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thing always happens that you really believe in; and the belief in a thing makes it happen.

- Frank Lloyd Wright

本站所有资源均源于网络,仅做汇总整理,不保证数据完整性。

推荐《如果这可以是首歌》把生活过成歌

我应该是比较多面的人吧,对很多事情好奇,不愿意固定在一个形式里面。是个略微过动的文艺中年,最大的兴趣就是工作、思考、旅行以及嘲笑自己。读一本书,看一部电影、参加一场音乐会,每一个思考的片段、感受的重述,对我来说都像一首歌,除了是当下的感想,也是来日重复检查自己的小镜。

我们所知的自己,只是全部自己的很小一部分。跨越标签,每个人都有许多面可以去探索和成就。下一刻,就当是早晨起来的时光,世界是新的,自己是新的。像个新探索者般站在地平线,仰头看着周围的一切。

——姚谦

序言

如同朋友们发现的,的确,这十年我写歌的时间明显减少了,我想,这可能也是合理的。在别人印象中,我写歌密度最高是在二○○○年前那十年,正是唱片业兴盛的年代。二○○○年后,随着音乐产业的变化,人们听歌的方式改变了,自然也改变了创作者发表歌的渠道以及创作歌的进程。而那密集写歌发表的十年,正逢青春过后情绪与感想最多的生心理期,多事儿、多牢骚、多困惑,写歌不费力气又能排解。当时以为,透过写歌扩大了自己的世界,完整了自己。现在想想,不得不佩服自己当年想象的勇气。以我有限的人生经验看来,那十年只是人生的一个开始。在那之后发表歌的数量逐渐减少,除了有音乐产业的变化因素外,我也开始怀疑自己,怀疑写歌的动机与意义。当真实生活的质量及不上书写的数量,创作与谎言只是一线之差。

创作若没有名与利的负担,也没有屈于怕被遗忘的廉价自尊之下,那才是一种自由。当我不断地这么告诉自己时,歌的完成量减少了,生活的质量却渐增。旅行、阅读、尝试错误,都是值得书写的生活。书写有了意义,让我有种又活过来的存在感。于是,这十多年来与生活有关的书写渐多,读一本书、看一部电影、参加一场音乐会,或在短短的散步途中,或在旅行的途中,忽然就有些感想和倾吐的欲望,写着写着就问自己:如果可以,这能成为一首歌吗?生活中许多片段对自己来讲或许都有其独特的意义,除了是当下的感想,也是来日重复检查自己的小镜。如果借着一首歌把它留住了,也就自然地与人分享了。

日子过得特别快,这十年,在别人面前我“以歌沟通”的次数少了,却写了许多的观想小文。每一个思考的片段、感受的重述,对我来说都像一首歌。

如果这也可以是首歌,常常我跟自己这么说。

推荐《如果这可以是首歌》把生活过成歌

作者: 姚谦
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副标题: Becoming A Song
出版年: 2017-7
评分: 8.7

作者简介

姚谦,词人、音乐产业管理者、收藏家。历任台湾EMI、Virgin、Sony唱片公司总经理,三十年来于创作与管理两面行走,热爱绘画、文学、电影等艺术。热衷于旅行。

1988年开始填词,歌词代表作有《我愿意》《味道》《鲁冰花》《最熟悉的陌生人》《记念》《如果爱》等。已出版长篇小说《脚趾上的星光》,随笔集《我愿意》《品味》《相遇而已》《一个人的收藏》等。最新监制电影作品《一个人的收藏》。

购买链接

亚马逊购买京东购买

所有分享的资源均来源于网络公开资源,本站不保存任何数据,仅做汇总整理,不保证数据完整性。若此处无下载链接,说明分享已失效或被取消。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