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man is great by deeds, not by birth.

- Chanakya

本站所有资源均源于网络,仅做汇总整理,不保证数据完整性。

思享 | 省而自知,升级你的认知系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模式,都有自己对某人,某事,某物的独特视角,或对,或错;或无理,或有理;或无据,或有据;或深远,或短浅。私以为,重要的是省后而自知,若一错再错而不自知,岂非悔莫大焉……

突然想到一句:“美而不自知,吾以美之更甚”。或不太贴切……

(01)

看了个视频,超搞笑那种。

学者易中天,拘谨出场。

一胖头少年耐心开导:您为什么不能放开呢?我们不是豺狼虎豹,我们也不是舍你而去的母牛,我们就是怀着一些问题的青年学生。咱们心对心的交流一下。

易中天:……好咯。

胖头少年:别人称你为易超男,我想跟你探讨一个问题,叫做刷存在感。我觉得你本职是一个教师,但是到了快退休的年纪,你又上了电视,讲起了不属于你本专业的历史。把业变成了余,把余变成了业,我妈肯定会说不务正业。包括你,我知道你有两个兄弟,是不是在家里能够得到的最基本的关心也除以了三,以致使你到现在没有存在感?是不是你当年在放牛的时候,那些离你而去的母牛,造成了你的空虚,也造成了你没有存在感?我觉得你现在象头公牛,也包括你现在写的新书,《易中天中华史》,而不是在中华史下面加上易中天著四个字,所以我很想知道,大师也缺存在感吗?

易中天明显崩溃,台下一女观众冲出救场,剑指胖头少年:按照你的逻辑,我们也可以问你……

胖头少年气定神闲,抢过话题:你说我是一个学生,站在这个舞台上,是不是也是不务正业?所以我想告诉你的是,我并没有象易中天老师那样,已经放弃了学校的教职,我还是个大四学生,我即将毕业,我还在完成我的毕业论文,我即将去美国读我的博士,我觉得我是务正业的,我只不过是今天下午,利用一下午的空闲时间,我来到了这个舞台上,这有什么错吗?

易中天急忙举手:我上百年讲坛,学校没耽误一节课,我和你一样,也是利用业余时间,

胖头少年:你现在呢?

易中天:退休了。

胖头少年:退休……

观众爆笑,易中天解说:他的逻辑环节没问题,逻辑起点错了。所以他后面的,全是不成立滴。

胖头少年:……不好意思没懂,能稍微解释一下吗?

易中天:你是从先认定我是刷存在感开始的,然后才追问了那么多,是因为母牛吗?是因为兄弟吗?是因为什么吗?那些问题的前提是,我在刷存在感。

——你的逻辑无懈可击。

但前提错了。

所以一错到底,而不自知。

(02)

最近有关凤姐的新闻爆棚:

——凤姐搬家蹲坐纽约街头 背影凄凉。网友喊话凤姐还是回来吧

——凤姐搬家蹲坐纽约街头 风光不再背影凄凉

新闻称——近日,一网友在美国纽约唐人街的的街头偶遇了凤姐,可是凤姐却不像她微博里那般风光。看见凤姐蹲在街头,网友便拍了照片分享到微博上,其它网友看到照片后纷纷表示,凤姐的背影真令人心酸!

在美国的凤姐看到了这些新闻,发微信回复说:我就是一个从重庆乡下出发,途经上海,最后落脚在纽约的普通中国人;我从来没有把自己当做大明星,大名人,当时搬家公司还没来,我站累了,就蹲了一下;网友们竟然觉得我的背影很心酸,我谢谢大家的关心,主要不是心酸,是腿酸。

最后凤姐说:我觉得,如果他们认为我活的很落魄,很凄凉给予了他们生活的勇气,那么本着帮助人的心态,我不反对他们这么想,甚至我鼓励他们这么想;

你们开心就好,我真的无所谓。

总之吧,现在凤姐非但不凄凉,不辛酸,而且境遇大为改观——此前,她在上海餐厅做服务员,因为收入太低,从没喝过店里的沙棘汁,感觉到撑不下去了,独自坐在公园的长椅上哭泣,过往的路人,没有一个人问候一声。她说那时候才叫真的绝望。

但那时,没人看她一眼,更不会说她心酸凄凉。

(03)

易中天给大家讲点好玩的事儿,在有些人眼里,被视为不务正业,刷存在感。并由此为前提,迸出连珠炮般的推论,如果不是易中天思维清晰脑子飞快,说不定会被这番强加的猜断弄崩溃。

凤姐境遇改善,是让人高兴的事儿。可在媒体眼里,她非得辛酸不可,生活不辛酸,背影也得凄凉。由背影凄凉可以引出无数篇文章,只是这个前提,一如质疑易中天刷存在感,却不过是主观臆测而已。

这个认知现象,叫疑邻偷斧。

(04)

疑人偷斧,是《吕氏春秋》里的故事。

故事说,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

他认为,这斧子铁定是被邻居家的儿子,偷走了。

于是他就偷偷观察邻居家儿子。看那孩子走路,这明显是偷了我的斧子,没偷我的斧子,怎么走路姿式鬼鬼祟祟?

再看邻家儿子的表情,你看你看,这表情,做贼心虚呀,明显就是偷了我的斧子。没偷斧子,他怎么会心虚成这样?

再观察邻家儿子的说话,你听你听,他的声音虚弱紧张,明显是干了亏心事儿,偷了我家斧子。没偷我家斧子,他怎么会紧张成这样?

