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 is no use saying, 'We are doing our best.' You have got to succeed in doing what is necessary.

- Winston Churchill

本站所有资源均源于网络,仅做汇总整理,不保证数据完整性。

《人性的枷锁》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 全新译本288条注释深度解读

如果为他画像,几个元素必不可少:矮小而略微发福的身材、西装革履打扮入时,过深的法令纹拉得嘴角下垂,眼睛疲惫但眼神犀利,以及,手边放着的几本书。他成熟于一个天才的时代。在同时代几乎每位一流作家都独有建树的背景下,这位“杰出的二流作家”只暗暗打量世界,淡淡写下几笔。“杰出的二流作家”(well up in the second class)不是别人对毛姆的批评,甚至也不是他本人的自谦,而是在他本人在自己的散文集中非常客观的自我评价。

美国作家杰弗里·迈耶斯在其为毛姆撰写的传记中讲到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1954 年,查尔斯·戈伦请毛姆为新书作序,毛姆则提出条件,要和他赛一局桥牌。最后,赢了 25 块钱的毛姆得意洋洋地下结论:我这个人嘛,打桥牌的水平和写作水平都一样,都是二流选手里最厉害的那种![ Meyers, Jeffery. Somerset Maugham: A Life. Alfred A. Knopf, New York. 2004. p.296.]

在散文集《作家笔记》里,毛姆也有对自己冷静的剖析:我绝算不得天赋异禀,但胜在个性鲜明,好歹弥补了其他方面的不足。大多数人什么都看不见,我起码能把眼前的东西看个清楚。一流作家可以看透砖墙,可我还远没有那么犀利。[ Maugham, W. Somerset. A Writer’s Notebook. Vintage. London. 2001. p. 134.]

将作家分为三六九等是评论家的任务,作为读者而言,毫无疑问,毛姆的故事很好看。这是为何?因为“好”的作家实在太多,但很少有人像毛姆一样“坏”。当给一个尖酸刻薄、虚荣浮夸的人配上一双敏锐的眼睛和一支流畅的笔时,世界上最令人生畏的恐怖武器便诞生了。很多阴险的小心思甚至连读者自己都不愿承认,却会在阅读毛姆作品时,从字里行间偶然读到,心里一惊。

世人有多少病毒疮口都因恐惧被遮掩,而毛姆偏偏要执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给你看。冷酷与刻薄,来自于他切身体会过的悲凉。曾经有人说过,如果能将毛姆的生活经历记录下来,那将会比他撰写的任何作品都更加出色。

毛姆出生于 1874 年,父亲是一位律师,母亲曾以相貌出众而闻名一方。他八岁丧母,十岁丧父,后被送到英国的叔叔家抚养。寄人篱下的生活让他的性格闭塞害羞,由于矮小的身材和口吃的毛病,在进入学校后也常受到同学的欺凌。1892 年初,毛姆前往德国海德堡大学学习,同年返回英国,在会计事务所担任实习生,后又进入圣托马斯医院学医。五年的医学生生涯让他遍尝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苦乐。曲折的生活经历为他后期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说来略带讽刺,但海明威也曾认同伟大的作家大多需要一个不幸的童年。毛姆八岁那年,母亲又怀有身孕,谁料生下的小儿子第二天就夭折了。而六天之后,母亲也撒手人世。这似乎是毛姆童年时期最深切的痛,在他第一部小说《兰贝斯的莉莎》(1897)、第一部戏剧《体面的人》(1903)等作品中都有所提及。

此外,出身资产阶级的毛姆在成长历程中被周遭环境烙下了清晰的资产阶级印记。他恃才自傲,思想清醒而现实,善于把最令人难以面对的阴暗一面剖白于字间。与大多数作家对贫穷的态度迥然不同,毛姆认为苦难和贫困百害而无一利,只能使人堕落而不能促人高尚。他在《作家笔记》(1949)中曾将爱情比作让世界转动的齿轮,金钱则是那轴上的润滑油。

最后,说到毛姆就不得不谈到他其貌不扬的外形和口吃的毛病。这两点生理上的不足大大影响了他的世界观和后期的文学创作视角。对身体的自卑让他养成了一个古怪的习惯,即喜欢将自己想象成其他身体健全、优秀杰出的人。这个习惯在《人性的枷锁》里便有相当详细的描述。

《毛姆传》(1980)的作者特德·摩根曾经去毛姆的学校参观调查,发现与毛姆同期入学的学生里有一个叫“阿申登”的学生,在校期间表现非常优异。“阿申登”正是在《月亮和六便士》(1919)、《阿申登》(1928)、《啼笑皆非》(1930)三部作品中毛姆以第一人称叙述时所使用的名字。
注:上文节选自本书导读《关于毛姆》

作者: [英]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译者: 张乐
评分: 9.2

《人性的枷锁》不是一本“自传”,作为小说却有着自传的性质。现实与虚构融汇胶合,纵使所有情感都自我而生,但书中的诸多情节并非是我生活的重现,主人公的经历也不全是发生在我身上的,有好些灵感取材于我身边的挚友亲人。

这本书,如所期待地那般安抚了我的心灵。待它与世人见面时(彼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举世上下,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很难为一部小说主人公的生活历程而挂肚牵肠),我才发现自己已经从长久以来的苦痛和折磨中挣扎出来。
作者&译者 · · · · · ·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1874-1965),英国小说家、剧作家,毕业于伦敦圣托马斯医学院,后弃医从文。1952年,牛津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1954年,英王室授予“荣誉侍从”称号。

张乐,青年译者,山东济南人。就读于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所有分享的资源均来源于网络公开资源,本站不保存任何数据,仅做汇总整理,不保证数据完整性。若此处无下载链接,说明分享已失效或被取消。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