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ways keep your mind as bright and clear as the vast sky, the great ocean, and the highest peak, empty of all thoughts. Always keep your body filled with light and heat. Fill yourself with the power of wisdom and enlightenment.

- Morihei Ueshiba

本站所有资源均源于网络,仅做汇总整理,不保证数据完整性。

思享 | 省而自知,升级你的认知系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模式,都有自己对某人,某事,某物的独特视角,或对,或错;或无理,或有理;或无据,或有据;或深远,或短浅。私以为,重要的是省后而自知,若一错再错而不自知,岂非悔莫大焉……

突然想到一句:“美而不自知,吾以美之更甚”。或不太贴切……

(01)

看了个视频,超搞笑那种。

学者易中天,拘谨出场。

一胖头少年耐心开导:您为什么不能放开呢?我们不是豺狼虎豹,我们也不是舍你而去的母牛,我们就是怀着一些问题的青年学生。咱们心对心的交流一下。

易中天:……好咯。

胖头少年:别人称你为易超男,我想跟你探讨一个问题,叫做刷存在感。我觉得你本职是一个教师,但是到了快退休的年纪,你又上了电视,讲起了不属于你本专业的历史。把业变成了余,把余变成了业,我妈肯定会说不务正业。包括你,我知道你有两个兄弟,是不是在家里能够得到的最基本的关心也除以了三,以致使你到现在没有存在感?是不是你当年在放牛的时候,那些离你而去的母牛,造成了你的空虚,也造成了你没有存在感?我觉得你现在象头公牛,也包括你现在写的新书,《易中天中华史》,而不是在中华史下面加上易中天著四个字,所以我很想知道,大师也缺存在感吗?

易中天明显崩溃,台下一女观众冲出救场,剑指胖头少年:按照你的逻辑,我们也可以问你……

胖头少年气定神闲,抢过话题:你说我是一个学生,站在这个舞台上,是不是也是不务正业?所以我想告诉你的是,我并没有象易中天老师那样,已经放弃了学校的教职,我还是个大四学生,我即将毕业,我还在完成我的毕业论文,我即将去美国读我的博士,我觉得我是务正业的,我只不过是今天下午,利用一下午的空闲时间,我来到了这个舞台上,这有什么错吗?

易中天急忙举手:我上百年讲坛,学校没耽误一节课,我和你一样,也是利用业余时间,

胖头少年:你现在呢?

易中天:退休了。

胖头少年:退休……

观众爆笑,易中天解说:他的逻辑环节没问题,逻辑起点错了。所以他后面的,全是不成立滴。

胖头少年:……不好意思没懂,能稍微解释一下吗?

易中天:你是从先认定我是刷存在感开始的,然后才追问了那么多,是因为母牛吗?是因为兄弟吗?是因为什么吗?那些问题的前提是,我在刷存在感。

——你的逻辑无懈可击。

但前提错了。

所以一错到底,而不自知。

(02)

最近有关凤姐的新闻爆棚:

——凤姐搬家蹲坐纽约街头 背影凄凉。网友喊话凤姐还是回来吧

——凤姐搬家蹲坐纽约街头 风光不再背影凄凉

新闻称——近日,一网友在美国纽约唐人街的的街头偶遇了凤姐,可是凤姐却不像她微博里那般风光。看见凤姐蹲在街头,网友便拍了照片分享到微博上,其它网友看到照片后纷纷表示,凤姐的背影真令人心酸!

在美国的凤姐看到了这些新闻,发微信回复说:我就是一个从重庆乡下出发,途经上海,最后落脚在纽约的普通中国人;我从来没有把自己当做大明星,大名人,当时搬家公司还没来,我站累了,就蹲了一下;网友们竟然觉得我的背影很心酸,我谢谢大家的关心,主要不是心酸,是腿酸。

最后凤姐说:我觉得,如果他们认为我活的很落魄,很凄凉给予了他们生活的勇气,那么本着帮助人的心态,我不反对他们这么想,甚至我鼓励他们这么想;

你们开心就好,我真的无所谓。

总之吧,现在凤姐非但不凄凉,不辛酸,而且境遇大为改观——此前,她在上海餐厅做服务员,因为收入太低,从没喝过店里的沙棘汁,感觉到撑不下去了,独自坐在公园的长椅上哭泣,过往的路人,没有一个人问候一声。她说那时候才叫真的绝望。

但那时,没人看她一眼,更不会说她心酸凄凉。

(03)

易中天给大家讲点好玩的事儿,在有些人眼里,被视为不务正业,刷存在感。并由此为前提,迸出连珠炮般的推论,如果不是易中天思维清晰脑子飞快,说不定会被这番强加的猜断弄崩溃。

凤姐境遇改善,是让人高兴的事儿。可在媒体眼里,她非得辛酸不可,生活不辛酸,背影也得凄凉。由背影凄凉可以引出无数篇文章,只是这个前提,一如质疑易中天刷存在感,却不过是主观臆测而已。

这个认知现象,叫疑邻偷斧。

(04)

疑人偷斧,是《吕氏春秋》里的故事。

故事说,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

他认为,这斧子铁定是被邻居家的儿子,偷走了。

于是他就偷偷观察邻居家儿子。看那孩子走路,这明显是偷了我的斧子,没偷我的斧子,怎么走路姿式鬼鬼祟祟?

再看邻家儿子的表情,你看你看,这表情,做贼心虚呀,明显就是偷了我的斧子。没偷斧子,他怎么会心虚成这样?

