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eryone in the world ought to do the things for which he is specially adapted. It is the part of wisdom to recognize what each one of us is best fitted for, and it is the part of education to perfect and utilize such predispositions. Because education can direct and aid nature but can never transform her.

- Maria Montessori

本站所有资源均源于网络,仅做汇总整理,不保证数据完整性。

荐书《逃离》精准地告诉我们,生而为人意味着什么

在《逃离》里,不同阶层的女人都想要过另外一种真正的生活,以各类契机逃离,有的成功有的失败,但这些人的原型都不是门罗。虽然如外界所言,门罗和她的主角都是小镇妇女,门罗却说自己是通过观察而非经验来写作。她不仅热爱写作,也热爱自己的家庭和生活,就算离婚也没有经历悲惨——这多少有些奇怪。不过好的作家需要真诚,而好的小说家都是骗子。门罗无疑是好小说家,她的幸福生活却像一团迷雾,让你永远也弄不清她是不是撒了谎。

s29040872  [加] 艾丽丝·门罗 / 李文俊 /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 2016-10-1

女孩卡拉,18岁时,逃离父母,来到帅哥男友克拉克身边,他们以经营一个骑马场为生。

连续多天大雨,他们的生活遇到困难,而卡拉的心头肉——小小的白色山羊弗洛拉也失踪了。

为了应对生活的艰难,克拉克想了一个主意:让卡拉向邻居——诗人贾米森的遗孀西尔维娅——控诉,在为诗人做护工期间,曾被诗人性骚扰。

的确,诗人躺在床上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光时,虽然话几乎都不能说了,但还是对年轻女子有着性骚动,并用手势表达他的欲望。

不消说,卡拉是拒绝的。可是,她却在与克拉克亲热时,提到了这事。当发现这能让克拉克兴奋时,她半主动半配合着克拉克,不断添油加醋,将这事描绘得复杂起来,这给他们的性爱增加了趣味。

她是在讨好克拉克,想让克拉克的情绪好一点,不过,也得承认,她也是兴奋的。

寂寥的生命中,有点刺激,总比空无一物要好。

西尔维娅回来后,卡拉按计划,去见了西尔维娅。但,年长、成熟的、懂得如何与孤寂相处的西尔维娅,与不甘于寂寥的、充满生命力的卡拉之间,有了一些共鸣。卡拉大哭,这哭泣是真实的,产生于她与克拉克的生活中,克拉克粗鲁甚至粗暴,不仅忽视卡拉的细腻感受,还会将负性情绪扔到卡拉的身上。本来想在克拉克身上找到存在感的卡拉,反而受伤了,她很委屈。

西尔维娅懂卡拉,部分因她的鼓动,卡拉决定出走——她本来就有此意,穿着西尔维娅给她的衣服,去投奔西尔维娅在异地的一位女性朋友,暂居在她空旷的大房子里,然后去周围寻找工作,还是找骑马场的工作——这是她仅有的工作经验。

有西尔维娅时,卡拉是有勇气的,她决意去寻找“一种生活,一个地方,选择了它仅仅为了一个特殊的原因——那就是那里将不包括克拉克。”

当时,从父母的家逃离到克拉克这时,她也使用过类似的理由,她对妈妈与继父说:“我一直感到需要过一种更为真实的生活。我知道在这一点上我是永远也无法得到你们的理解的。”

但在克拉克这里,“更为真实的生活”——也即存在感,并未找到,相反她的细腻正在被克拉克摧毁。所以,她要再度出走。

卡拉仓促上路了,但真进入逃离之路时,她忍不住哭起来,她看到了一个矛盾:她不能在克拉克这里找到“真实的生活”,但那里就可以吗?

“她现在逐渐看出,那个逐渐逼近的未来世界的奇特之处与可怕之处,就在于,她并不能融入期间。她只能在它周边走走,张嘴、说话,干这,干那,却不能真正进入到里面去。可是奇怪的是,她却在干着所有这样的事,乘着大巴希望能寻回自己。”

到了第三个站口——她这次也是第三次逃离,她突然被一种惶恐袭击,不顾一切地下了车,接着给克拉克打电话,求克拉克来接她。

她的逃离,就这样结束了。

卡拉出走的事,先是抽空了克拉克的心,让他陷入惶恐,而后他陷入巨大的愤怒中,他决定要惩罚一下谁。这份愤怒当然先指向卡拉,但忍住了;于是,他顺理成章地将愤怒指向那个多事的中年女邻居。

