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dwelling, live close to the ground. In thinking, keep to the simple. In conflict, be fair and generous. In governing, don't try to control. In work, do what you enjoy. In family life, be completely present.

- Laozi

本站所有资源均源于网络,仅做汇总整理,不保证数据完整性。

《钓愚》操纵与欺骗的经济学

两位诺奖获得者写的通俗经济学著作,当然值得看。说明市场经济中为什么会有诈骗。理想的市场经济是有前提的,主要是完全竞争、信息对称以及人的完全理性。在这些条件满足时,市场自发调节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阿克洛夫证明了现实中信息是不对称的,席勒证明了人是非理性的,起码不完全理性,这正是他们对诺奖的贡献。这本书就是从这两种理论出发来说明现实中诈骗的产生,从而说明市场经济并不完善,需要政府的监管。人是利己的,但由于贪婪,往往会占小便宜吃大亏,或者为些许短期利益而放弃长期利益。这样,生产者就可以利用消费者的这种心理以及自己拥有的更多信息来操纵和诈骗消费者。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永无结束。即使有政府监管,这些事也不会消失。读这本书起码可以减少上当受骗。当然更可以体会信息不对称与人非理性的理论。

序言摘录 · · · · · ·

自由市场机制是组织人类生产活动的理想方式吗?在这本书中,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乔治·阿克洛夫与罗伯特·席勒给出了他们的回答。

实际 上,自亚当·斯密以来,对于上面这个有趣且无比重要的问题,几乎每一个经济学家都有自己的答案,包括亚当·斯密在内的大部分经济学家的回答是肯定的。这些 崇尚自由市场制度的主流经济学家(即便承认市场有不完美之处)认为,总体而言,通过自由市场来配置经济资源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每一个人的需要。此外,少数 经济学家(比如马克思)怀疑市场机制的有效性,并提出了计划经济的构想。在 20 世纪,这些少数派经济学家的构想与人类追求平等的朴素理想结合在了一起,显示了惊人的爆发力——引导着共产主义革命者在东起东经38º线、西至易北河的广 阔的欧亚大陆上发起了一场空前绝后的社会实验。

当然,最后的事实表明,这种构想因为从一开始就低估了人性的弱点,从而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虽然在总体上(平均的意义上),少数派很可能错了,但在边际上(虽然少数派痛恨“边际”这个概念),他们对人类经济思想的贡献是巨大的——发现并系统地阐释了自由市场机制的缺陷。

在 这本书中,两位作者试图从一个新角度阐述市场机制的缺陷:传统的理性人假设在现实中并不成立。人的非理性特征会体现在经济决策上,而市场会捕捉并放大这种 特征,从而产生对个人或者社会来说不理想的经济结果。比如,书中引用了一项最近对美国波士顿地区健身房收费方案的研究。通常,新的健身者会面临三种付费方 案:(1)按次计费;(2)按月支付固定费用并自动顺延合约;(3)支付固定年费。显然,如果健身频率足够高,理性的新健身者应该选择后两个方案。但研究 表明,有 80% 的健身者根本达不到采用第二种方案应有的健身频率,却依然选择了第二种方案。换言之,这些低频健身者其实采取按次计费更划算。对此,一个可能的解释是,人 的偏好存在不一致性:选择付费方案时,顾客的大脑被自己不畏艰难的高大形象所占据,等到了真正决定某天下午是否去健身的时候,这个顾客的大脑却更多地被即 将到来的健身会产生的疲劳感所占据。换言之,前者是“理想之我”,而后者是“真实之我”。显然,顾客在选择付费方案的时候把自己幻想成了“理想之我”。

这种对自己意志力的过度自信给消费者个人带来了经济上的损失。据估算,一开始选择按月自动付费的健身者每年在健身上的平均花费为 1400 美元,而如果他们一开始选择的是按次计费,则每年可以节省 600 美元。毫无疑问,所有的健身房老板都发现了这一点:帮助新顾客沉浸在“理想之我”的幻觉中,并阻止他们在醒悟过来后反悔是一个巨大的利润点。为此,大多数 健身房都给顾客更换付费方式设置了重重障碍。

也许有读者会说,虽然那些选择了错误付费方式的健身者每年损失了 600 美元,但健身房老板却因此多挣了 600 美元。从全社会的角度看,不过是“楚人失弓,楚人得之”,又有什么关系呢。对此,经济学的竞争均衡原理告诉我们,这 600 美元无法构成健身房老板的长期利润。这是因为,长期而言,利润的存在只会吸引更多人投资于健身房,由此导致健身行业竞争加剧,直至利润彻底消失。因此,消 费者的错误选择最终只会导致社会上出现很多我们原本不需要的健身房,而这就是社会经济资源的浪费。

