 / 2016-9

斋藤孝,1960年出生于日本静冈县。毕业于东京大学法学部,并在该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修完博士课程,现为明治大学文学部教授。专业为教育学、身体论、交流论。主要著作有《学会学习》《提问力》《规划力》等。

下载文档到本地:深阅读: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如何读书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