他敲开了西尔维娅的门,带着要弄出点什么事的情绪。对话中,他的愤怒一点点累积,就要失控的时刻,弗洛拉——卡拉最喜欢的那只懂人性的、可爱的山羊出现了。

它是在雾中出现,那一刻,它犹如鬼魅,吓了克拉克和西尔维娅一跳。面对这个鬼魅,克拉克和西尔维娅奇妙地结成了联合阵线,孤寂中的恐惧,多么容易将两个不安的人结合在一起。克拉克与卡拉、诗人与西尔维娅、卡拉的父母,说不定都这么结合的。

克拉克与西尔维娅言和了,是那种自然而然的和平,两个人甚至都像是很有交情的邻居了。

克拉克带走了弗洛拉,但并没有带给卡拉。相反,他将愤怒倾泻到这只柔弱的动物身上,他杀死了它。由此,他的惶恐缓解了。

他杀死了柔美的、感性的弗洛拉,他也杀死了自己心中的弗洛拉,或许他早已将内心的柔软杀死,只是活着。

弗洛拉,也是卡拉灵魂中的柔软之处。

卡拉借西尔维娅的一封信,才知道弗洛拉已被克拉克带走,那一刻,她知道弗洛拉已被克拉克杀死,凭直觉,她找到了弗洛拉的骸骨。
这成了她心中的一根刺,它刺得她越来越疼。同时,她和克拉克的生活还配合得越来越好。

于是,她选择留在了克拉克身边。不是因为克拉克的威胁——他曾说如果你胆敢离开我就将你的皮肤打烂,而是因为孤寂。这份孤寂,让那份卑劣的性欲都显得可贵,更何况是克拉克的陪伴。

但那根刺还会发酵、变化,它演化出了艾丽丝·门罗小说中的各种逃离。

tao-li

内容简介 · · · · · ·

为了获得独立和完整的自我,

我们逃离沉闷的家庭、僵化的感情,

逃离熟悉的人群、令人窒息的生活……

为此,我们付出代价,遭受混乱,造成伤害

2013年诺奖得主艾丽丝·门罗最经典、最受读者喜爱的作品,中文版累积销量已超70万册!

《自由》作者乔纳森·弗兰岑长文导读

对译文进一步修订,装帧精美典雅

本书获2004年加拿大文学大奖吉勒奖《纽约时报》年度最佳图书

2008年法国《读书》杂志年度最佳外国小说

《逃离》讲述爱的力量和无止境的背叛,讲述琐碎生活中的不安分、错过的机会,讲述一次又一次的逃离,以及人们为此付出的代价。门罗关注日常生活,善于捕捉人与人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不同年龄、不同境况中的人,在门罗朴实克制的文笔下生动鲜活,似可触摸。

每个人总会遇到什么事,什么人, 让你觉得像肺里什么地方扎进去了一根致命的针,浅一些呼吸时可能不感到疼。可是每当需要深深吸进去一口气时,便能觉出那根针一直存在。

“生活的要义,就是满怀兴趣地活在这个世界上。睁大你的眼睛,从你所遇到的每一个人身上看到各种可能性,看到人性。要时刻注意。”

 

相关推荐 · · · · · ·

事物的复杂性,即“层层剥开的事物”,似乎本就是无止境的。没有什么是容易的,没有什么是简单的。——艾丽丝·门罗

她是当代短篇小说大师。每读爱丽丝·门罗的小说,便知生命中未曾想到之事。——诺贝尔奖颁奖辞

人们永远无法得知门罗的故事会在何时收场,作者拥有高深的心理洞察力。——《出版人周刊》

自然的精准,从容的洗练。门罗是创造独特人物关系和氛围的天才,唤起那些未说出口的压力和期待。——《卫报》

妙语如珠,泼洒而出,只为试图精准地告诉我们,生而为人意味着什么。表面沉静得像握在手中的一杯茶,内里却是暗涌的风暴和深不可测的深渊。——《泰晤士报》

《逃离》是一大盘航行于闪闪发光冰层中、配有珍珠色汤匙的鲟鱼鱼子酱。你记得:这也是为何你进食、阅读、做爱,诸如此类事情,还满怀崇拜和欣喜。–《华盛顿邮报》

超越了乔伊斯,击败了契诃夫,《逃离》的每一个故事中都饱含着丰沛的人生与张力,人物形象久久令人难忘。——《波士顿环球》

门罗是描写“决定性的瞬间”和“人生的岔路口”的大师。——亚马逊(日本)