这种由于人的非理性特征而导致的市场失灵 不胜枚举:我们难以抗拒高热量食物的诱惑,市场上就会有人热衷于售卖这种食物,使肥胖成为严重的社会健康问题;我们总是相信自己的运气会比别人更好,市场 上就会有人开设赌场,引诱我们来玩根本赢不了的游戏;我们会高估自己未来的能力和收入,市场上就会有人售卖豪宅,并引诱我们去借我们根本还不起的房贷…… 的确,市场最大化地满足了我们的需要,至少在决策那一瞬间是这样,但这是一种真正对我们有利的理性需要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不过,需要注 意的是,与那些从根本上否定市场作用的少数经济学家不同,这两位作者是自由市场制度的“忠诚的反对派”:他们依然认为市场机制是组织人类生产活动唯一可行 的制度,但他们推崇的是得到良好监管的市场,而非自由放任的市场。在一个具有良好监管的市场上,没有人可以通过利用他人的心理弱点获利。

有一点可以被预见,那就是关于这本书不会没有争议。至少在理论上,一个监管良好的市场不会是最有效率的市场。这是因为监管也是有成本的——监管者在人性的弱 点上一点也不比被监管者少。但我个人认为,即便我们再退一步,承认这是事实,市场监管依然有其存在的理由——在心理上,人们倾向于把自己遭受的一切痛苦归 咎于自己之外的因素。所以,如果监管者不存在,在市场上失落的人很可能会轻易相信这样一种说法:自由市场机制是导致疾病、贫困、犯罪、自杀、信用崩溃等人 类所有痛苦的源泉。如果这种说法复活,人们对市场机制的信心就会再次动摇,20 世纪人类所经历的热战、冷战、饥荒与内乱等毁灭性的灾难就有可能会重新降临。在这个意义上,这些“忠诚的反对派”才是市场制度真正的保卫者,因为他们把人 类对市场制度的不信任转移到了监管者身上。

毫无疑问,如果这本书是一本讨论人类心理特点、经济决策与市场监管的学术专著,那一定是严谨而晦 涩的。但实际上,这是我看过的最有意思的一本经济学大众读物,即便是没有任何高等教育背景的读者也可以很轻松地读懂这本书,并获益匪浅。两位作者通过一系 列研究案例,以平易近人的笔法,深入浅出地向社会大众展示了最近 20 年来经济学家在行为经济学领域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毫不夸张地讲,本书是为他们所写:为消费者,时刻警惕可能遭遇的骗局;为生意人,有可能因为诚信经营而招 同行冷嘲热讽,甚至为生计所迫而随波逐流;为公务员,为监管不辞辛劳,却无人认同;为志愿者、慈善家、意见领袖,为社会诚信努力;也为年轻人,为他们终生 的职业生涯和如何实现个人价值。

作为这两位作者的同行,我非常感谢他们及时向社会普及了经济学科的研究进展。不可否认的是,至少在二三十年 前,如果翻开当时的学术期刊,人们会发现很多现在看来奇葩的经济学观点在那时可能“连个错误都算不上”。如果当时有人问我某个经济问题该如何解决,有相当 大的可能性,我只能回答他说要“合理”解决。但是经济学发展到了现在,得益于众多开创性的基础性研究,如果遇到类似的问题,我已经可以比较有把握地告诉他 这个“合理”的区间是什么,并解释原因。

当然,科学研究的价值并不在于其有用性。1969 年,费米实验室的首任所长、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者罗伯特·威尔逊(Robert Wilson)被要求向美国国会报告费米实验室在加强国防中的作用。这位诚实的物理学家向议员坦言:“我们的新发现将给国家带来荣誉,但不可能对国防有任 何直接益处,除了使这个国家更值得保卫。”因此,无论这本书对您是否有直接益处,我都希望您在读完这本书之后可以继续关注经济学领域的新发现,并在条件允 许的情况下支持中国经济学家的研究工作,让世界看到这个大国的崛起不仅仅在于贡献了国内生产总值(GDP)。

最后,我相信,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可以感受到那些致力于使经济学成为一门精确科学的杰出学者的巨大努力,体验到他们从未知到确定的那一瞬间拨云见日的快乐。

注:上文摘自本书的“译者序”。


diao-yu

副标题:操纵与欺骗的经济学
原作名:Phishing for Phools: The Economics of Manipulation and Deception
作者:[美]乔治·阿克洛夫、罗伯特·席勒
译者:张军
评分:7.1

内容简介 · · · · · ·

自亚当·斯密以来,经济学的核心信条就是:自由市场制度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但现在这只“看不见的手”已经变成了随时准备绊倒消费者的“看不见的脚”。

两位诺奖得主乔治·阿克洛夫、罗伯特·席勒认为,市场在为我们带来福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灾难。普遍存在的人性弱点、信息不对称等让我们成为“钓愚”中的受骗者。

