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owledge is going to make you stronger. Knowledge is going to let you control your life. Knowledge is going to give you the wisdom to teach their children. Knowledge is the thing that makes you smile in the face of disaster.

- Avery Brooks

本站所有资源均源于网络,仅做汇总整理,不保证数据完整性。

正义之心:为什么人们总是坚持“我对你错”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可以视为三本独立的书,不过每一部分都建立在前一部分论述的基础上。每一部分都呈现了道德心理学的一种主要原则。

第一部分,第一原则:直觉在先,策略性推理在后。道德直觉几乎于瞬间之内自动弹出,而道德推理开始运作则要晚很多,并且最初的直觉还试图操控后面的论证。如果认为道德推理的作用是发现真理,那么当看到人们在反对你时所表现出的愚蠢、偏颇和不合逻辑后,你将会非常沮丧。但如果将道德推理理解为人类进化出来的一种本领,其目的是强化社会功能——为自身的行为辩护、捍卫我们的集体,那么这一切就有意义了。盯住直觉,不要只从表层理解人们的道德争论,它们几乎都是事后所建的空中楼阁,是为了服务一个或多个战略目标。

第一部分的 4 章的核心隐喻是,人的意识是分裂的,如同象与骑象人,而骑象人的工作就是服务大象。骑象人是有意识的论证,即我们完全自知的语言和图像流。而大象就是其余 99% 的精神过程,它发生在我们的意识之外,却实际操控着我们的大部分行为。我曾在上一本书《象与骑象人》里阐释过这个隐喻,描绘了骑象人与大象是怎样合作的。当我们跌跌撞撞地试图找寻人生的意义和关联时,两者的合作显然不尽如人意。本书中我将用这个比喻来解答一些疑问,比如“为什么所有人(别人)看起来都挺虚伪的”、“为什么政治派别人士那么愿意相信拙劣的谎言和阴谋论”。我还会用这个比喻来教你如何更有力地说服那些看起来对理性反应迟钝的人。

第二部分,第二原则:道德的内涵不仅止于伤害和公平。本部分 4 章的核心隐喻是,正义之心就像能感受 6 种味道的舌头。西方世俗道德就像仅能激发一两种味觉的菜系,要么关注伤害或者受苦,要么在意公平以及不公——但是人们还有很多强烈的道德直觉,比如那些与自由、忠诚、权威和圣洁相关的道德直觉。我会解释上面说到的 6 种味觉从何而来,它们是怎样成为世界上那么多道德风味的基础,以及为何右翼政客在“烹煮”选民喜欢的竞选“菜肴”时拥有内在优势。

第三部分,第三原则:道德凝聚人心,但具有盲目性。本部分 4 章的核心隐喻是,人类在 90% 的意义上是黑猩猩,10% 是蜜蜂。人性源起于两种同时进行的自然选择和竞争。在每一个群体中,个体之间都存在竞争,我们是擅长个体竞争的灵长类动物的子孙。这造成了人类天性中丑陋的一面,书本中对这一天性的描绘常常围绕着进化而展开。我们实在是自私的伪君子,娴熟于伪善地作秀,甚至达到了自我欺骗的程度。

然而,人的天性也是为群体之间的竞争而设的。达尔文很久之前就说过,最团结合作的集体总能打败自私的个人主义者。达尔文的群体选择观在 20 世纪 60 年代不再流行,但新近的发现将他的观点重新带回人们的视野,这一变化意义重大。我们不总是自私的伪君子,在特殊情境下,我们也有抛弃小我的能力,成为螺丝钉或蜂巢中的蜜蜂,为集体而工作。这将是人的一生中最可贵的经历,尽管类蜂性也会让我们变得盲目。人类的类蜂天性为利他主义、英雄主义、战争和种族屠杀提供了温床。

人类的正义之心表面看来是蜜蜂,内里其实还是猴子。一旦明白了这一点,你就会对道德、政治和宗教产生一种全新的视角。我将向你展示,“高级天性”使我们非常利他,但这种利他主义只适用于自己人。我将向你展示,宗教(可能)是为凝聚不同群体而进化出来的,它帮助各个群体创造具有共同道德要求的社会。近几年来,一些科学家(“新无神论者”)提出宗教是病毒或者寄生物,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我会用这种视角去解释为什么有些人是保守派,有些人是自由主义者(或者渐进主义者),而有些人则成了自由意志主义者。人们结成政治集团,分享道德叙事。一旦接受了某一特定叙事,他们就会对不断变化着的道德世界视而不见。

注:上文节选自本书序言。

————————————–

原作名:The Righteous Mind:Why Good People Are Divided by Politics and Religion
作者:[美] 乔纳森·海特
译者:舒明月 / 胡晓旭
评分:8.6

一个你认为颇有价值的决定在别人眼里可能一文不值,一个人眼中的恐怖分子可能是另一个人心中的自由战士——为什么人与人、群体、党派、政府与民众、宗教派别、甚至国家之间总是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虽然人类社会被划分为不同的道德阵营,但人们真的就不能好好相处吗?

作者认为,我们并非像自以为的那么理性和正义,正义之心凝聚人心,但也具有盲目性。“道德”有时会是制造纷争的根源,因为人人都以为自己是正义的化身,这让我们轻易去批评、厌恶、甚至干涉相异于己的信念,这也正是造成人与人之间隔阂和冲突的原因。

在《正义之心》中,海特教授从道德的社会直觉模型讲到道德的 6 个基础,继而详细阐述我们具有群体归属性的正义之心,书中立足于详尽的科学研究回答了人们该如何跨越宗教与政治分歧,从而达成互相理解以促成合作型社会的建立这一目标。

所有分享的资源均来源于网络公开资源,本站不保存任何数据,仅做汇总整理,不保证数据完整性。若此处无下载链接,说明分享已失效或被取消。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