作者简介 · · · · · ·

艾丽丝·门罗,加拿大著名女作家,当代短篇小说大师。

1931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迄今出版了14部短篇小说集,将加拿大总督文学奖、吉勒文学奖、英联邦作家奖、全美书评人协会奖等收入囊中。2009年获第3届布克国际奖。20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逃离》《亲爱的生活》等。

爱丽丝·门罗获诺贝尔文学将后,国内一口气冒出许多与门罗装熟指南,大多从她生活轨迹出发,将她描述成一位大器晚成的家庭妇女写作者,在婴儿车和灶台旁写作,但事实并非如此。国内读者与门罗不熟却是实话,获奖前其作品仅有一本被翻译至中文。

《逃离》是她的代表作,题材和风格都是典型的门罗。这本短篇小说集是她创作成熟期的作品,包括八篇中短篇小说。每篇小说的主角都是女性,社会阶级跨度很大:从劳工阶级、中产阶级家庭妇女到知识分子。门罗的小说确与现代小说写法锐利、简约和克制的风格不同,她的作品更缓慢、不清晰,就像被笼罩在大雾之中,读者必须在迷雾中奔走,跑到小说的结尾你也不会看到奇迹,只是会被这场茫然而空洞的大雾本身所震撼。

这种雾气由门罗的叙事语言构成,她所认定的“情节”和“戏剧化”并非A杀掉B后大逃亡又发财成为亿万富翁。在门罗的小说中,“情节”和“戏剧化”都发生在人心之内。

以《逃离》中同名短篇《逃离》为例,女主角卡拉18岁时从父母家中逃走,与男友在乡下经营农场,并为邻居老太打扫房屋。老太喜欢卡拉,同情她困窘的生活。有日卡拉突然说不堪忍受男友,老太为她支付了车费,并安排她远走。卡拉换了身老太的衣服坐上了大巴,憧憬到新地方生活,却又哭泣。她并非害怕到陌生之地,而是有种说不出的难过。

等车开到第三站,她下车打电话给男友,让他接自己回家。男友盛怒,当晚上拎着老太的衣服到她家中质问,并让她别把鼻子伸到自己的生活之下。这时被房屋远处却突然出现一道白光,在大雾里越来越近,两人都吓呆并忘记争吵。那团白光走到眼前,原来只是卡拉最喜欢的山羊。前几日它走丢,现在却回来了。男友回到家中,卡拉再也没与老太联系。她后来收到老太来信,说那日见到山羊回家有多神奇。让卡拉惊讶的是,男友从未提过此事,也并未将这头山羊带回家。

小说就此结束,这是一篇完整且好看的小说,只是与传统讲故事的方式不一样。它的冲突和惊悸都在人心之内,而不在情节之上。而对人心,门罗也只写三分,留下余味。重点是门罗所用的叙事语言,极端准确又优美,这种叙事本身就是艺术。

门罗被誉为“加拿大的契诃夫”,并非是他们同为关心人类苦难的作家,而是他们都爱写“普通人如何不能忍受普通的生活”。门罗的主角都不是野心勃勃的实干者,而是一群耽于普通日子的常人。

卡拉离开父母家是因厌恶他们的中产阶级品味:可以走进人的衣橱,每年固定度假的海滩——这些让她无法接受。而当她遇到男友,共同经营农场却陷于贫穷时,她也受不了。于是她两次选择逃离,第一次离开中产阶级父母,第二次离开劳工男友。但卡拉在逃离的车上哭泣,可能是她发现逃离没有用,她只是忍受不了正常的生活。于是她回到农场,不提失踪的山羊,继续和男友生活下去,心灵却在平淡的日子下汹涌。

这些痛苦是真实存在的。苦难并非只存在与杀戮、战争和暴力间。在普通人的生活里,这种无声的痛苦碾过的心灵不比战争杀死的肉体少。门罗不是写史诗的作家,她所写的是“心灵战争”。在她的小说中,人的内心比宇宙还有广阔,情绪的波动胜过世界大战。

所有分享的资源均来源于网络公开资源,本站不保存任何数据,仅做汇总整理,不保证数据完整性。若此处无下载链接,说明分享已失效或被取消。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