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 a great believer in luck and I find the harder I work, the more I have of it.

- Thomas Jefferson

本站所有资源均源于网络,仅做汇总整理,不保证数据完整性。

读书 |《认识你自己》囊括柏拉图人生智慧的精髓 | 柏拉图

当灵魂自我反省的时候,它穿越多样性而进入纯粹、永久、不朽、不变的领域,这些事物与灵魂的本性是相近的,灵魂一旦获得了独立,摆脱了障碍,它就不再迷路。

ren-shi-ni-zi-ji-cover《认识你自己》/ 柏拉图 / 王晓朝(译) / 长江文艺出版社

编辑推荐 · · · · · ·

《名家名译·大师人生智慧精华:认识你自己》从柏拉图的全部著作中精选重要段落,按主题加以编排。此书所选文字以《柏拉图全集》原版译文为基础,对所选文字作了程度不同的修改。限于《名家名译·大师人生智慧精华:认识你自己》体例,修改之处在书中不能逐一注明,敬请谅解。

作者简介 · · · · · ·

作者:(古希腊)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生于雅典贵族家庭,早年受过良好的教育,他十分喜爱文学,写过诗歌和悲剧。在20岁的时候他成为苏格拉底的弟子,由于受老师的影响,他开始倾心研究哲学。而他的学生是大名鼎鼎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师徒三人也被公认为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斐多》中描绘的苏格拉底之死事件,被认为仅次于基督之死。著有《对话录》、《理想国》等作品。

译者:王晓朝,市面完整《柏拉图全集》译者,英国利兹大学哲学博士,现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已出版和发表的著译有《希腊哲学简史——从荷马到奥古斯丁》、《柏拉图全集》(4卷)、《西塞罗全集》(1—3卷)、《上帝之城》等30余种,论文200余篇。


除了求善,爱决不会企盼任何事物

在爱情问题上,所有的行家在没有赢得心上人之前都十分谨慎,不对心上人滥加赞扬,因为他们担心事情的最后结果。再说,你的情人在受到过度的赞扬之后会变得傲慢和狂妄自大。

我宁可要一位好朋友,也不要世上最漂亮的鹌鹑或公鸡;我宁可要一位好朋友,也不要世上最名贵的马或狗。我相信,只要我得到一个朋友和伴侣,胜过得到大流士王(古代波斯国王)的全部黄金,也强过大流士王本人。所以,我喜欢友谊。

首先,有爱情的人一旦追求的对象到手,就会反悔以前付出的恩惠,而没有爱情人却没有机会反悔已经付出的东西。没有爱情的人在施予恩惠时不受爱情的约束,他们是自由的,他们会量力而行,同时也顾及自身的利益。其次,有爱情的人会算计他们的爱情能得到多少好处,付出的代价又有多大,他们要花费额外的精力去算计花费多久才能收支平衡。而没有爱情的人却不会为了爱情而忽略自己的事业,不用算计过去花费的心机,也不会与亲属发生争执。既然这些麻烦都不存在,那么他们所要做的就是把自己的精力用在能够博取对方欢心的事情上。再次,有人争辩说,应当看重有爱情的人,因为有爱情的人对所爱的人特别好,会用各种言语和行动来讨得爱人的欢心,但这些言行会引起他人的厌恶。如果情况确实如此,那么有爱情的人显然也会为了明天的爱人而抛弃今天的爱人,如果新的爱人有这种要求,那么他无疑也会伤害过去的爱人。

也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有爱情的人会阻止他的恋人与其他人交往,生怕有钱的情敌会用钱财把他的恋人夺走,或担心一个有文化的情敌在智力上超过他,因此他会始终对那些比他强的人保持高度戒备。

适当的做法不是把恩惠赐予那些要求最强烈的人,而是赐予那些最能对我们感恩图报的人;不是那些只贪图你的青春美色的人,而是那些在你老的时候仍旧能够与你共享安乐的人;不是那些达到目的就向外界夸耀的人,而是那些顾全体面、守口如瓶的人;不是那些贪图一时欢乐的人,而是那些愿意与你终身为友的人;不是那些情欲满足就恩将仇报的人,而是那些在你年老色衰时仍旧对你忠心耿耿的人。

人人都清楚地知道爱情是某种欲望,我们还知道有些人想要满足这种美好的欲望但又不想成为有爱情的人。那么如何区别一个人有无爱情呢?我们必须注意到,每个人都有一条所要遵循的主导原则。这样的原则有两种:一种是旨在追求快乐的天生的欲望,另一种是旨在追求至善的后天获得的判断力。这些内在的指导有时候是一致的,有时候是不一致的;有时候这个原则占据上风,有时候那个原则占据上风。

