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t go of your attachment to being right, and suddenly your mind is more open. You're able to benefit from the unique viewpoints of others, without being crippled by your own judgement.

- Ralph Marston

本站所有资源均源于网络,仅做汇总整理,不保证数据完整性。

读书 |《哀伤的墙》仇恨怎能战胜爱呢?

读他第二本书,他很会写故事,读来一气呵成不想断,但是可能我太过注重情节,也没有对故事发生地有足够的背景知识和体认,所以读完会觉得欠缺应有的震撼,觉得要再读的,但是又没有勇气和动力再读。

这道墙,不仅仅是以色列沿着约旦河西岸建立的八米高的隔离墙,更是阿拉伯移民与以色列人的高墙,也是靠坚持挽救生命的医生阿敏与以做人肉炸弹的丝涵为代表的巴勒斯坦原住民的高墙,亦是身为族长的阿敏祖父与一心想当画家的阿敏父亲的观念高墙。小说大量的内心剖白,细腻的情绪刻画,像电影般具有强烈的画面感,行文像熟手解剖一条鲜活的鱼,可见肉可见血可见骨头,然后一切又戛然而止,也让读者一滞,缓不过气,然后翻回首页,竟然已有先兆,何其妙!“他们可以拿走你的一切,你的财产,你最美好的时光,你所有的欢乐,还有你所有的荣耀,乃至于连你最后一件衬衫也得拿走,但你的梦想会永远留在你身边,重新创造这个你被没收的世界。”

ai-shang-de-qiang[法] 雅斯米纳·卡黛哈 / 缪咏华(译) / 上海三联书店 / 2016-7

内容简介 · · · · · ·

阿敏和丝涵是一对加入以色列国籍的阿拉伯夫妇。阿敏是一位杰出的外科医生,夫妻俩人住在特拉维夫高级住宅区的一栋住宅里,过着令人称羡的惬意生活。但是某天,发生在一家快餐店里的自杀炸弹袭击硬生生摧毁了阿敏一手打造的美好生活。丝涵不幸在这次袭击中丧生,但更为惊人的是,所有证据都显示,丝涵就是那位自杀式袭击者。丝涵的行为不仅毁了自己,以及十几条无辜的生命,同时摧毁了被遗留在人世、不得不面对现实的阿敏。多年来看似和他同甘共苦的妻子,将他排除在自己的生命之外,彻底背叛了他。在痛苦、愤怒以及不解的情绪下,阿敏决心找出究竟是谁将他的妻子变成一个他所不认识的人……

作者简介 · · · · · ·

雅斯米纳·卡黛哈,本名为穆罕默德·莫莱赛奥,曾是阿尔及利亚军队军官,工作之余从事写作,在阿尔及利亚以法文出版了多部小说,深获好评。在阿尔及利亚内战期间,他为了躲避军方对书籍的审查,采用了他妻子的名字“雅斯米纳·卡黛哈”这个笔名。一直到2001年,他离开军队迁居法国后,才公布其真实身分。在公布身分后他依旧使用这个女性笔名,为的是表示对妻子的感激,以及对所有阿拉伯女性的敬意。

卡黛哈对于目前深扰伊斯兰世界的政治冲突相当关心,重要著作有当代东方三部曲:《喀布尔之燕》、《哀伤的墙》、《巴格达之歌》。被誉为是阿尔及利亚继加缪之后,当代杰出的作家。

书评转载 · · · · · ·

世界忽然就不太平了。法国尼斯国庆活动和慕尼黑购物中心均遭恐怖袭击,欧洲人民被血腥阴云笼罩。这个世界怎么了?我们常说让世界充满爱,可仇恨怎么就战胜了爱呢?

《哀伤的墙》,便是以“巴以冲突”为背景,从平民视角出发,面对上述困惑,去挖掘恐怖的根源和展示人性的脆弱。这本小说,是阿尔及利亚作家雅斯米纳•卡黛哈的早期作品。可如今读来,毫不过时。当伊斯兰与西方世界的纷争愈演愈烈,世界局势动荡不安的时候,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宗教、民族和文化之间存在的不可逾越的沟壑。

卡黛哈曾是阿尔及利亚军队的军官,业余写作。为躲避军方检查,遂用妻子之名作笔名。在2001年离开军队迁居法国后,他才公布自己的真实身份。不过,笔名延用至今,为了表达对妻子的感谢和对阿拉伯女性的敬意。

正如毛姆所说,作家更关心的是了解人性而不是判断人性。小说伊始,一起恶性的人体炸弹恐怖事件打碎了阿敏平静的生活。他是一位加入以色列国籍的阿拉伯裔外科医生。可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的全职太太丝涵正是特拉维夫快餐店里的自杀式袭击者。当日11名在店内参加生日会的小学生全部死亡。

鲜活的生命、挚爱的妻子和成为袭击者的原因,令阿敏陷入了自我矛盾的绝境。可他终究不愿意承认优雅贤淑的妻子就是凶手。她平日的所作所为,他全不知情。“我要知道是谁把我太太洗脑,是谁把她身上挂满炸药,送她上战场。我没有掌握实情之前,绝不善罢甘休,我也不会对这件事视若无睹。”去揭开妻子如何成为恐怖分子的秘密,成了本书的核心线索。

卡黛哈并未取巧地去书写残忍的恐怖组织成员的生活,以期博取读者眼球。他只是碎碎念地讲述了一个普通男人哀悼亡妻的悲愤之情。在“从哀伤到绝望”的路上,这个倒霉的男人必须独自走完与自己和解、与妻子和解、与亲人乃至整个民族和解的心路历程。

巴以冲突,孰是孰非实难判定。恐怖分子如何炼成也有诸多原因。但是,在阿敏从特拉维夫到伯利恒,再到杰宁的探访旅途中,他听到和遇见最多的就是“仇恨”的语言与眼神。而如丝涵一般的平民眼中的仇恨是:“每一天,坦克都压过我们的双脚,弄翻我们的车,破坏我们的家园,毫无预警就朝我们的孩子身上扫射。”

在众人眼里,丝涵是凶手。但在巴勒斯坦家乡,她是女英雄。身份认同的巨大差异,是冲突双方推不倒的耶路撒冷之墙。希特勒说过,“动员民众不能用爱,要用仇恨,仇恨是最好的凝聚力。”这种仇恨在冲突双方的心中滋长,久而久之便淹没了爱。然而,仇恨的最终释放方式是抛却生命,同归于尽。

小说的结尾,阿敏也在一次以牙还牙的爆炸袭击中丧生。卡黛哈用最美的语言描绘了阿敏生命尽头的幻觉:孩子、果树、山丘和原野。那本是应该属于平民百姓的生活,而如今却成了那片土地上热爱和平之人的梦想。

卡黛哈在小说中确有对以色列对巴勒斯坦政策的不满之意。人会死,可仇恨不会。或许,“以德报怨”才是未来解决世界争端的唯一途径。三毛说:耐心、谅解、宽容、包涵都是爱的代名语。只有爱,才会打败仇恨。

注:书评摘选自《仇恨怎能战胜爱呢?》文/夏丽柠(Shirleysays)

所有分享的资源均来源于网络公开资源,本站不保存任何数据,仅做汇总整理,不保证数据完整性。若此处无下载链接,说明分享已失效或被取消。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