再观察邻家儿子的说话,你听你听,他的声音虚弱紧张,明显是干了亏心事儿,偷了我家斧子。没偷我家斧子,他怎么会紧张成这样?

邻居家孩子,行踪诡异,贼眉鼠眼,言谈举止,坐卧走行,处处都不正常。这斧子,就是他偷的。

先拿下他……等等,我家的谷堆里,好象有个什么东西。

咦,我家偷的斧子,怎么会在谷堆里……想起来了,是我自己放在这儿,给忘了。

这时候再观察邻居家的儿子,看他的言行举止,好象……还算正常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我们的认知有了障碍,先入为主,就会扭曲现实。

(05)

瑞典心理学家彼得·约翰松,玩过这样一个实验:

实验者坐在桌前,面对大屏幕。屏幕上快速闪过每组两张的人物图像,请实验者说出:每组两个人中,他们更喜欢哪个。

然后,把实验者喜欢的图片推近放大,过程中制造点混乱,引开实验者的注意力——实际推送放大的,是另外一张。

然后,请实验者解释:为什么喜欢这一张。

说过了,这张其实并不是实验者喜欢的——可是,几乎每个实验者,都振振有词的瞎解释一番,而且理由相当的充足,相当的有说服力。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

第一,犯错的人,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

第二,犯错的人,会异常的坚信自己的正确。

(06)

遇到不同的观点,正常人会有三种反应:

第一种是无知假设:哎呀妈,这个人好可怜,他接受的资讯是那么的狭窄,信息不充分,让他做出错误的判断。

第二种是白痴假设:哎哟妈,这个人明摆着智障啊,你看这么充足的资讯摆在他面前,他硬是视而不见,却得出错误的结论。

第三种是坏蛋假设:哎呀妈,这个人脑子是正常滴,资讯也是充足的,但他偏偏故意说出错误的结论,他就是心存恶意,想要误导别人。

——想一想,网络时代的无数次论战,争吵双方,都在以这三种结论,对对方的固执,表现出痛心疾首。我们是不是非常熟悉?

再看质疑易中天刷存在感的胖头少年,他从未怀疑过自己可能错了,所以才会坚定不疑的用了漂亮的排比句,连珠炮般的抛向易中天。

这孩子马上要去美国读博士,可是却连易中天说他逻辑推断的前提错了这句,都听不明白——不是他不明白,而是人的天性,会在错误面前异常固执。

正如那些认为凤姐背影辛酸的媒体。哪怕凤姐走进白宫,拥抱奥巴马,他们也仍然感觉凤姐的这个拥抱好辛酸,好可怜。

(07)

既然我们的认知,无法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那我们该如何研判对错呢?

很简单,错误与正确一样,构成我们人格的一部分。当我们正确时,我们就会很淡定,纵然是遇到指摘,也只是付之一笑——事实会证明自己的正确,又何必争论辨解呢。

徜如果我们遇到指责,勃然大怒并激烈对抗,这多半就有问题了。

我认识个女孩,她被闺蜜残酷的拉黑了。起因是有一次,她和闺蜜聊闲天,闺蜜突然说:在电影里演坏人的,肯定也全都是坏人。如果他们是好人的话,就根本演不了坏人。

这个……女孩感觉什么地方不大对,忍不住抬了几句杠:也不能说全对吧,比如那个何家驹,他人蛮好的,就是长得象个坏蛋,所以老是演坏蛋……

一句话还没说完,闺蜜已经勃然变脸,对她劈头盖脑一通大骂,随后赶她出门,并在微信上拉黑了她。

女孩好困惑,她跟闺蜜是打小在幼儿园光屁股长大的,多少年来风雨同舟相互包容,不是亲姐妹胜似亲姐妹,可闺蜜突然变脸,让她大为惶惑茫然。

——我的猜测是,闺蜜的观点,可能真的不正确。

如果是个错误的观点,纵然我们的认知察觉不到,但由于错误本身的不稳定性,往往会带来情绪性的激烈反应。这种过激的情绪化,不过是维持我们自身的人格结构而已,无可厚非。

(08)

我们的认知结构,是这样子滴:

看这张图,没有人天生全部正确,哪怕再伟大的智者,也有拎不清的时候。

也没有人从头错到尾。哪怕再邪恶的大坏蛋,也有着部分正确的认知。

正确的认知,是稳定的,因为它符合我们的内心。

错误的认知,是紊乱的,变化之中的,因为它还在黑暗中摸索,所以呈现高不确定性。

当我们正确时,内心是平静的,温和的。遇到错误的指责,最多只会惊讶,心理上不会有激烈的反应。

相反,当我们犯错时,我们的内心其实是知道的,但由于这个错误,只是我们还没找到正确时的临时认知模型,呈现不稳定态势而停留在情绪层。一旦遭遇指责,就会呈现为激烈的反应。

知道这个原理,就可以给我们的认知系统,升维升级了。

(09)

第一步:先拿一张纸,一枚笔。

第二步:抄录下面这段话:

第三步:把这张纸,放在工作台或枕头边上。

第四步:该干吗干吗去。

第五步:临睡前,拿起这张纸,想一想,今天有谁因为被指责而愤怒或发火了,是你自己吗?

——每天睡前,或去洗手间坐马桶上,重复第五步,把这张纸读一遍。一个疗程10天左右,就有可能变得性情温厚、思维宽和,完成一次认知升维了。


撰文:雾满拦江
原题:放开那头母牛,给你的认知系统升升级

所有分享的资源均来源于网络公开资源,本站不保存任何数据,仅做汇总整理,不保证数据完整性。若此处无下载链接,说明分享已失效或被取消。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