假如说我们肯定会偏爱那些对我们要求最急迫、最强烈的人,那么在其他事情上我们也应当加以关照的不是那些境况最好的人,而是那些最贫困的人。因为他们的需求最大,一旦施予恩惠,他们就会对我们抱着最深的感激之情。

当追求美的享受的欲望控制了推动正确行为的判断力以后,当这种欲望从其他相关的欲望中获得竭力追求肉体之美的新力量时,这种力量就给这种最强烈的欲望提供了一个名称,叫作爱情。

灵魂通过追随理性和哲学来免除欲望

只有哲学家的灵魂可以恢复羽翼,这样说是对的,有道理的,因为哲学家的灵魂经常专注于对这些事情的回忆,而神之所以为神也正是对这些光辉景象的观照。如果一个人正确地运用回忆,不断地接近那完善的奥秘景象,他就可以变得全善,也只有他才是真正完善的。但这样的人既然漠视凡人所重视的事情,聚精会神地观照神明,他也就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公众的谴责,被当作疯子,因为公众并不知道他其实是由神凭附着的。

每一个寻求智慧的人都知道,当哲学接管灵魂的时候,他的灵魂是一个无助的囚犯,手脚被捆绑在身体中,只能透过灵魂的囚室间接地看到实体,在无知的泥淖中打滚。哲学知道这个囚犯自己主动的欲望在狡猾地影响着这种监禁,对灵魂的监禁来说,使灵魂进监狱的首先就是灵魂自己。

在这种情况下,哲学接管了灵魂,试图用温和的劝说来使灵魂自由。她向灵魂指出,用眼睛、耳朵,以及其他所有感官作出的观察完全是一种欺骗,她敦促灵魂尽可能不要使用感官,除非迫不得已,她鼓励灵魂要精力集中,相信自己对物体的独立判断而不要相信别的东西,不要把灵魂间接得来的服从于多样性的东西当作真理,因为这样的物体是可感的和可见的,而灵魂自身看到的东西是理智的和肉眼不可见的。此时,真正哲学家的灵魂会感到一定不能拒绝这个解放的机会,因此灵魂尽可能节制快乐、欲望和悲伤,因为灵魂想到放纵快乐、欲望和悲伤的结果不是象人们所设想的那种微不足道的不幸,例如由于自我放纵而生病或浪费钱,而是一场受害者不知道的最可怕的灾难。

灵魂通过追随理性和做哲学的永久同伴来免除欲望,它通过对真实的、神圣的、不可推测的事物的沉思来从中吸取灵感,因为这样的灵魂相信这是它生活的正确方式,当肉身死后,它可以到达一个与它自身性质相关和相同的地方,在那里可以永远摆脱凡人的疾病。

哲学家能够把握永恒不变的事物,而那些做不到这一点,在多种多样的众多事物中迷失方向的人不是哲学家。

这些人从可以感受到的事物中产生出知识来,但在他们的心灵中没有鲜明的事物的原型,因此他们不能像画家观察模特儿一样凝视绝对真理,不能总是心怀这种原型,对这个世界上的事物进行精确的思考,也不能思考美、正义和善的法则,并在需要的时候,守护这些已经建成的东西。

这是哲学家的天性方面的东西,他们永远酷爱那种能把永恒的本质揭示出来的知识,而不会在生成与死亡这两极动摇不定。

身心皆美者是最美的景观

如果一个人的灵魂拥有美好的气质,他那有形的身体也具有一种与美好的气质相适应的和谐的美。在一位能够沉思的鉴赏家眼中,这样的身心皆美者是一个最美的景观。

当造物主用他的目光注视那个永恒自持者,并且用它作为模型,创造出事物的外形和性质,凡是这样的完成的作品必定是完美的。但若他注视的东西也是被造的,他使用的模型也是被造的,那么他的作品就不完美。

美本身在天外境界与它的伴侣同放异彩,而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用最敏锐的感官来感受美,看到它是那样清晰,那么灿烂。视觉器官是肉体中最敏锐的感官,为身体导向,但我们却看不见智慧,也看不见其他可爱的对象,能被我们看见的只有美,因为只有没才被规定为最能向感官显现的,对感官来说,美是最可爱的。

你还记得我问的美本身吗?美本身把美的性质赋予一切事物——石头、木头、人、神、一切行为和一切学问。

所有分享的资源均来源于网络公开资源,本站不保存任何数据,仅做汇总整理,不保证数据完整性。若此处无下载链接,说明分享已失效或被取消。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