邻居家孩子,行踪诡异,贼眉鼠眼,言谈举止,坐卧走行,处处都不正常。这斧子,就是他偷的。

先拿下他……等等,我家的谷堆里,好象有个什么东西。

咦,我家偷的斧子,怎么会在谷堆里……想起来了,是我自己放在这儿,给忘了。

这时候再观察邻居家的儿子,看他的言行举止,好象……还算正常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我们的认知有了障碍,先入为主,就会扭曲现实。

(05)

瑞典心理学家彼得·约翰松,玩过这样一个实验:

实验者坐在桌前,面对大屏幕。屏幕上快速闪过每组两张的人物图像,请实验者说出:每组两个人中,他们更喜欢哪个。

然后,把实验者喜欢的图片推近放大,过程中制造点混乱,引开实验者的注意力——实际推送放大的,是另外一张。

然后,请实验者解释:为什么喜欢这一张。

说过了,这张其实并不是实验者喜欢的——可是,几乎每个实验者,都振振有词的瞎解释一番,而且理由相当的充足,相当的有说服力。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

第一,犯错的人,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

第二,犯错的人,会异常的坚信自己的正确。

(06)

遇到不同的观点,正常人会有三种反应:

第一种是无知假设:哎呀妈,这个人好可怜,他接受的资讯是那么的狭窄,信息不充分,让他做出错误的判断。

第二种是白痴假设:哎哟妈,这个人明摆着智障啊,你看这么充足的资讯摆在他面前,他硬是视而不见,却得出错误的结论。

第三种是坏蛋假设:哎呀妈,这个人脑子是正常滴,资讯也是充足的,但他偏偏故意说出错误的结论,他就是心存恶意,想要误导别人。

——想一想,网络时代的无数次论战,争吵双方,都在以这三种结论,对对方的固执,表现出痛心疾首。我们是不是非常熟悉?

再看质疑易中天刷存在感的胖头少年,他从未怀疑过自己可能错了,所以才会坚定不疑的用了漂亮的排比句,连珠炮般的抛向易中天。

这孩子马上要去美国读博士,可是却连易中天说他逻辑推断的前提错了这句,都听不明白——不是他不明白,而是人的天性,会在错误面前异常固执。

正如那些认为凤姐背影辛酸的媒体。哪怕凤姐走进白宫,拥抱奥巴马,他们也仍然感觉凤姐的这个拥抱好辛酸,好可怜。

(07)

既然我们的认知,无法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那我们该如何研判对错呢?

很简单,错误与正确一样,构成我们人格的一部分。当我们正确时,我们就会很淡定,纵然是遇到指摘,也只是付之一笑——事实会证明自己的正确,又何必争论辨解呢。

徜如果我们遇到指责,勃然大怒并激烈对抗,这多半就有问题了。

我认识个女孩,她被闺蜜残酷的拉黑了。起因是有一次,她和闺蜜聊闲天,闺蜜突然说:在电影里演坏人的,肯定也全都是坏人。如果他们是好人的话,就根本演不了坏人。

这个……女孩感觉什么地方不大对,忍不住抬了几句杠:也不能说全对吧,比如那个何家驹,他人蛮好的,就是长得象个坏蛋,所以老是演坏蛋……

一句话还没说完,闺蜜已经勃然变脸,对她劈头盖脑一通大骂,随后赶她出门,并在微信上拉黑了她。

女孩好困惑,她跟闺蜜是打小在幼儿园光屁股长大的,多少年来风雨同舟相互包容,不是亲姐妹胜似亲姐妹,可闺蜜突然变脸,让她大为惶惑茫然。

——我的猜测是,闺蜜的观点,可能真的不正确。

如果是个错误的观点,纵然我们的认知察觉不到,但由于错误本身的不稳定性,往往会带来情绪性的激烈反应。这种过激的情绪化,不过是维持我们自身的人格结构而已,无可厚非。

(08)

我们的认知结构,是这样子滴:

看这张图,没有人天生全部正确,哪怕再伟大的智者,也有拎不清的时候。

也没有人从头错到尾。哪怕再邪恶的大坏蛋,也有着部分正确的认知。

正确的认知,是稳定的,因为它符合我们的内心。

错误的认知,是紊乱的,变化之中的,因为它还在黑暗中摸索,所以呈现高不确定性。

当我们正确时,内心是平静的,温和的。遇到错误的指责,最多只会惊讶,心理上不会有激烈的反应。

相反,当我们犯错时,我们的内心其实是知道的,但由于这个错误,只是我们还没找到正确时的临时认知模型,呈现不稳定态势而停留在情绪层。一旦遭遇指责,就会呈现为激烈的反应。

知道这个原理,就可以给我们的认知系统,升维升级了。

(09)

第一步:先拿一张纸,一枚笔。

第二步:抄录下面这段话:

第三步:把这张纸,放在工作台或枕头边上。

第四步:该干吗干吗去。

第五步:临睡前,拿起这张纸,想一想,今天有谁因为被指责而愤怒或发火了,是你自己吗?

——每天睡前,或去洗手间坐马桶上,重复第五步,把这张纸读一遍。一个疗程10天左右,就有可能变得性情温厚、思维宽和,完成一次认知升维了。


撰文:雾满拦江
原题:放开那头母牛,给你的认知系统升升级

所有分享的资源均来源于网络公开资源,本站不保存任何数据,仅做汇总整理,不保证数据完整性。若此处无下载链接,说明分享已失效或被取消。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