作者历数从投行到政客,从汽车销售到房地产中介,从烟厂到酒厂,从食品厂到制药商,从信用卡到广告,无不存在“自由的欺骗”。他们以一个个生动的事例、详实的数据、幽默的阐述揭示了从日常生活到金融、政治等层面的富有想象力的钓愚手段,从另一个角度反思了金融危机爆发的内在原因:钓愚不仅让普通大众损失惨重,而且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系统性风险,导致经济崩溃。

作者进一步强调,如果政策制定者、经济学家和普通大众都能意识到钓愚的普遍存在,就能辨明和杜绝可能导致严重危机的欺骗问题,从制度创新、市场干预等方面实施更有效的监管,同时避免不必要的浪费,从而增强对经济危机的预测和把握,让“看不见的手”更好地为经济、为社会服务。

这本书无疑将永远改变我们看待市场的方式,并改变我们在未来应对钓愚的选择。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经济运转的人,这本书将提供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新角度。而对于生活在当下的每个人来说,这本书更是不容错过。

作者简介 · · · · · ·

乔治·阿克洛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首席教授,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克洛夫将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引入经济学理论,其研究领域包括宏观经济学、贫困问题、家庭问题和货币政策等。他还与罗伯特·席勒合著了另一部重要著作《动物精神》。

罗伯特·席勒美国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标普/凯斯-希勒全国房价指数联合创始人、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他还是一位畅销书作者,在金融市场、行为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不动产等方面著作颇丰,包括《动物精神》(合著)《非理性繁荣》《金融与好的社会》《新金融秩序》等。

总结一下本书 · · · · · ·

1. 首先定义了什么是欺骗(phishing): A让B做出对A有利的决策,而这个决策并不真正对B有利。

2. 基于信息不对称、心理弱点两大原因,市场上的自由竞争必然会存在欺骗均衡。

3. 这种欺骗行为的存在,不但是必然的,而且是普遍存在、行行色色,作者为此费心详述了大量的代表性案例,涉及行业有:健身、金融业、广告商、汽车、房地产、信用卡、食品、制药、烟酒,甚至是美国的民主政治。

4. 欺骗行为的普遍存在,不但会影响市场均衡水平的分配,还会影响到效率,甚至会导致危机。

5. 作者肯定了市场的巨大作用,但是市场也存在缺陷、会存在欺骗均衡,这时候需要政策干预、加强监管和制度设计。

6. 但是我觉得怎么办并不是本书的重点,本书的关键在于让人相信:信息不对称、人性的弱点,两者所导致的欺骗行为,是大量存在的,人们往往并不真正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或者说,很多人、很多情况下无法区分以下两者:自己真正需要的、自己喜欢的。
如果本书能让人相信这一点(欺骗行为的广泛存在,纯粹自我选择的市场经济将是一个欺骗均衡的经济),那么本书将会对传统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带来冲击。两位诺奖作者非常谦逊地指出了这一点。

读后的感想 · · · · · ·

1.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日益细化,在此背景下: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越来越多(隔行如隔山)、而人性的弱点没有任何改变(人性的弱点甚至被欺骗者看得更透)。
尤其像信用卡、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尖端的医学技术(同行有时候都不一定能理解)等等。作者举出欺骗的例子,大多是现代社会才有的行业。简言之,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欺骗将更多的发生,政府的监管和相关干预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变得必要和重要。

2. 纯粹的市场经济会发生普遍的欺骗行为,那反过来想想,如果是纯粹的计划经济,恐怕欺骗行为会更为泛滥,这已经被更多的历史案例所证明。因此在借用本书观点时同样要注意这一点。事实上,Akerlof和Shiller指出了市场缺陷,但他们不是市场经济的挑战者,恰恰相反,他们是市场的支持者和完善者。

3. 关于金融危机的论述比较有启发,如果是由道德风险引发的金融危机,那么政府救助是有问题的。但是,如果金融危机是由于欺骗行为引发的,那政府干预(包括救助、加强监管)就变得有必要。这是作者对2008年金融危机的看法,也对当下中国的一些金融问题有借鉴意义。

4. . 对书本身的评论,两位作者和三位助理用4年时间写成,有学术积累、有现实观察,非常好的一本书。不过顺便说一下翻译,不太满意,不过基本能读懂。

5. 最后,这本书本身也有phshing的元素,每两章之间都有3页的装饰过渡页(基本是空白),所以16个章的话(各种前言、后记都算章),书就一下厚了40多页——作为读者,我自己倒是更有成就感了 。

电子书下载(网盘下载):

360 网盘 [ 6415 ]| Google Drive

所有分享的资源均来源于网络公开资源,本站不保存任何数据,仅做汇总整理,不保证数据完整性。若此处无下载链接,说明分享已失效或被取消。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